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收
1945 年 8 月 8 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出動了 150 余萬紅軍,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分三路沿中蘇、中蒙、中朝邊境進入中國東北,并對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偽軍發起了猛攻。兩個星期后,70 余萬日本關東軍和 20 余萬偽滿軍被消滅。
此時,國民黨的軍隊都遠在中緬邊境、云南、四川等西南大后方,一時難以進入東北。共產黨的軍隊也在關內,距東北雖然較近,但一時也難進入東北接收政權。所以,東北暫時出現了政權真空期。
國民黨和共產黨都看上了東北,因為東北物產豐富,既產糧食,又產煤炭、鐵礦,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因此,日本一投降,國共兩黨都想率先進入東北。
按當時的情況說,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正統的中國政府”,蘇聯紅軍在東北打敗日本關東軍后,應該把東北政權移交給國民政府。1945 年 8 月 14 日,國民黨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個條約的主要內容是:蘇聯答應將蘇聯的一切援助都給予國民政府,重申尊重中國東北三省主權及領土完整。作為回報,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蘇合營東滿、南滿鐵路 30 年,大連為自由港 30 年,旅順為中蘇共管海軍基地 30 年。在國民政府向東北派駐行政機構后,蘇軍將在三個月內撤軍。
條約簽訂后,斯大林為了蘇聯的自身利益,和蔣介石站在一邊。但蘇聯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還是友好的。1945 年 8 月 26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發表后,中共中央對該條約做了認真的研究,認為蘇聯因受《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限制,必然要將東三省交給國民政府。不過,我黨我軍在東三省的各種活動,只要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的義務,蘇聯是不會干涉的,而且還會采取放任的態度。所以,中共中央對準備進入東北的部隊指示:部隊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等名義進行活動,不要用八路軍、新四軍的名義,不要聲張,不要在報上發表消息,進入東三省后不必坐火車進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廣大鄉村和蘇聯紅軍未駐扎之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權和地方部隊,大膽放手發展。
在這樣精神的指導下,一支由呂其恩率領的 100 多人的先遣隊,在遼東半島莊河地區登陸后,向延安發來了消息:蘇軍只占領了大城市和部分小城市,廣大鄉村和中小城鎮均未占領。蘇軍已明確表示,對中共部隊在鄉村開展活動不加干涉。
中共中央得知蘇聯的態度后,大喜過望。立即作出兩項重大決定:一是從各解放區抽調了十萬部隊、兩萬多名黨政干部趕赴東北;二是成立東北局,以彭真、陳云、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彭真為書記。東北局可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的一切黨政工作。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介石一面派人與蘇軍交涉,一面派部隊進入東北,進行武力接收。
1945年10 月 22 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前往東北繼續與蘇軍商談接收事宜。10 月 28 日,杜聿明乘飛機抵達長春。當天就去拜訪了蘇軍統帥馬林諾夫斯基。經過雙方具體協商,馬林諾夫斯基同意國民黨軍隊從營口登陸,并向杜聿明提供了營口蘇軍位置圖。
11 月 3 日,杜聿明乘美國的“脫羅爾”號軍艦由秦皇島開到營口。但由于“脫羅爾”號艦身過大,無法入港,他只好又改乘一條小艇開向碼頭。碼頭上有一名蘇軍中尉正等待在那里。杜聿明等人上岸后,那個蘇軍中尉說:“我是奉命到碼頭上來迎接你的。”“請你快帶我去蘇軍司令部。”杜聿明著急地說。“這里的蘇軍司令部已撤走了,防務已交給了中國軍隊。我是這里的蘇軍留守司令,是做善后工作的。”“這兒哪來的中國軍隊?我們還沒有登陸。”杜聿明緊張地問。“18集團軍已經接管這里了,不過別人都習慣叫他們八路軍。”蘇軍中尉不緊不慢地說。
杜聿明非常氣憤,質問那名蘇軍中尉:“貴軍為何不按條約辦事?未等我軍登陸就撤出?”“我們是按條約規定的撤兵期限撤走的。”蘇軍中尉并不示弱,他說:“是你們未按條約規定日期到達。這不是我們的責任。況且我們經過核查,第 18 集團軍也確是你們的軍隊。”
杜聿明無言以對,又氣又惱,立即掉頭登上小艇返回。在返回的路上,杜聿明想起馬林諾夫斯基在長春的表演,不禁怒火中燒:“俄國人真敢開國際玩笑!”
原來,蘇軍之所以那么痛快地答應了杜聿明的要求,是因為他們早已暗中將營口、葫蘆島移交給了東北人民自治軍。除了遼東半島南部港口,蘇軍還把錦州以南至山海關的遼西通道地區轉交給了共產黨的軍隊。
11 月 5 日,杜聿明滿懷惆悵地飛回重慶,向蔣介石報告接收營口的遭遇。蔣介石聽后,先是大罵俄國人,然后決定讓杜聿明率大軍進入東北,以武力接收東北。
在營口的遭遇讓國民黨加快了接收東北的步伐。杜聿明利用美國的軍艦和空中優勢大批向東北運兵。到 1946 年 2 月底,涌入東北的國民黨軍已達 8 個整編軍,并且這些部隊幾乎都是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
斯大林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對蘇軍參謀部的負責人說:“毛澤東在東北根本不是蔣介石的對手!我們不能因為他們也是共產黨而做出錯誤的決定。現在,蔣介石和美國人對我們很是不滿。”斯大林說完,停了停問:“毛澤東在東北有多少部隊?都分布在哪里?”總參謀部的一名官員立即回答說:“毛澤東在東北的部隊總人數有 10 萬人,但比較分散,分布在南滿、北滿、西滿等地。”斯大林說:“我看毛澤東這么少的部隊根本就無法占據大城市,東北早晚還是要落在蔣介石的手中。現在蔣介石不斷地給我們發外交照會,美國和英國也在全力支持他,我們如果一味地支持毛澤東,恐怕最后不僅在中國將毫無所得,同時還可能被世界各國冠以沒有國際信譽的惡名。”隨后,斯大林向參謀部下令:“轉告蘇軍在中國東北的司令部,停止對中國共產黨的扶助,全力支持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
11 月 19 日,蘇聯友軍突然改變了態度并向中共軍隊通告:“莫斯科有令,所有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立即撤出東北各大城市,讓國民黨接收。”隨后,蘇軍通知東北局,限令中共的機關及所屬部隊,在指定的日期內全部撤出沈陽,將地方讓給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毛澤東得知東北的情況后,氣得大罵:“蘇聯人不顧國際友情!”
中共部隊被迫撤出大城市后,國民黨軍開始向東北沈陽、長春等大城市運兵。蔣介石為了在東北站穩腳跟,免遭中共軍隊打擊,請求斯大林延緩撤軍。斯大林接到國民黨的請求后,馬上答應暫時延緩一個月,到 1946 年 1 月再撤離。
對于斯大林和蔣介石的決定,美國人很有意見。美國擔心中國內戰不斷,蘇軍趁機賴在東北不走,這樣將嚴重影響美國的在華利益。
到了 1946 年 2 月初,國民黨運往東北的部隊都已到位,但蘇軍還沒有撤走。美英政府急了,連續通電蔣介石:蘇聯正在利用延長駐軍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將東北的工業原材料和各種工業設備以及日滿政府的銀行儲備運回國內。再不阻止,東北將變成一片廢墟,誰都將沒有利益可得,現在必須想辦法把蘇聯人趕走。
在這以后,全國各地要求蘇軍撤走的呼聲愈來愈高。面對中國人民的抗議,斯大林覺得蘇軍再沒必要待在中國了,遂于 1946 年 3 月初下令撤回國內。與此同時,國共兩黨的軍隊大規模的交戰也在東北展開,經過三年的較量,中共軍隊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打敗了國民黨軍,解放了全中國。
(摘自《黨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