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2022年開始,每年退休人口將達到兩千多萬人,退休大潮強勢來襲,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1962年到1976年的15年間,中國大陸經歷了一波巨大的嬰兒潮,年均出生人口超過2500萬人,1963年峰值更超過2900萬人。而且隨著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加速工業化,這部分人口中有相當部分成為產業工人,參加了勞保或后來的社保,可以享受退休待遇。隨著這一大波人進入退休年齡,中國將迎來一波巨大的退休潮。
每年如此龐大的退休人口,將會引發多重效應。
首先是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巨大壓力。盡管2021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仍然收大于支,當年結余近4000億元,累計結存超過5.2萬億元。但退休潮將導致每年新增退休人員數量大幅增長,遠超去世人員數量,養老基金需要支付的金額將會急劇增加。而現在每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還會調漲,更增加了養老基金的壓力。
退休潮還將導致撫養比上升。根據人社部的統計公報。202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34917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3157萬人,退休撫養比大約為38%,大約每2.65個在職人員供養一名退休人員。但隨著退休人員激增,新增就業人口減少,撫養比必然會上升。比如黑龍江省撫養比已經接近80%,大約每1.26個在職人員就要供養一名退休人員。撫養比上升,不僅將給養老體系帶來壓力,也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沖擊。
退休人口超過新增勞動年齡人口,意味著勞動力總人數下降,從而意味著財富創造能力下降。事實上,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就已經持續下降,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用工荒”,由此導致用工成本激增。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深化,一些人創造出“銀發經濟”等概念,試圖論證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但實際上,從總體來說,老年人如果不再工作,不再創造財富,而成為純消費者,那么他所消費的,只能是年輕的工作者所創造的商品。如果年輕的工作者太少,創造的商品與服務減少,那老年人手里的貨幣“財富”,不管來自他之前的積累還是養老金,購買力都將被削減。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2000年前后也進入了嬰兒潮退休時期,日本從此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基本停滯。美國也差不多同一時間進入戰后嬰兒潮的退休高峰,只是由于吸引了眾多的年輕移民來創造財富,避免了急速老齡化,加之其科技創新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才得以避免經濟衰退。
要減少退休潮的沖擊,需要盡快采取措施,壓平退休潮的高峰。目前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還是20世紀50年代制定的,當時規定男性一般60周歲退休,女工人50周歲、女職員(后改為女干部)55周歲退休,某些艱苦行業還可以提前5年退休。這一照顧女性的退休政策,在當時有其合理性。但到了現在,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80歲,5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如今的絕大多數崗位上都仍可以勝任工作,此時退休,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中國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0.88歲,而男性為75.37歲。假設男女都從22歲開始工作,那女性平均工作28年,領取退休金30.88年,而男性工作38年,領取退休金15.37年。
此外,為了養老基金的持續性,應該考慮工作者可支配收入與退休者養老金之間的相對關系,兩者之間不能出現倒掛,否則會削減工作者財富創造動力,惡化社保繳費;做實社保個人賬戶,讓企業年金惠及更多的人,夯實個人養老與家庭養老的根基,多管齊下,實現老有所養。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