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貴鋒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根據家長自愿原則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文件下達之后,很多地區紛紛在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積累了許多經驗。但還有部分農村地區課后服務的開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各類興趣小組由于缺乏專業師資和必要保障,文化類活動又不能對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致使很多一線教師在課后服務內容和組織形式上存在困惑,最后干脆把課后服務變成了教學的延續,導致學生的疲憊和家長的不滿。在此背景下,探索有效的數學活動,引入“數學好玩”校本課程,讓數學活動變得有趣,顯得尤為實用。
二、調查內容和方法
(一)調查內容
根據調查目的和要求將調查內容確定為:1.教師對開發“數學好玩”課程的態度,學生對在課后服務中開展“數學好玩”活動課程的態度。2.教師和學生對課后服務中“數學好玩”活動課程的評價。3.“數學好玩”課程開發(包括評價方式)的方向。4.“數學好玩”課程教與學的方式。5.教師與學生期待課后服務中“數學好玩”課程所帶來的改變。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選取本地農村地區開展課后服務有代表性的5所學校,對一到六年級參加課后服務的數學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教師卷和學生卷,共收到有效教師卷164份,學生卷405份。2.參與活動:分別到5所學校,參與課后服務中的數學興趣小組,進行跟蹤調查記錄。3.開座談會與個別走訪:深入5所學校,與參與課后服務的老師和學生進行交談,詳細地了解教師和學生對課后服務中“數學好玩”課程開發的具體想法,對見解獨到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專訪,搜集符合當地文化與地域特色素材。4.開展教研:對素材進行整理,與數學學科特性相結合,整理活動方案,在被調查學校開展相關活動,詳細記錄活動效果。
三、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教師和學生對在課后服務中開展“數學好玩”課程的認同感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93%的學生認為通過在課后服務中參與“數學好玩”活動,能夠和同學一起動手解決有趣的數學問題,做有趣的數學游戲和手工,看好玩的數學故事表演,能學到有趣的數學知識等,既沒有壓力又增長了見識,覺得學習是一件開心的事,很喜歡這樣的課程。而97%的教師認為在課后服務中需要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數學體驗,增加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智力,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文化魅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于“數學好玩”校本課程的內容,教師和學生各有傾向
調查發現,教師希望“數學好玩”校本課程在保證趣味的前提下能夠涵蓋全面,82.93%的教師注重在課程中給學生帶來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文化的熏陶,能整合資源開發課程,可以進行學科大融合,將數學置于傳統文化之中;近半數的教師覺得應該開發實踐性的課程,認為數學源于生活,重視數學的實用性,在具體的實踐中感悟思想,提煉方法,在具體的實踐中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半數以上的教師希望通過游戲或者找規律的問題多給孩子一些思維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達到思維的精細化;也有近半數的教師仍然希望“數學好玩”課程能涉及一些課內知識和提升訓練。這說明,通過這么多年的課改,教師已經從根本上理解了數學對學生的意義,數學課程尤其是“數學好玩”課程要讓學生玩出數學味,在各類活動中體會思想方法、訓練思維、培養綜合分析能力,這從理念上對“數學好玩”課程的開發是一個優勢。
學生則大多對游戲類、規律類的課程感興趣,近半數學生喜歡實際測量、實驗類課程,一小部分學生喜歡社會調查。這是因為游戲對孩子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但在聽課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學生玩得很歡,等靜下來分析數學問題時學生卻無從下手,說明課改雖然進行了很多年,“課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平時課堂上學生依據情境似乎能提出問題,但數學教學也只是存在于這種簡單的書面情境,當真正帶入生活,從具體的活動中概括數學問題,還是存在一定困難,這就加深了我們對開發“數學好玩”課程必要性的認識。規律類的問題也有其自身魅力,學生能感受數與數之間、形與形之間的變化關系,從變化中找到不變,特別結合一些生活中學生經歷過的情境比單純的規律題更能讓學生感興趣。社會調查類的活動對于孩子來說比較陌生,一般情況下,數學教師很少會布置相關任務,學生并不了解,可是這類問題才是真正考驗孩子生活能力的,當學生走上社會,很少有人會給你所需要的條件,讓你解題,得靠自己去調查,所以在“數學好玩”課程的設計中必要的社會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實際測量、實驗類的活動課程,自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數學文化類的相對枯燥,是學生不喜歡的原因,通過交流,大家認為這一類問題可以穿插在各個有趣活動之中,無需單獨設計活動。
(三)對于“數學好玩”課程,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傾向于小組合作學習
調查表明,在“數學好玩”課程中,很少一部分教師、學生喜歡傳統的“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或自學指導模式,70%的教師和學生喜歡小組合作式的教與學的方式,這也符合“數學好玩”課程的特征。根據前面的調查,“數學好玩”課程設計應偏向于游戲方案設計、規律情境開發、動手實踐操作,任何一種類型都不是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的。但通過聽課發現,很多活動只有小組,并沒有合作,也就是只具其形不具其神,學生鬧得歡,卻沒有實際效果。雖然大部分學生表示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會積極尋求同學或教師的幫助,但由于一小部分教師缺乏要求、缺乏組織、缺乏指導,實際活動中能有效地提出自己的困難來尋求幫助的不足一半。
(四)在課后服務中,“數學好玩”課程開發和開展的意義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比較一致
調查得出,“數學好玩”課程的學習要能夠增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思想方法,在活動中有情感、態度的體驗,教師對“數學好玩”活動的目標有清醒的認識,沒有停留在陳舊的理念中,這和新課程標準對于培養人的理念高度一致。
四、思考和建議
我們做的本地農村地區課后服務背景下的“數學好玩”課程設計的調查,雖然沒有全面反映本地區的情況,但調查結果對于課程開發還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課程分級
將課程分成三個等級,低段為一級,中段為二級,高段為三級。
根據三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每個級別設置數學游戲活動、數學實踐、規律探究、社會調查四個大板塊進行分組設計,同一類活動可以在不同級別分別使用,只是在難度和目標上進行不同設置。這樣,既可以降低課程設計的難度,又可以使學生螺旋發展,增加可持續性。
(二)課程內容
1.針對本地農村地區教學環境稍薄弱的特點,結合本地區現有資源開發學生比較熟悉的游戲課程,每個游戲要由淺入深分三級,要能夠將學生帶進游戲玩樂,又能將學生帶出游戲思考。2.找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如游玩策略、公交路線、購買物品等,分三級課程,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相關信息,串聯設計方案。3.關注生活中種種浪費行為,分三級課程讓學生進行統計分析,如龍頭滴水、飯店剩飯等。4.類似于不給任何工具讓學生進行由小到大的估測,提供工具讓學生再測,可以是長度、面積、質量等等。5.將各種找規律的題找出來進行編排,由易到難,配合活動展示。6.將數學中的各大類問題由易到難進行編排,通過數形結合進行簡化教學。例如:還原問題、列舉法、平衡思想,等等。
(三)課程培訓
針對教師開展講座,對“數學好玩”課程進行分析,包括教學現狀、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注意事項、開展活動等。
(四)課程特性
“數學好玩”課程既要有基本的知識性、思想性,又要有趣味性、層次性。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