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曉曼

01 家長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為孩子進行感統練習
積極應對人口負增長,既要實現經濟均衡發展,又要完善社會支持體系,為家庭提供全周期的生育支持。作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0歲—3歲嬰幼兒為服務對象的托育行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
2020年夏天,在山東青島,李女士生下一對雙胞胎寶寶,兩口之家正式升級為四口之家,隨著李女士父母也來幫忙照顧孩子,四口之家又變成了六口之家。孩子的到來讓李女士感到“累并幸福著”。
為了減輕一部分育兒壓力,李女士也曾找過附近的托育機構,要么離家太遠,不方便老人接送,要么是收費挺貴,無形中又增加了育兒成本,想找到一家距離近、收費合理、服務靈活的專業托育機構對李女士來說很難。
李女士的難題并非孤例。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托育服務調查顯示,中國35.8%的嬰幼兒家長有托育需求,其中2歲—3歲幼兒家長的需求在40%以上,但僅有4.1%的嬰幼兒進入托育機構。托育服務供需失衡已成為社會痛點,解決“孩子誰來帶”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或家庭的選擇,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2022年5月,一張印著益未來社區共育家園(以下簡稱“益未來”)的宣傳單遞到了李女士的手中,在正式對外開放后,她和家人第一時間前來參觀和體驗——寬敞的運動場地、適幼化的服務設施、熱情負責的工作人員、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新家園”也迅速吸引了很多家庭。
不同于市場化的托育機構,益未來有著濃郁的社區屬性。李女士對益未來的第一印象是:“離家近,老人帶娃走十幾分鐘就到了,而且跟居委會在同一處,給我感覺很放心。”
除了區位優勢,真正讓李女士認同的是益未來的“社區共育”方式。在益未來的主推項目里,社區與人的關系被緊密地鏈接起來。“老人把孩子送來后,他們能學習科學育兒的講座或課程,而不是成為旁觀者只能刷手機熬時間,我們也能參與社區里的活動,帶孩子認識更多社區里的伙伴。”李女士說,“有一種社區大家庭的氛圍!”
當家庭和社區的力量都充當分母時,育兒難題也被減輕了很多。在疫情封控期間,李女士在益未來的“線上社區”獲得的育兒支持也對她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李女士看來,益未來的社區共育還有一個吸引點是對“托幼銜接”的支持。即將要上幼兒園的孩子們是否會有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在益未來,共育服務的時間模擬托兒所和幼兒園,流程也與全日托同步。“在社區共育家園提前適應了集體生活,到時候上幼兒園也會更順利吧。”用社區“幫忙”照顧孩子,讓社區共育成為新選擇是益未來正在嘗試的方向。
在益未來負責人葉蕾看來,“兒童友好”理念包括“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在筆者看來,“兒童友好”理念的核心要義是構建兒童與周圍環境的友好關系,讓兒童平等地獲得健康成長的環境并同時成為友好關系的締造 者。
2022年6月,隨著社區共育家園首個示范點正式在青島建成,益未來開啟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也成為“兒童友好”理念指導下社區共育模式的最新嘗試。益未來青島示范點五大服務模塊,分別是:
共育服務是益未來在青島示范點的主推項目,是益未來實踐社區共育理念的集中體現,該項目一方面解決老人們“去哪兒遛娃”的困擾,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社區共育更有溫度。據葉蕾介紹:“共育項目的服務時間模擬托兒所和幼兒園,流程也與全日托同步,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會哭得死去活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融入過集體生活。所以,來自社區共育家庭的孩子們可能就會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因為他們已經提前適應了集體性的現場。真正做到托幼順利銜接。”
葉蕾指出,嬰幼兒有專門的適宜課程,老人可以在旁邊休息或陪同,每周還有家長課堂,指導他們如何在家科學育兒。共育項目既能滿足老人帶娃看娃的需求,又能為嬰幼兒提供集體活動空間和托幼銜接支持。
有研究表明,每5名兒童中,4人運動量不足,且影響身心健康。上課坐不住、平衡協調差、情緒控制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膽小怯生、粗心大意、喜歡打人……這些常見問題,都可以通過專項運動調節改善。因此,益未來為孩子們提供足夠安全的運動空間,嚴格按照托育環境標準設置環保型活動場地、設施,在運動能力發展方面還配有嬰幼兒感統測評、感統訓練等,建立兒童發育問題預警,對可能存在重度感統失調的兒童,及時給家長提供就醫干預的建議。
“社區共育能幫助家庭和醫院建立一種連接。”葉蕾表示,“及時的預警和提示能有效地支持家長盡早采取干預措施,幫助嬰幼兒更好地發展運動能 力。”
益未來通過建立社區繪本借閱館,支持家長為嬰幼兒選取適齡的繪本,指導家長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習慣。葉蕾表示,來共育家園的老人居多,他們大部分都不知道怎么選擇書籍和如何領讀。“我們會有專業的老師帶孩子讀書,家長也能從我們這里借繪本帶回家讀給孩子聽,還能指導家長怎么給孩子讀繪本。可以說,繪本項目是既授之以魚,也授之以 漁。”
兒童容易出現脾胃虛寒、積食腹瀉、感冒咳嗽等問題。益未來設有專門的推拿室,與當地優質的中醫資源合作,給家長提供普惠性收費服務,也是益未來尋求“自我造血”的一種嘗試。
葉蕾表示,兒推保健項目也在踐行“殘障融合”理念,通過跟青島市盲校合作,讓盲校畢業生在益未來實習,成立校企合作基地,給他們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結合青島本地的教育政策,益未來引入幼兒跳繩的特色項目,通過指導孩子們學會跳繩,訓練靈活度,保持平衡力。“現在很多孩子基于感統失調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一個都不會跳。”葉蕾說,“我們與青島市跳繩協會合作,共同推廣兒童跳繩項目。”
在五大服務模塊的基礎上,益未來項目也在積極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陸續推出家庭養育支持盒等線上產品,調動社區資源組織各類社區親子活動,圍繞著“社區共育”的理念不斷豐富和優化益未來的共育支持體系。

02 親子活動
為了更廣泛地調動社會資源,實現托育服務的普惠發展,益未來項目注冊成為一家社會企業,以企業的運作方式,聯動社會資源,專注解決托育難 題。
“社會企業在國內還是個新鮮事物,很多方面還不成熟,益未來也還在逐步摸索中。”作為社會創新的有益探索,益未來有幸獲得了青島市政府的多方支持。為了物色到合適的項目落點,葉蕾和團隊跑遍了青島大大小小數百個社區。“要考慮區位優勢,最好跟社區居委會在一起,場地要足夠寬敞,采光也要充足等等。”如此苛刻的條件最終在市南區八大湖街道的支持下順利落點。此外,青島市政府也為益未來的起步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先輸血再造血,讓益未來的社區共育模式得以生根發芽。
正如家庭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也是兒童培養健康體格和健全心態的重要空間,對0歲—3歲低齡兒童而言,“走出家門,進入社區”有更重要的意義。
“0歲—3歲嬰幼兒的運動功能十分重要,在家庭環境中,有限的空間是不能滿足嬰幼兒的運動需求的。因此,打造對嬰幼兒友好的社區環境,踐行社區共育理念是一種嘗試。”葉蕾說。
盡管現階段益未來的探索步伐主要在城市社區,但是,葉蕾認為社區共育的理念具有通識性,城市或鄉村,變化的是環境,不變的是需求。要在不同社區環境中發展益未來的托育服務,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踐行社區共育理念。
在理念共享方面,葉蕾認為目前國內對“兒童友好”理念的認知度還比較低,仍然存在定義模糊、評價維度單一、評估標準有待完善等問題,以“兒童友好”理念為指導的社區共育服務也急需一套標準和規范。
因此,在2020年1月13日,由中國社區發展協會立項、北京永真公益基金會負責起草的《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發布,《規范》是中國第一個社區兒童普惠服務類的團體標準,其中“0歲—3歲兒童早期發展服務”是兒童友好的重中之重。
《規范》的發布有著重大意義,提供了諸多社區共育的實踐案例,填補了“兒童友好”理念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立的空白,葉蕾也期待包括益未來青島示范點在內的更多實踐積累,將不斷補充和優化《規范》中的標準。
在資源共享方面,益未來發揮企業優勢,重視技術研發,形成嬰幼兒科學養育支持服務和產品的更新迭代。與此同時,在兒童友好理念的標準化產品篩選機制下,益未來在全國考察了很多育兒產品,形成了符合“兒童友好”的產品清單,能清晰地了解哪些桌椅板凳對孩子是最安全的,地墊要用多厚、標準化的教室如何布置等。
積累優質的技術資源的同時,益未來也遵循市場邏輯,推廣和實現資源共享,不斷擴大社區共育理念的影響。如果說理念共享和資源共享是益未來已經摸索出來的有效經驗,那么,模式共享對益未來團隊來說完全是一張嶄新的空白卷。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社會創新形式,政策的支持和行業的認可還都有待發展。用社會企業的模式發展社區共育能否在托育行業中“殺出重圍”呢?暫時還沒有答案,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益未來能實現模式共享,無疑就能為社會企業在嬰幼兒照護服務的藍海中提供一個發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