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彬 李瑋

摘? 要:當今世界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促進產業變革正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興“大智移云”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本文從文化產業生產、文化產業傳播和文化產業消費三大維度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如何賦能文化產業生產,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文化產業流通以及帶動文化產品消費進行探討,旨在積極探索當今時代如何運用新一代“大智移云”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創新和升級。把握這一創新趨勢是非常必要的,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產業可持續的強勁的發展動力,只有將這種創新與新一代“大智移云”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我國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關鍵詞:大智移云? 文化產業? 創新趨勢? 文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 G1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world is entering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now, and us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form is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is tim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have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can empower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drive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aiming to actively explore how to use the new generation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innovate and upgrad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era.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grasp the innovative trend. The grow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mes from the sustainable and strong development power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only by deeply integrating this innovation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an we realize the grand blueprint of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 with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Cultural industry; Innovation trend; Cultural power
當今世界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促進產業變革正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興“大智移云”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每一次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都必然會驅動文化產業和產品的創新。從目前所顯現的趨勢來看,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帶來的創造性動能十分強大,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將會是全面而深遠的,它將重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推動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科技的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應該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積極引進并應用新興“大智移云”技術上。毫無疑問,新興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文化產業的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因此,把握這一創新趨勢是非常必要的,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產業可持續的強勁的發展動力,只有將這種創新與新一代“大智移云”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我國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1? 新興“大智移云”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傳統文化產業面臨巨大挑戰
1.1 “大智移云”技術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模式急需整合
傳統文化產業時代,文化生產被分割為本地文化生產(裝備制造、印刷包裝等)、在場文化生產(表演、放映、會展等)、在線文化生產(數字內容、視聽互動等)等不同門類。文化生產模式之間相對獨立,自成一體。如果在地、在場、在線等文化生產模式不能整合,硬件、軟件、創意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就難以融合、重組而形成文化產業生產的新動能。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模式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通過新興“大智移云”技術才可以實現文化生產潛力的不斷釋放。
1.2 “大智移云”技術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傳播方式相對狹窄
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績,特別是在推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上。但是從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角度看,可以發現我國傳統的文化產業傳播方式在利用新興“大智移云”技術提高傳播效率、擴展傳播形式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美術、出版業與演出業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傳播上,還是以傳統的方式為主,缺乏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創新力不足使得本來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無法獲得更高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從受眾層面上來說,也會因為傳播方式的局限性或者是缺乏生動性,影響到大眾對于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接受能力[1]。
1.3 “大智移云”技術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需求應該被重新激活
傳統的文化產業大多是將眾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呈現到大眾面前。用戶是被動接受的且很難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進行交互與反饋。這可能導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諸多內在文化價值未能得到有效消費。無法理解就難以形成吸引力,進而會導致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可以使傳統文化產業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趣味化,通過和諧的人機交互傳達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精神價值,增強其趣味性的表達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新時代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2? 通過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創新升級
文化產業的創新趨勢帶來了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加入使得“大智移云”技術+文化的新模式能夠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創新,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激發文化消費需求,為我國文化產業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融入文化產業的開發研究和后期宣傳運營等方面,通過尋找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發展的核心價值的轉變與升級,進而提升文化產品關于核心技術和內容方面的競爭力[2]。現代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創新是從內容生產、內容載體、內容消費等角度進行的。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視角并結合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創新升級的具體實踐案例,從文化產業生產、文化產業傳播和文化產業消費三大維度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如何賦能文化產業生產,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文化產業流通以及帶動文化產品消費進行探討。具體如圖1所示。
2.1? 新興“大智移云”技術賦予文化產業生產的新動能
新興“大智移云”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生產是指將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合理地運用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創作過程中,創新出與以往文化產品和服務明顯不同的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3],主要體現在擴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外延,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形式,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與質量等方面。越來越多的“大智移云”技術被應用于文化內容的生產上,包括演藝、圖書、影視、工藝美術品等在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作過程。文化產業的“創客”們正在與這些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密切結合,努力把創意變成更具個性與價值的文化產品與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正是基于大數據學習而不斷進化的,通過云計算能夠迅速實現大數據的自動搜集、分析與處理,極大地提升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搜集信息并生成數據庫,進而基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應用技術進行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的創作[4]。就像新聞寫稿機器人,國內比較著名的有新華社的快筆小新、騰訊的Dreamwriter和第一財經的DT稿王等。它們可以迅速完成從資料數據搜集到稿件結構規劃、遣詞造句選擇(代入新聞元素5W1H)等的一系列工作,并最終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
國民經濟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北京市“文化+科技”型企業實現收入4 937億元,比2013年增長2.8倍,占文化產業收入比重為36.7%。2019年,“文化+科技”型企業保持快速增長,收入占比已經提高到近半數。根據國家統計局分類,2018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中的文化新業態實現收入4 601.5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2個百分點,占文化產業收入比重高過全國平均水平20.5個百分點。2021年一季度,文化新業態實現營業收入2 181.4億元,占全國比重為25.8%。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實現收入990.6億元,兩年平均增長20.4%;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領域實現收入507.9億元,兩年平均增長73.5%[5]。隨著新興“大智移云”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科技與傳統文化產業之間跨界融合的創新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大智移云”技術日益展現出強大的滲透融合屬性,使得傳統文化產業不斷萌發新業態。傳統文化產業新科技創新生產的動能不斷增強。
2.2? 新興“大智移云”技術豐富文化產業傳播的新形式
文化產業傳播的形式是指連接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和產品消費的中間渠道和環節。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對于文化產業流通的助力可以極大地提升出版發行、廣播電視傳輸和電影院線等傳統渠道的傳播效率,創新出視頻網站、移動終端和智能數字平臺等新興的傳播形式,使數智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
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
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使得深藏于博物館的文物活了起來。“故宮文創”通過大數據的支持提煉中華文化符號元素,使得珍貴的皇家文物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一場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將古代繪畫藝術與現代超高清數字技術等相融合。觀眾們沿著張擇端的筆觸走進繁華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樓臺之間,泛舟于汴河之上,觀兩岸人來人往,沉浸其中,確有一番“人在畫中游”的情趣。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通過打造“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模式,緊緊抓住“大智移云”時代新興數智技術不斷創新的契機,吸引了無數線上和線下的游客前去“打卡”。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數據可視化、物聯網等技術手段的加持下,數智化的展陳形式和運營管理進一步優化了游客的觀展體驗,推動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通過智慧金沙360°全景導覽系統、4D電影《夢回金沙》、“再現金沙”VR眼鏡、“創意金沙”AR、“考古時空門”祭祀區虛擬漫游等數智化項目,為線上和線下游客充分地展示了金沙遺址和國寶背后的秘密。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虛擬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不斷延伸沉浸式體驗場景,文化展覽由人和物的靜態傳播向動態交互升級。
“大智移云”技術豐富文化產業傳播形式還體現在智能數字平臺的廣泛發展上。日益強大和普及的智能數字平臺顛覆了文化產業傳播的傳統范式。例如:智能數字平臺巨頭騰訊公司實施大文娛戰略,斥巨資打造騰訊視頻、閱文集團(創世中文網等)、騰訊動漫、騰訊游戲競技平臺(TGA)、騰訊音樂(QQ音樂等)、騰訊電影(騰訊影業、企鵝影業、斗魚直播等)等各類智能數字平臺,基本覆蓋了文化產業的全領域。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文化組織將其產品和服務轉移到智能數字平臺上來推廣,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尤其是中小型文化組織利用平臺開拓市場,可以充分降低小眾定制化產品和服務的傳播成本。
2.3? 新興“大智移云”技術激活文化產業消費的新需求
文化產業消費是文化產業鏈條的最后一環,是文化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最終體現。一個國家文化消費的需求質量最終決定了這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基于新興“大智移云”技術的社交網絡和分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可以激發新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出現。互聯網媒體平臺中的情景體驗式消費層出不窮,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可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虛擬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可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因此,文化產業便可在內容及形式層面實現更現代化的發展,也可精準對接消費者需求,展現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特征,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效率[6]。文化消費不再受到傳統文化供給的約束,“大智移云”技術的個性化特征可以極大地激發每個個體消費者的文化需求與消費,甚至個體消費者還可以通過“大智移云”技術參與到文化產品的再生產過程中。
5G基站的不斷建設和信號的逐步升級使得泛在網和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實現移動互聯網的全球覆蓋,大眾可以在每一個聯網的終端上接收和傳播信息,消費文化產品和服務[7]。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隨著5G等新興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消費者對于數字文化的需求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以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長視頻和網絡閱讀為代表的細分領域,其市場規模保持了穩步增長的勢頭,但增長速度逐年放緩,維持在10%~25%之間。網絡長視頻服務方興未艾,中國網絡長視頻用戶規模由2016年的5.45億人增加至2020年8.72億人,市場規模由641.5億元增加至1 197.2億元[8]。據美國電影協會(MPAA)發布的《2018年影院和家庭娛樂市場環境報告》顯示,全球在線視頻服務的用戶數量增至6.133億,較2017年增長27%,首次超過了全球有線電視用戶5.56億的總數。
隨著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更加智能、便捷、普及和高速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即時互動的內外環境造就了人們移動的生活模式,也重塑了人們的文化消費行為。用戶日常的碎片化時間也成為商家爭奪的重要資源,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創新可以充分激活大眾碎片化時間的文化消費需求。文化微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個性化微電影、短視頻不斷更迭,“B站”“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15 s視頻生活分享構建起碎片化文化消費的典型業態。它們通過對消費者個體進行零散時間段和空間段的注意力與關注度的吸引來獲得眼球經濟中文化品牌價值的最大化[9]。特別是“抖音”的母品牌“字節跳動”,通過運用新興的“大智移云”技術,依托其開發的核心算法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短視頻內容服務。“字節跳動”旗下產品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驚人的19億,覆蓋150個國家和地區,支持超過35種語言,全球員工數11 萬人。“字節跳動”現已成為文化產業獨角獸中的價值冠軍。
3? 結語
在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新興“大智移云”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文化產業更是如此。數智經濟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創新是絕對有必要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運用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體系調整和創新,并最終推動文化產業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把握新興“大智移云”技術創新的趨勢,抓住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對于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強國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茜,李衛東.科技創新視域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探析[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3(6):75-77.
[2]趙新宇.新時代習近平文化強國思想的邏輯內涵和實現路徑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21.
[3]詹紹文,梁洋.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20(4):268-269.
[4]楊毅,向輝,張琳.人工智能賦能文化產業融合創新:技術實踐與優化進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66-73.
[5]唐寧翔,趙海星.北京科技創新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對策[J].當代經濟,2022,39(6):49-54.
[6]洪瑩,陳盈盈.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轉變與創新[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2,39(3):77-83.
[7]朱靜雯,鄭琪,方愛華.5G背景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探析[J].出版廣角,2020(6):14-17.
[8]秦釧.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評價及優化建議[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2.
[9]邱明豐.互聯網技術創新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9(2):1-7.
基金項目:衡水學院校級科研課題《“大智移云”時代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2SK17)。
作者簡介:薛彬(1981—),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