王紅峰
近年來,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的視頻常見于網絡,“痛哭流涕”似乎成了“標配”。這引發了關于感恩教育形式及效果的討論。
中國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 《爾雅》 對“孝”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 說:“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再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可見,“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是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仍是中國道德羅盤的中心,孝親敬老模范在中華大地層出不窮,中小學感恩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認的是,形式主義的感恩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學校組織“感恩教育”,浮夸的“一哭二跪三洗腳”成了保留項目。許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通過這種“粗糙”的下跪、洗腳和痛哭流涕等作秀方式。
學校組織感恩教育很有意義,但要多在內容上下功夫,找對正確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多讀一些感恩主題的文學作品,可以教學生多唱感恩主題的歌,還可布置些“孝心作業”。有學校要求學生在寒暑假完成一份“五個一”的“作業”,即每天對父母有一句溫馨問候、端一杯熱茶、進行一次親情談話、為父母真誠服務一次(如替母親梳一次頭、給父親捶一次背)、假期中為家里做一次飯。“孝心作業”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長期堅持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重慶一所中學曾對學生做過調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結果顯示,一半的學生不知道。這看似小事,其實反映出孩子對長輩的一種淡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學習好,還應引導孩子懂得做人、懂得感恩,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得到弘揚與光大。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