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離咲
農歷二月,微寒的泉州清晨,南少林寺山腳下的社區一角,大家都在等待一個人。
福建泉州“星青年”菜鳥驛站創辦者陳美蓉進房間的一瞬間,發現自己被笑臉包圍了。
笑臉來自被她稱為“我的孩子們”的10多位“星青年”,來自一路陪伴孩子們成長的老師,來自激動不已的孩子父母們,來自小區里親切包容的鄰居,來自多年默默支持自己的志愿者和家人……
這場頒獎禮,是阿里巴巴公益榜“公益之星”首次奔赴千里之外,為一位獲獎者專程而設。
如果不是這場頒獎禮,這群“星青年”此刻應該正在500米外的泉州南少林寺送快遞。
一群穿著藍馬甲的青年拎著裝有包裹的筐子拾級而上,這是千年南少林里一道特殊的風景。
裊裊香火,渺渺人間,游客中很少有人發現他們的“不一樣”:他們是一群自閉癥心智障礙青年,也常被叫作“星青年”。作為心智障礙者終生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很多父母面臨著一場“不死不休的鏖戰”。
50歲的陳美蓉是一對雙胞胎自閉癥青年的母 親。
2003年,4歲的兒子大威、小威雙雙被確診自閉癥,當陳美蓉得知這是一種“治不好的病”時,“我不止一次想帶著孩子了卻此生”。

經歷了最初的痛苦,接受現實后陳美蓉立刻行動起來,因為自閉癥兒童的黃金干預期是在6歲前。但年輕的母親遇到的問題是,本地沒有專業的康復機構。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陳美蓉創辦了泉州首家自閉癥兒童康復培訓機構:北斗星自閉癥兒童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北斗星”)。
20 0 4 年,北斗星正式啟動。招老師、建制度……初時千頭萬緒,中心步入正軌后,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家庭無需千里奔波,在本地就能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
談及這20年歷程時,陳美蓉落下了眼淚,因為錯過了兩個兒子的最佳干預期,“我最沒能幫好的其實是自己的孩子”。
2004年至今,從北斗星走出的自閉癥孩子有2000多名。一名通過康復培訓最終考上大學的女孩,至今還會給陳美蓉發短信。
在公益行業的支持下,近些年陳美蓉到多國參觀學習,她由此對中國“星孩家庭”的未來漸漸有了清晰的發展圖景:父母孩子同住一個社區但互不干擾,孩子在社區內可以通過力所能及的工作養活自己,相對獨立而有尊嚴地活著;父母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不必和孩子24小時捆綁。
目力所及,這樣成熟的環境并不存在。就像多年前創建北斗星一樣,陳美蓉的行動果斷而大膽:沒有,就去創造,“我想告訴兒子,輔助就業,這一次媽媽要走在前面”。
書屋、農場、咖啡吧……陳美蓉都曾嘗試過,她發現:要真正成功,有賴于一個更友好、更包容的社區環境,以及可持續的就業模式。
2021年10月,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陳美蓉在社區開設了一家菜鳥驛站,通過電商包裹送貨上門服務,“星青年”們終于真正走進了單元門里,走入了社區。
陳美蓉把家安在驛站二樓,清晨醒來下樓上班,下班后上樓回家。這個路徑,大威、小威已十分熟悉,驛站里其他“星青年”也同樣熟悉:送完一天的快遞,到樓上陳老師家里蹭飯、聚餐,是他們最期待的事情。
如今,這里有15位“星青年”,從18歲到25歲。初期溝通能力普遍較差,只有個別孩子能實現簡單交流。登記、入庫、配送……他們能勝任這份復雜的工作嗎?陳美蓉和4位帶教老師心中沒底,“最壞的打算是,大不了老師們都去送快遞,而現實卻讓人驚喜”。
陳美蓉沒想到,分揀、登記、入庫,在老師們教導下,孩子們全部熟練掌握,連不識字的大威、小威,都能根據視覺提示配對將快遞進行入庫分類。他們更沒想到,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了獨立送件,會對照門牌號把快遞準確投放、拍照,如果有人,還會大聲說一句:“你好,你的快遞。”
一段時間后,驛站業務量從小區的一期拓展到二期,又拓展到相鄰的南少林寺和沿街商戶。2022年“雙11”活動期間,驛站承接單量高達千件。那天,孩子們和老師都累趴下了,但所有人心里都很高興。
陳美蓉最期待的,是社區和“星青年”的彼此接納,“我想掙得的從來都不是錢,是接納和包容”。
社區居民從最初的異樣眼光、保持距離,到平和眼神、善意微笑,偶爾在電梯遇見,還會問上一句“有沒有我的快遞”;服裝店的老板娘收到包裹時,會拍拍肩膀,表揚他們;保安大叔遠遠看著孩子們到來,會學著他們的模樣,舉起右手提高嗓門,大聲回應“你們好啊”;炎熱的天氣,商戶接過快遞時會給孩子們遞上一瓶飲料、一盒牛奶;常收快遞的少林寺的理剛師傅,甚至悄悄告訴寺里的小師傅們:“萬一哪天送錯快遞了,先別投訴,先找陳媽媽問問。”
一個個包裹,把這群特殊的青年和一個社區聯系在一起,也讓善意和理解流動。陳美蓉從兩個自閉癥患兒的母親,變成一群“星青年”的守護者。
陳美蓉把所有收獲歸功于“總能遇到貴人”。這份“貴人”名單里,有義無反顧趕到泉州幫她建立起北斗星的福建省殘聯的老師;有大洋彼岸因她真誠請教、邀請給了機構老師3年專業支持和培訓的權威專家;有隨時響應、不求回報的助殘協會志愿者;有始終堅守、不離不棄的機構老師;有熱忱、幫忙總是問“我能為你們做些什么”的熱心公眾……
陳美蓉珍視每一份榮譽,因為“打到我身上的每一束光,也能照亮身邊這群‘星孩’”。她更珍視善意。驛站一角有面愛心墻,她說,是這些無條件、持續性的理解支持,成就了孩子們的今天,這些名字她希望每一個來驛站的人都能看見。
于是有了文章開頭這場獨一無二的社區頒獎禮。這一次,高光屬于陳美蓉和“星孩”們,也屬于這個溫暖社區的每一個締造者。
陳美蓉常說:“和我們的孩子在一起,你永遠不會老。”剛剛把驛站升級成專業站點的陳美蓉,已著手尋找下一個社區,她想把“星青年”菜鳥驛站的經驗復制過去,幫助更多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