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和


蒼山垂首,漳河嗚咽。2022年9月18日13時13分,四川著名畫家朱常棣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4歲。
朱常棣先生自幼習畫,跟隨恩師朱佩君學畫,受益匪淺,一生專攻書畫七十余載,創造了獨具個人風格的“常棣皴”。正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朱先生在繼承古人山水畫創作精華的同時進行了創新,采用獨有的筆法表現山峰,把對于萬千變化大自然的感悟融于畫中,用畫作表現了他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深刻理解。他開辟了巴山蜀水的處女地,為四川山水畫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了德藝雙馨的實力派大畫家,是巴蜀山水畫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美術界的同行看來,朱先生的畫法嚴謹、山石規范、林木蒼翠、云氣飄逸、泉水飛動、點景有致,留下了明顯的傳統山水畫印記,散發著濃濃的文人山水畫氣質。朱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畫作品,不求功名,只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的創造和創新發展。先生筆下的巴山蜀水畫卷,推動著他邁向創作的一座座“高峰”,成為四川乃至全國重要的山水畫家。
有評論家指出,朱先生的山水畫作品不僅充滿著撲面而來的現實生活氣息,還以一種具象中的抽象意味,一種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手法,獲得了新的形式結構與筆墨語言的鮮活性與獨特性。也有說朱先生是深諳美術原理和規律的藝術家。這在他處理繪畫題材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美感關系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山水畫領域,他似乎更重視“怎么畫”,在描繪對象的形式結構和筆墨處理,以及章法構圖上做文章,也就是在別開生面的形式語言中表達感情和思想。朱先生的畫作兼有形體美與筆墨美,畫面物象是意象性寫實的。他善于選景,更善于造景,山石、樹木、水流、屋舍等等組合變化有序。平實描繪中敢于用奇筆、出絕招,突出重點、亮點,可謂平中求奇。他的畫有格局,有意境,展示出大家風范,是當今畫壇難得的奇葩。
一些同道好友感慨,朱先生這些年頑強地與病魔抗爭,超極限地創作描繪大美四川的精品力作,以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和美的表達,形成了朱先生別具一格的畫風,深受大家喜愛。在他的筆下,雄渾的川西高原、險幽的川東峽江構成了他基本的表現對象。在長期的觀察中,他外師造化、法融南北宗而自創新范,做到了寫實與寫意、表現性與裝飾性的統一。朱先生的藝德、修為、氣度、風范和人格魅力,更是贏得業界的廣泛認同。
朱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視野就像他的繪畫一樣,多元而豐富,開闊而兼容,他徜徉于古今中西繪畫的瀚海中,汲取營養,用實踐和探索融入其對生活的感悟,從而建構其藝術理論和思想,他的“形體論”用幾何體分割畫面,與之深研的傳統理論、筆墨和色彩技巧相結合,指導其山水畫創作,形成既不似古人,也不同今人的獨立面貌。
朱先生的作品很具有思想性、藝術性。他常把畫家和瘋子作對比,他說:“畫家與瘋子只隔一條線,沿著線邊走,是一名畫家;如果踏著線走,能成一名好畫家;如果偏離了線走,那就成為瘋子了。但是你偏離了一段,又回來踏著線走,不時偏離了一段,又回過頭來踏著線走,那很可能成為一名大畫家。”朱先生的作品厚重而不失雅致,樸拙而不失精致。他將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融入心中,經過心性、詩性的理解和表達,從而達到物象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并從中表現出他對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
朱先生的成就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觀察自然,感受自然,體驗自然,親和自然,有攀高山涉大河的決心、毅力,其作品的容量和境界才會透出氣宇軒昂的藝術精神。
朱先生一生勤勤懇懇,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美術事業上,藝術造詣高超,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廣大群眾中具有特別的地位和影響。生老病死,駕鶴西歸,朱先生一定會在另一世界繼續熱愛美術事業!朱先生,您一路走好。
(作者為朱常棣同道好友、領導、同事、同行、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