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閩、粵沿海一帶因為高溫的關系,整體生態的代謝十分旺盛。潮間帶在每年的4—9 月會舉辦一場場“嘉年華”。尤其是夜晚的潮間帶,更是熱鬧非凡,可以說是海洋王國的另類“夜生活”。
探訪潮間帶,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潮間帶,潮間帶與潮汐又有什么關系。我們知道潮汐的成因是太陽及月球對地球的引力,當月球在地球正上方(0 度)或是地球正背面時(180 度)為每天的滿潮,這個時候水面上升到最高潮位;反之為干潮(90 度及270 度),這個時候海水水位下降到最低位置。一般每天會有兩次漲退潮。

潮間帶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從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的水面之間的范圍,潮汐的落差決定了潮間帶的范圍。當漲潮至最高時,水平線為高潮線,退潮至最低時,水平線為低潮線。這兩條線將海水分為三個區域,高潮線以上為潮上帶,高潮線及低潮線之間為潮間帶,低潮線以下為潮下帶。
所以在探索潮間帶時,一定要先查詢潮汐時間喲。探索潮間帶的最佳時間為干潮前兩小時,這樣,我們可以隨著潮水往下退,漸進式地觀察剛露出水面的區域,發現更多生物。
潮間帶是海洋和陸地兩大生態系統的過渡區域,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產力較高的區域,環境條件變化大,讓潮間帶的生物進化出不同于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的特性。比如,每天的漲退潮,讓潮間帶生物必須進化出抗旱的能力;淡水與海水的交互沖擊,要求潮間帶的生物可以適應生存環境中的較大鹽度變化;直射的陽光、瞬間的暴雨、晝夜溫差……都是潮間帶區域的生物需要調節適應的。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潮間帶生物的歧異度變大,形成“百家爭鳴”的情形。而且,潮間帶有許多夜行性動物,所以為了獲得更多的觀察成果,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夜晚的潮間帶吧!此次介紹的生物為3—4 月,筆者到蛇口潮間帶實地記錄。
生物歧異度:所有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響,讓地球生態得到平衡。生物歧異度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陸地上并無棘皮動物,現在所發現的棘皮動物種類皆生活在海洋里,溫帶淺海中最多,體形呈放射性對稱,體壁上布滿骨片或骨針等棘狀突起,另有一根腸子通到底的簡單消化系統。
雖然陸地上沒有,但潮間帶可是有棘皮動物的喲。潮間帶的棘皮動物相當害羞,而且移動的速度也非常緩慢,慢到我們很難察覺,甚至產生它們總是靜靜地趴在某一處的錯覺。它們經常會伸出觸手探索周遭的環境。所以當遇到海膽、海星、海參等棘皮動物時,請盡量不要碰觸它們喲!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者供應能量,將生命力注入整個生態系統,生產者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及歧異度。藻類作為海洋中的生產者,到了夏天,會因水溫過高而數量減少,生物歧異度也會因藻類的減少而大幅降低。
在潮間帶,藻類也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在3—4 月的潮間帶,藻類會因為有適合的水溫而大量增殖。潮間帶的藻類將自身奉獻給初級消費者,軟體動物吃它,節肢動物吃它,甚至一些魚也以藻類為食,藻類是潮間帶的母親,喂養了整個潮間帶生態系統。

軟體動物是地球上第二大類群,身體柔軟不分節,由外套膜所包覆,外套膜可以分泌物質形成硬殼來保護身體,所以潮間帶上的貝殼皆由軟體動物產生。
潮間帶的軟體動物大部分為初級消費者,主要食用藻類。當然也有肉食性的次級消費者,但數量較少。行動緩慢的軟體動物,顯得特別悠然,讓人感覺時間仿佛也慢了下來,日常生活中的匆忙焦慮似乎也被軟體動物帶走。軟體動物的悠然氣質感染了整個潮間帶。

節肢動物屬動物界物種數最多的一門,身體表面由甲殼質組成外骨骼,身體兩側對稱分節。例如數量眾多的寄居蟹,寄居蟹又分為淡水的陸蟹及海水的海蟹,海蟹色彩繽紛,殼上常有美麗的海葵寄生,其美麗程度看起來不亞于珊瑚礁魚類。陸蟹比起海蟹,顏色則顯得黯淡單調些。
在安靜的夜晚,槍蝦發出的聲音特別響亮。可愛的綿羊蝦、蜜蜂蝦,害羞的躲在洞里的棘軸蝦,節肢動物讓整個潮間帶活潑起來。
槍蝦:槍蝦會以特化出的巨螯,快速夾起產生水壓,發射水流,從而捕食及御敵。產生水壓的瞬間,會發出巨大的聲響。
潮間帶,一片看似平平無奇的“陸地”隱藏著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只要悉心觀察,一定能在這里發現生物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