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英
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與能力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對幼兒未來的成長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不同階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學習任務,小班幼兒在學習生活中的當務之急是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幼兒獨立思維的起點,也是幼兒自立意識建立的必然保障。家長與教師,作為幼兒最信任的人,理應在幼兒自立能力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只有家園雙方經過有效溝通,確立一致的教育目標與教育理念,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方面攜手共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一、培養(yǎng)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幫助幼兒樹立獨立意識
獨立意識的萌生是幼兒在思想上成熟的開始。在幼兒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過程中,第一步就是擺脫對家長與家庭的依賴。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獨立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過程。簡單之處在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只需要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維,也就是獨立意識的初步建立。但問題是,幫助小班幼兒樹立獨立意識的困難之處在于如何才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生活技能,掌握最基礎的照顧自己的能力,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瑣碎而復雜的任務。在學習生活技能的過程中,幼兒將會經歷多次的反復與失敗,最終通過學習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艱辛
很多孩子自生下來便受到了來自長輩的寵愛,然而過度的寵愛便是溺愛。溺愛容易導致幼兒在生活中自我意識過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并且將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視為理所應當。在這個階段,幼兒所表現(xiàn)出的只是缺乏感恩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意識如果不加以干預,會釀成幼兒共情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而在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讓幼兒認識到了父母的艱辛,從心底理解父母、感激父母。
(三)為幼小銜接作準備
幼小銜接是所有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幼小銜接中產生的最大問題不是孩子的學習跟不上,而是孩子的生活能力達不到小學生的基本要求。有的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還不會自己系鞋帶,不會自己吃飯,甚至不會自己上廁所,因此幼小銜接的第一關就是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考驗。因此,在小班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二、當前民族地區(qū)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開展家園工作的現(xiàn)狀
想要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切實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園雙方就應攜手合作,形成“雙線監(jiān)督與保障”,讓幼兒的生活技能在家庭與學校兩個環(huán)境中得到充分鍛煉。然而,當前家園合作中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家園聯(lián)系少,家長不配合
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家長不愿意配合幼兒園的教學工作,這也并非是家長的責任,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致力于推動幼兒的健康成長,二者發(fā)生分歧,是因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當前,民族地區(qū)的部分家長由于生活繁忙、對幼兒園認知存在偏差等原因,而對幼兒園培養(yǎng)兒童自理能力的教育理念存在不滿。一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必要給他們這么多的要求與壓力。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是希望幼兒園的教師全權負責孩子的衣食起居。家長有這些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可問題在于如何改變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刻板印象。民族地區(qū)的幼兒園經常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缺少與家長的溝通、家園聯(lián)系少、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沒辦法傳遞給家長,自然會造成家長不配合的情況。
(二)任務布置好,完成效果差
學校里有學業(yè)作業(yè),幼兒園中有生活作業(yè)。布置作業(yè)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鞏固在幼兒園中所學到的知識,因此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yè)很重要。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為幼兒布置了諸如讓幼兒在家里自己疊被子、自己吃飯的任務,然而部分家長出于溺愛心理,對教師的要求置若罔聞,甚至幫助孩子“全權操辦”。為了提高課后生活任務的完成效果,部分教師甚至會要求家長對孩子的自理活動進行拍照。可即使是這樣,有些家長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讓孩子進行“擺拍”來應付教師的要求。
三、針對民族地區(qū)開展家園合作推動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實踐路徑
(一)理念引導,促進聯(lián)系
想要讓家長能夠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家園雙方有效高頻的溝通是必要的。然而,民族地區(qū)部分家長由于缺少時間以及缺乏家園溝通的意識,而很少與教師進行溝通。因此,教師應當在平時生活中主動、及時地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幼兒在家里的自理能力表現(xiàn),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在幼兒園中為幼兒設計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同時,幼兒園是“托兒所”,更是“育兒園”,應當充分發(fā)揮“育兒”的作用與責任。教師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時,不僅應當溝通幼兒的生活表現(xiàn),而且應當傳達幼兒園的育兒理念。只有當教師的溝通,能夠讓家長明白幼兒建立自理能力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兒園并且配合教師的工作。除此之外,教師應引導家長在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方面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例如:在生活中,家長應當適度放手,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并且用鼓勵的態(tài)度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邀請家長參觀幼兒園,了解幼兒的成長情況
只有讓家長對孩子的情況做到全面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家園合力,互相配合與理解。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參觀幼兒一日的學習活動,既了解到孩子自理能力的不足,又感受到孩子在生活技能方面的進步。同時,家庭與幼兒園可以建立起獎勵機制。每當幼兒獨立完成了一項自己的事情,通過訓練掌握了一項生活技能,家長與教師就可以給幼兒發(fā)一張“卡通貼紙”,等幼兒集到一定數(shù)量便可以兌換特定的禮物,由此來鼓勵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用游戲的方式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升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喜歡做游戲,因此教師與家長不妨用游戲的形式來促進兒童自理能力的訓練。例如:在家庭與幼兒園活動中,可以通過“小鞋子找家”的活動,幫助幼兒分清左右腳,學會獨立自主的穿鞋。通過“給小公主”梳頭的活動,讓幼兒能夠學會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游戲與學習從來不是“對立面”,相反,學習可以通過游戲的表現(xiàn)形式得以展現(xiàn),幼兒可以在興趣的引導下獲得更大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思維、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勞并且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教師與家長應相互攜手,推動家園合作,讓幼兒的自理能力能夠在家庭與幼兒園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與進步,助力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家園合作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81。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