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玉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對教學模式與設計進行科學的革新與創造。“減負”不意味著降低學習效果,相反,教師應當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效果。英語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然而,在傳統的英語學科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應試性”。
因此,英語教師要貫徹落實“雙減”的政策要求,圍繞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考量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征,進行英語作業設計。
一、當前英語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作業應當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與印象的一種教學手段,從來不該成為學生的負擔與壓力。學生對作業產生恐懼、厭惡的不良情緒,是因為作業的布置與設計存在問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合理的作業設計,不僅無法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而且有可能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一)題海戰術,缺乏針對性與層次性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落后,往往表現得固守陳規。這些教師認為,只要作業做得多,題目練得多,學生的成績就一定能提高。這種想法是一種低效率的教學手段。如果每一個學科的教師都存在這樣的想法,認為作業留得越多越好,那么沉重的課業負擔會將學生壓得喘不過來氣。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寫作業,對作業之中的重點與難點缺乏深入思考,致使“寫作業”流于形式。不僅如此,絕大多數教師在作業布置時,針對班中的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布置同樣的作業內容,讓學優生機械重復地完成早已掌握的內容,而讓學困生面對作業“抓耳撓腮”。這樣,往往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二)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
為了應付機械而重復的作業,很多學生使出“渾身解數”,想出各種偷工減料的方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思考的不是怎么去批評學生,而是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寫作業。事實上,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的作業,往往很難讓學生收獲理想的學習效果。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其教學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只會“應試”,而是要讓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在實際生活中巧妙運用。然而,在實際的英語學科作業設置中,教師往往忽略了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繁重、單一且重復的作業給學生造成了困擾,以致逐漸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主導,缺乏自主性
在英語教學中,作業設計經常是由教師主導設計的書面作業,學生沉浸在“題海”之中,任務重、壓力大,缺乏對知識深入的理解與思考,將“完成作業”作為“寫作業”的唯一目標。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僅要思考“我們要給學生設計什么樣的作業”,而且要考慮“學生需要什么樣的作業”,從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英語綜合能力,切實提高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英語作業設計的科學策略
如何讓高中階段英語學科作業設計在符合“雙減”的同時,又能讓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是每一位英語教師都值得思考的問題。“雙減”政策對作業設置的要求,既要減量,又要增質。
(一)尊重學生差異,設置分層作業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都不同。然而,讓水平不同的學生完成同樣的課程作業,容易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的局面。為此,教師應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進行分層設計。教師可以先深入調研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與學習能力,對日常作業進行分層設置,為優等生設置一些能夠突破自我、提升能力的作業題目,為學困生設置一些能夠夯實基礎、鞏固知識的作業題目。同時,教師應根據當天課程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作業布置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安排。以外研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3“The World Of Science”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對不同學情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對于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這一部分學生去看一些關于未來科技發展的國際新聞,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記錄下重點的句型與詞匯,進行知識的拓展。對于當堂課內容掌握效果不好的學生,教師應當讓學生就本單元的課文進行夯實,理順文章之中的生詞、難句,重點關注本單元的語法知識與中心主旨。每一個學生的作業設置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及時調整作業設置。這種作業設置手段能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有進步的空間。
(二)豐富作業形式,提高學習趣味性
想要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果,讓學生實現理想的學習目標,教師就應當摒棄落后的思想觀念,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年齡階段,進行作業設置。只有讓學生對作業內容有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不斷豐富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以外研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4“Stage And Screen”為例,本單元以“人與自然”為主題,深入探討了舞臺與熒屏上的藝術形式,對西方戲劇與中國的國粹京劇進行比較,展示了文娛活動的豐富多彩。教師就可以在完成這一教學單元的基礎上,讓學生設計英文手抄報,以“本單元我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或“中西方藝術形式比較”為主題,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生詞、語法等知識進行設計。同時,教師可以以“舞臺與熒屏藝術哪一個更勝一籌”為主題,在班中進行辯論賽,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故事片段編排成英文話劇。這種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寓教于樂,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內容,提高英語的綜合水平與能力。
(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
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容易存在著“主觀臆斷”的情況,教師眼中的重點與難點往往是根據自己的從教經驗而得出的結論。雖然絕大多數學生眼中的重難點與教師眼中的相符合,但還是有不少學生有自己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知道身邊同學的薄弱環節。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有利于學生站在出題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在我班中,每周都有一份“特殊的作業”,那就是每一個學生要根據每周所學的課程內容,依照自己眼中的重點與難點,為同桌設計作業,待到對方完成后,進行批改與打分。這種作業設計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順應“雙減”要求的基礎上,創新作業形式,尊重學生差異,設置分層作業;豐富作業形式,提高學習趣味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獲得真正的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