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表現
“老師,還是只有齊齊沒交作業。”科代表抱來一大摞作業本放在我的桌上,隨即向我匯報作業收集情況。開學兩個月內,齊齊已經多次沒有交作業了。每次我找他,他都怔怔地站著,喃喃地說自己沒有做,眼睛直直地看著我,像是在試探什么。他說:“我不知道作業是什么。”“黑板上每天都有作業內容啊!”聽我這么說,他就不說話了。后來抄寫作業時,我特意提醒他,督促他抄好。可是沒過兩天,齊齊又沒有交作業。我找到他,從亂糟糟的書包里找出作業本,發現一片空白。我提高音量問:“怎么又沒做呢?這回知道做什么作業了呀!”齊齊囁嚅著說:“我做數學作業去了。”我望著他一時無語。相對而言,齊齊的數學確實比語文學得好。是我的語文課沒有吸引力嗎?是我的問題嗎?我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康康也是一個作業“困難戶”,這個孩子性格倔強。我找他交流時,他把頭一仰:“齊齊也沒做作業啊!”他像斗架的大公雞,一副“又不是我一個人,為什么只說我”的架勢。這時,我的火氣就來了,厲聲說:“你怎么總是和沒做作業的同學比呢?你為什么不和優秀的同學比,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一個人眼中看到的是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自認為這下切中要害了,他總要低頭了吧。可是,康康把頭一偏,雖沒有和我爭辯,但那股倔強硬生生地橫在我們中間,讓我們無法再交流下去。最后,我拉著沒做作業的學生一起補作業。然而,康康經常邊補作業邊說說笑笑。補作業原本有懲罰的意味,這樣一來就沖淡了很多。
中中是另一類讓人頭疼的學生。晨讀后,科代表把沒交作業的學生名單交給我,中中的名字清清楚楚地寫在上面。來不及細問,上課鈴響起。我徑直走進教室,環視教室,目光落在中中身上,忍不住問:“中中,你的作業呢?”中中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看著我,又似乎沒有,說:“我交上去了呀。”再問時,他比我還有底氣:“我今天早上交上去了。”這底氣,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看錯名字了。下課回到辦公室,再次看名單,確實有中中的名字。可是,中中用同樣的反應,同樣的語言回應我:“我真的交了。”他非得一本一本核對,親眼看到這摞作業本里確實沒有他的作業才罷休。與他的“周旋”中,我不知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程程是一個乖巧的女孩,老師說什么就聽什么。前不久,她的媽媽給我打電話說:“程程竟然知道撒謊了,把以前寫的日記改一下日期來應付每周一次的日記。”我感到特別驚訝,昨天,程程才一蹦一跳地來辦公室送作業本的呀。我記得她交作業時那自豪的語氣:“老師,這是我的作業。”可是,事實呢,她居然是在以前的日記上改了日期來應付我!那個乖乖的女孩,甜甜的笑、軟糯的話竟然也是假的!我真的無法相信!
作業問題背后的心理原因
雖然都是沒有做作業,但是孩子們的言行卻各不相同。在這些不同的言行背后,學生是怎樣的心理狀態呢?根據心理學自我防御機制理論,我們有害怕、愧疚、焦慮等情緒時,就會啟動自我防御機制,用來保護自己。沒有做作業,面對老師,孩子的潛意識里是害怕和愧疚的,而那些根據個體性格外顯出來的言行,背后都是自我防御、自我保護心理的體現。
防御心理1:壓抑。面對我的質問,齊齊直接承認“我沒做”,看似平靜,內心其實不然。調皮好動的他站在我面前時,肢體是僵硬的,眼睛時刻盯著我。11歲左右的孩子,自然明白做作業的意義,沒有做,不管是誰都會心虛、理虧。從這些細微、反常的表現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內心的忐忑。當這種忐忑不能取得任何人的理解和同情時,孩子就會把它按壓在內心,用外表的鎮定來掩飾、逃避。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沒做作業,加重了孩子內心的忐忑與愧疚。孩子還是用同樣的方式,將忐忑壓在心里那個看不見的角落。他用“我做數學作業去了,我沒有時間做語文作業”來掩飾壓在心里的忐忑。
防御心理2:投射。盡管我們受到的教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當我們自己也身陷困境時,內心的想法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可能完全相反。那時,我們希望有個和自己有同樣糟糕境遇甚至比我們更慘的人出現,以此來降低自己的痛苦。這種現象就是防御心理機制中的投射。康康沒寫作業,心里擔憂,但自尊心又特別強,于是,他竭力尋找同類,找出一個同樣沒有寫作業的人,以此掩飾自己的不安。這樣,本是他一個人需要承受的難堪,現在變成多個人來承擔了,愧疚之情就減輕了。康康敢于和老師對峙,原因在于他害怕的不是懲罰,而是難堪。
防御心理3:否認。在生活中,因為一個糟糕透頂的消息,我們難以接受,恐懼到極點時,就本能地做這樣的反應:“不,這不可能。”“不會,絕對不會。”“不,我不相信。”這些否認會暫時屏蔽掉我們不愿見、不愿聽的事情。本我很聰明,它快速建立起一個自保的屏障,躲在里面,求得短暫的安心。中中是膽小、內向型孩子的代表,沒有做作業,老師找上門來,對于他來說是天大的事了,會引起他內心極度的緊張和恐懼。中中的否認,是一種托詞,以爭取緩和時間,建立自我保護屏障。
防御心理4:合理化。自我保護心理最樸素的想法是“我是合理的,符合要求的”。一旦自己的做法偏離常規要求時,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避免難堪或者恐懼,人們就會想辦法,讓不合理的做法看上去合理化。程程平時乖巧,她對于自己“乖乖女孩”的形象是很滿意的,所以在家愿意幫助媽媽洗碗、看護妹妹,在校遵守規則。她的一切做法都指向做一個乖巧可愛的女孩。因為乖巧,所以大人對她很放心。可是,人是有惰性的,潛伏在她內心的惰性鉆了管理的空隙,于是她放下了“乖乖女”的形象,不再聽從老師的要求,享受著惰性帶來的輕松愜意。本我占據了上風,但另一方面,超我又幽幽地揮動著“乖乖女”的指揮棒,拉扯著本我。慌亂中,自我找到了平衡兩者的辦法,那就是改動日期,讓自己的行為表現合理化。
接納問題,幫助成長
自我防御是孩子陷入困境時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但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是成長道路上的障礙。它扭曲事實,只是短暫地給自己建立了一個虛假的安樂所。我們唯有針對現狀,讓這些潛意識走到自我面前,接納它,才能擊破阻礙,讓成長突圍。
1. 將自我防御轉為積極力量,幫助自我調整。不管沒做作業的原因是什么,當要交作業而拿不出作業時,孩子都因愧疚或者害怕進行了不同方式的自我保護。作為教師,有時可以順勢而為。齊齊說“我沒做”,之前沒做,現在可以做啊。我們可以把他拉到一邊,悄悄說:“我等半個小時再來收你的作業,好嗎?”這樣既避免了劍拔弩張的場面,也保護了孩子,不至于讓他無所適從地試探老師的反應。程程是一個“乖乖女”,她一直為這樣的形象而自豪。當她拿著修改了日期的作業給老師時,我們可以換個方式進行評價,如:“我覺得這個題材有點兒舊,如果你寫得新穎一點,老師會更欣慰。你愿意重新寫嗎?”程程會覺得重新寫能讓“乖乖女”的形象獲得肯定,會欣然答應。順勢而為,讓孩子體面地從困境中走出來,在正常狀態下解決問題。
2. 進行作業自我管理,激發主動性。對于孩子們而言,作業是一種限制,限制他們的游戲時間,而游戲可以讓他們從中獲得愉悅感;限制他們玩手機的時間,而手機里的視頻可以讓他們有一種消遣的快感;甚至限制他們的閱讀時間,而自由的閱讀會讓他們產生自居感,內心經歷沒有冒過的險,沒有釋放過的自在。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細化的作業自我管理表,包括作業時長、書寫標準、專注時長、作業自我評價、獲得肯定指數等。通過這個管理表,孩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實現目標后的成就感,可以清晰地看到做作業后的自我建構意義。這個作業自我管理表為“超我”服務,個人的意義清晰可見。當作業對孩子有意義時,才能激發孩子做作業的主動性,產生抗拒惰性的動力。
3. 了解生活狀況,減少環境障礙。班主任發現學生的問題時,要善于挖掘問題背后的根源。無疑,生活狀況對問題發生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到作業問題上,我們順藤摸瓜,通過和孩子交談、長時間觀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聯系家長、家訪等方式,可以摸出作業問題之“生活狀況瓜”。齊齊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由奶奶監護,但奶奶只能照顧他的生活,管不了學習。對于齊齊,我們要非常耐心地講解解題方法,甚至利用課余時間親自督促他完成作業。中中家里有三個孩子,他居第二,夾在弟弟和姐姐中間,家長忽略他,弟弟打擾他,姐姐經常對他冷嘲熱諷。提高中中在家里的地位是解決他的作業問題時需掃除的障礙。康康的父母很重視他的學習,但他的爸爸做事拖拉,因此康康也拖拉,每天做作業要做到晚上十一點以后。生活上拖拉的習慣需要調整過來,這樣才有助于順利完成作業。程程主要是鉆了管理的漏洞,家長過于放心孩子,殊不知十來歲的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還比較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于學習目標還不清晰,需要大人適當督促,提出要求。
4. 了解現有能力,接納不一樣。孩子們雖然在同一個班學習,但是學習基礎和能力差異卻很大。同一份作業,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孩子是“小菜一碟”,能輕而易舉地完成,但對于學習暫時落后的同學來說,有可能難如登天。那些沒做作業的孩子,我們要先看準問題所在,如果確實是不會做,我們就得告訴孩子方法。案例中的康康,每次遇到寫作文的作業時就不能按要求上交。孩子做事拖拉加之不會寫,所以就不能完成作業了。我們在布置作業時,可根據孩子的能力分層布置,讓每一個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而順利摘到“桃子”的成就感又是下次摘“桃子”的動力,這樣就將不作為的惡性循環轉變成了人人都能摘到“桃子”的良性循環,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越來越肯定自己的能力。班級教學,我們要謹防統一要求,統一命令,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學習能力、社會情感發展程度都是不一樣的。雖然學校制度是統一的,但老師要做的是盡可能關心、理解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適應社會,讓每一個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被集體容納、在集體中仍有很好的自我鏡像的社會人。
當我們接收到孩子自我防御心理的信息,感受到孩子內心的顫抖后,我們應該抱抱這些孩子,牽著孩子的手一起面對問題,撫慰他內心的不安。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孩子的學習有好壞,但終究都會邁進更美好的明天。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我一直這樣提醒自己。(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仰天湖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