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

2010-2021年北方經濟占全國總量從42.8%快速下降至35.2%,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6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擴大為1. 25,南北差距明顯拉大。
計劃經濟時期,北方因資源富集等形成重化工業優勢而領先南方。改革開放后,南方依托便利的海運和長江內河航運優勢,通過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而逐漸崛起。2012年后,中國經濟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南北市場發育差異問題凸顯,南方較快轉型升級,而北方逐漸乏力。南北差距拉大,這是市場經濟的勝利,證明北方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解決南北差距要針對北方短板加快市場化改革,同時從全國層面基于市場規律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相信如果能夠推動國際化市場化導向的新一輪改革開放,發力新基建、新能源、激發企業家精神、調動地方積極性等,各界將不斷增強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一方面,北方要大力向南方學習,加快深化產權、要素等市場化改革,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并加快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以優化營商環境。北方地區應大力向東南沿海地區學習,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深化產權改革、要素改革、國企改革等市場化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給市場發育創造條件。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建立健全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培育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消解民企發展面臨的歧視性限制和隱性障礙。
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區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打破地區行政分割、破除要素流動障礙、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等,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在集聚中促進平衡。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絕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
一是進一步打破地區行政分割,全面破除要素流動障礙,加快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較為充分,商品和服務價格97%以上由市場定價,但仍存在地區分割問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市場決定要素配置范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后等,影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要樹立全國經濟“一盤棋”的思想,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加快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自由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對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提高統籌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制度統一和區域間互助共濟。
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以常住人口增量為主要標準供給城鎮用地,推進市場化的跨省換地。土地是各項要素中市場化改革最為滯后的領域,潛力極大。從城鄉角度看,應加快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進而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對人口增長的地區加大建設用地供應,對人口減少的地區要減少土地供應。
從地區角度看,應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城鎮用地指標在地區和城市之間的空間配置。中國補充耕地潛力主要在西部、東北地區,而需求主要在東部;人口、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基本可以跨省流動,但耕地占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要素配置目前仍主要局限在省域乃至市域內部。
三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近年中國城鎮發展戰略逐漸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但任重道遠,共識還未形成。
四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在轉移支付方面,根據地區間財力差異狀況,通過轉移支付將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差異控制在合理區間,特別是要對森林草原濕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足夠轉移支付。
(摘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