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湖波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黔南 558013)
黔南州是貴州省的南大門,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溫潤的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平均海拔997 m,平均氣溫13.6℃~19.6℃,平均降水量1 100~1 400 mm,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溫暖潮濕,立體氣候特點突出,適宜各類食用菌生長,境內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叢(松)毛菌、奶漿菌、雞縱菌、紫花菌、黃絲菌等野生菌種資源廣泛分布,待開發利用空間大。州內各種農作物秸稈、雜木、果園修剪枝條等資源豐富,可以滿足食用菌栽培所需原材料。境內山地居多,森林覆蓋率高,優質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條件,非常適宜發展林下經濟;再加上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人類理想的健康食品,食用菌產業是高質高效特色產業,做好做大食用菌產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黔南州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州第3位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1]。為進一步抓好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其在黔南“十二大”重點產業中地位,本文根據當前生產要素,提出了黔南地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對策。
食用菌產業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黔南州“十三五”時期,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爭取涉農項目資金扶持,探索產業發展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實施“公司+合作社+農戶”等運營模式,加大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2020年全州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 800 hm2,產量達10×104t,產值超過11×108元,覆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0.86×104人,人均增收1 800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扶貧產業。
近年來,食用菌主產區開始向西南地區擴展,黔南州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氣候資源,積極優化了生產經營環境,出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獎勵措施,不斷吸引福建、浙江、重慶、湖南等各地食用菌相關企業來投資,食用菌產業規模不斷壯。截至2022年底,黔南州州已有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和合作社83家。
黔南州食用菌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種植品種結構,在穩定香菇、木耳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引進、擴大靈芝、竹蓀、秀珍菇和杏鮑菇等珍稀菇類,并發展紅托竹蓀、冬蓀和羊肚菌等地栽菌品種。
通過省州縣各級干部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強化經營主體引進培育,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食用菌基地生產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荔波縣黑木耳大棚及露地袋栽技術,三都縣、長順縣、惠水縣和貴定縣等香菇周年化栽培等一批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廣,助推食用菌產業規模穩定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
通過調整菌類品種結構,黔南州食用菌品種數量從以前的平菇、香菇等幾個品種發展到黑木耳、海鮮菇、靈芝、竹蓀、秀珍菇、杏鮑菇等30 多個品種,食用菌品種數量有了較大的變化,品種結構得到了一定改善,但香菇、平菇等大宗類菌種占比偏高,珍稀菌種、地栽菌種的種植面積比較小,野生菌種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少,種植效益還不夠突出。
目前,食用菌生產方式以企業、合作社種植為主,但現有食用菌企業實力不強,示范帶動能力弱,基地生產組織化程度也較低,產業布局不太合理,原料和輔料質量、機械化裝備、栽培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基地栽培粗放,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率低,單產水平和生產效率低[2]。
食用菌產業偏重于種植生產,菌種研發、菌材林撫育、菌棒加工等配套環節薄弱,產業鏈條不健全,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三產發展滯后,除少數餐飲企業外,未建立以大健康為主的食用菌養生服務業,產品主要以鮮銷為主,加工能力較弱,當遇到市場流通不暢后,滯銷腐爛的風險較大。
食用菌產業涉及面廣、種類多,州內缺乏專業的研發平臺和運營團隊。目前,菌種選育、菌種生產、食用菌栽培技術、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研發能力亟待提高,加之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欠缺,制約了產業發展壯大。
尚未建立食用菌標準體系,不同企業、合作社等生產組織生產管理技術不到位,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尚未有一家企業開展綠色、有機認證產品,除貴定縣嘗試開展廢菌棒(袋)綜合利用外,其他縣此項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2]。
抓龍頭企業、特色錯季和森林資源等3方面優勢,立足于州內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立體氣候資源稟賦,堅持“低成本、生態化、高品質”技術路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核心,以示范帶動為載體,補齊產業鏈條短板,調優種植品種結構,優化生產布局,穩定優勢大宗菌種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高附加值地栽菌品種種植規模,積極開展野生食用菌撫育,為州內食用菌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結合當地群眾習慣、龍頭企業、產業基礎、市場需求、資源特色、生態環境保護和承載能力等因素,調整優化產品結構,選擇特色品種和錯季大宗食用菌品種,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優勢品種。重點發展紅托竹蓀、冬蓀、黑皮雞樅、灰樹花、羊肚菌和大球蓋菇等地栽菌種;加強叢(松)毛菌、奶漿菌、雞縱菌、紫花菌和黃絲菌等野生菌保護撫育;利用無污染生態環境和冷涼氣候,適度規模發展錯季大宗食用菌如香菇、木耳和側耳類食用菌[4]。
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材料為主要內容開展試驗示范,創建示范樣板基地,通過示范帶動,不斷提高種植水平,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推廣新種植模式,全力提升產業效益,激發市場主體和群眾種植的積極性。
3.2.1 建設特色地栽菌種植示范基地
充分發揮菇農的生產主體作用,通過技能培訓,讓菇農快速掌握地栽食用菌的種植、管護、采收、分揀等實用技術,加強生產指導和政策扶持,引導菇農合理利用冬閑田、果園架下、佛手瓜架下等,配套簡易的栽培設施,加大羊肚菌、大球蓋菇等地栽菌品種種植力度,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每個縣(市)至少建2個示范點,每個點種植面積13.33 hm2以上。
3.2.2 建設錯季大宗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突出夏秋冷涼生產優勢,打造貴州省高品質夏菇主產區,在貴定、長順、惠水、甕安等地推廣工廠化制棒、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管理、園藝式栽培,配套完善生產大棚、冷鏈物流、產地加工等基礎設施,鞏固擴大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高質量發展;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打通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民利益聯結,推廣企業采用集中生產菌棒(種)和農戶分戶出菇相結合的產業化分工模式,讓農戶享受入股、務工、種植等多重收入保障,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全州建成香菇、平菇、木耳、海鮮菇等大宗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基地9 個,占地280 hm2,其中:有龍頭企業帶動的貴定、三都、荔波、獨山4 個重點縣分別建成標準化示范基地1 個,種植面積達66.67 hm2以上,平塘、都勻、惠水、龍里和甕安分別建成1個示范基地,占地13.33 hm2以上。
3.2.3 建設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示范基地
以紅托竹蓀、冬蓀、林芝、茶樹菇、羊肚菌和灰樹花等特色珍稀食用菌為主栽品種,提升菌種繁育、生產栽培、產品加工等方面成果轉化能力。結合各地的氣候、土壤、森林植被等條件,選擇森林覆蓋率高的區域,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選擇適宜的食用菌種類,采用林下覆土栽培、林間吊袋立體栽培、地面置袋栽培等方式,適度建立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充分利用山地生態環境資源,實現“林-菌”復合經濟多元化發展。每個縣(市)要建立2 個示范基地,每個種植面積達13.33 hm2以上,全州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要達到24個,占地320 hm2以上。
3.2.4 建設野生食用菌培育示范基地
系統開展野生菌資源調查,做好野生食用菌和毒菌資源鑒定工作,評價篩選出有利用開發價值的野生食用菌品種。在乳菇類、牛肝菌類、紅菇類、雞樅類、雞油菌類、靈芝等珍稀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區,選擇典型區域封山育菌,建設保育示范基地,引導規范采集,提高品質、產量、商品化率。每個縣市建設1 個野生菌撫育示范基地,占地666.67 hm2以上,全州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要達到8 000 hm2以上。
3.3.1 配套加工基地建設
圍繞四大產業帶重點打造貴定、三都、荔波、獨山4 個產業大縣,每個縣生產規模333.33 hm2(億棒)以上,配套菌種、菌棒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其余8個縣(市)為基地縣,重點發展種植基地和菌材林撫育基地。
3.3.2 建設食用菌研發基地
依托貴州省食用菌專班、黔南州農科院等技術資源,以貴定、三都、荔波、獨山4 個食用菌重點縣的重點企業(合作社)為載體,圍繞全州12縣(市)食用菌產業主栽品種及規模,配套建設食用菌原種和栽培種生產基地,廣泛引進優良品種,開展適應性栽培試驗示范和出菇品比試驗,篩選出適宜黔南規模化栽培的優良品種,并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形成由菌種創新到母種、原種和栽培種配套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力爭本地菌種本地供應率達到80%以上。
3.3.3 建設菌棒加工基地
加大財政扶貧資金及其他資金整合力度,基于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開展SPV 等產業創新發展融資模式,全省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之際,積極為經營主體做好項目申報、廠房建設用地審批、三通一平等方面的服務工作,創造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多措并舉支持重點企業建設菌棒加工廠,提高菌棒生產產能。重點支持荔波四季、荔波五象、貴定中企、三都高原、三都厚源、三都綠谷和獨山神璽等優強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州內菌棒生產加工能力,解決菌棒產能不足的問題,預計到2025年菌棒需求本地生產供應能力要達80%以上。
3.3.4 建設菌材供應基地
科學布局菌材林撫育基地,有序開發現有林業資源,結合國家儲備林、低產低效林改造、森林植被恢復等項目加快菌材林基地建設,鼓勵社會主體參與菌材林基地建設,逐步提高菌材自給率,使自給率達60%以上。大力發展菌材林與菌草,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多種形式給予支持,鼓勵種植構樹、榿木、櫟樹、楊樹和王草等品種,每個縣市建成菌材林基地66.67 hm2以上,預計到2025 年全州建成菌材基地8 000 hm2,其中菌材林6 666.67 hm2,菌草1 333.33 hm2。支持生產經營主體綜合利用茶樹和經果林修剪枝條、森林間伐、農作物秸稈、酒糟和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發展食用菌生產和菌渣的循環利用,利用率占20%以上[5]。
加強州、縣、鄉科技推廣隊伍建設,培養一批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著力解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加大食用菌“四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材料)的儲備和應用推廣,每年引進組裝配套新技術儲備5個項目以上;以核心示范基地為平臺,建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民和營銷隊伍的多層次、多形式綜合培訓系統,提高干部、技術人員、農民的綜合科技素質和適應市場的能力,預計年培訓技術骨干500人次、菇農5 000人次以上。
加強廢菌棒(袋)綜合利用,支持引導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循環經濟,科學合理利用菌渣、菌袋、菌瓶等廢料,努力實現菌渣的肥料化、能源化和飼料化。推廣“菌渣—有機肥(蚯蚓)—果(菜)園”“菌渣—二次生產—有機肥”等循環利用模式,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6]。分別在貴定、獨山、三都等地建設廢菌棒(袋)綜合利用處置設施1個以上,預計到2025 年,廢菌棒(袋)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其中規模30×104棒以上種植基地產生廢菌棒(袋)的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制定扶持政策,支持農投公司及行業協會進入食用菌產業,培植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本土企業;大力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食用菌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產品技術含量,通過5 a 的培育,每個縣(市)至少有1 家年生產規模66.67 hm2(萬棒)以上的龍頭企業;大力推廣“村社合一”的成功經驗,整合涉農項目和財政資金支持合作社發展壯大,增強合作社組織能力,努力提升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合作社成員素質,發揮好合作社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組織規模化生產的紐帶作用,每個縣(市)要扶持5 家合作社以上;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種植大戶,每個市縣要培育10 戶,增加種植大戶在經營主體中的占比[7]。積極引導重點企業、重點基地配套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設備,開展產品、產地認定認證,全面推行分級包裝上市,統一使用包裝標識,統一采用“省級品牌+州品牌+子品牌”模式進行銷售,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大力開拓“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省外市場,爭取省外銷售量達到60%以上;通過“七進”等多種方式,提高省內市場占有率,爭取省內銷售保持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