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克儉
四川省企業家研究會社會企業發展委員會執行秘書長
1月12日—18日,由社企星球集團聯合多家社會企業及社企支持平臺,發起的第五屆中國社會企業周系列活動圓滿舉辦。
系列活動除由社企星球集團主辦中國社會企業家年會外,遼寧、四川、湖北、北京、江蘇、湖南、浙江等地社企同仁,也舉辦了當地的社會企業家年會。此外,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企業的新生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也開始社會企業的實踐。中國社企周組委會還舉辦了2022社企青年U35榜單發布會暨2023中國青年社會企業家年會、2022社企校園C50發布會暨2023中國大學生社會企業實踐年 會。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一詞最早出現于《資本論》第三卷,原句是:“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
這里提到“社會企業”是與“私人企業”相對立的,它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企業的生產是社會化、公共化的生產,商品由社會公眾共同生產。那么,企業累積的“資本”也應該是“社會的資本”,“企業”也應該是“社會的企業”。然而結果卻是“社會化的生產”變成了“私人的企業”“私人的資本”(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大矛盾)。
對于“企業、企業家與社會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道:“任何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這段話不長,卻值得我們深思:什么是社會企 業?
目前全國官方層面并沒有將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特定的企業類型進行界定,在此我引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先生對社會企業的論述:“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資本為目標的現代企業。”
該論述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重要的是,該論述簡單明了,和《資本論》第三卷中對于“社會企業”的論述也高度相通。
雖然“社會企業”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的《資本論》中,公認的社會企業實踐源頭則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羅奇代爾合作社。但社會企業的大規模興起是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后,這和歐美國家在福利保障方面的“撤退”密切相關。
當時,歐美各國政府紛紛通過縮減福利開支來減少福利規模,將福利責任下放到地方和其他部門,發展多元責任主體,一大批民間力量創辦的、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創造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的企業開始涌現。
亞洲地區社會企業的興起,則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密切相關,金融危機導致東亞、東南亞地區失業率高企,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貧困問題和人口老化不斷加劇,使得各地政府開始重視社會企業的發展,并為此出臺了相應政策。如今專門出臺社會企業政策的亞洲國家有泰國、越南、印度、日本、韓國等。

至今,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將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特定的企業類型,并出臺了社會企業的支持政策。社會企業在全球已蔚然成風。
我國的香港和臺灣,較早出臺了社會企業的支持政策,大陸地區最早出臺系統性社會企業支持政策的城市是成都。201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培育社會企業促進社區發展治理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隨后,周邊地市出臺了文件支持社會企業發展。2022年4月、6月,北京市和安徽省也先后出臺了文件。
從2021年起,我國中央層面開始關注及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首次將“社會企業專項”作為四大專項之一,大賽每年舉辦一屆,每屆有數千個社企項目參賽;這一年,民建中央提交了《關于弘揚社會企業家精神,加快社會企業發展的提案》的兩會提案;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在這一年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新時代光彩事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支持探索發展慈善信托、社會企業、公益創投、影響力投資等新模式。”
2022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企業研究課題組發布了《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引導、孵化、培育社會企業,其數量增長較快、作用發揮愈加明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 體。”
作為一種具有多元化參與主體,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資本為目標的現代企業,社會企業在促進公平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以追求社會效益為先,兼顧經濟效益的新型組織形式,社會企業還與中國儒家提倡的“義利兼顧,以義為先”高度吻 合。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精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中國儒家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立于天地,正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公認為“中國近代社會企業家第一人”的張謇,就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杰出實業家、民族企業家。
因而,發展社會企業,對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家國天下”的精神,同樣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對于社會企業的發展,我樂觀地認為如同100年前,儒家文化下的古老中國選擇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帶領中華兒女走向民族獨立一樣,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兼具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企業,將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