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顯著的變化,當前社會所需的是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了迎合這一人才需求趨勢,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踐中重視對兒童綜合素質的培養。
音樂,陶冶情操、啟迪心靈、開闊視野,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音樂不僅能作為一種技能體現在兒童的生活中,而且可以美化兒童生活,提升兒童音樂素養。因此我們應當重視音樂教育,并且在音樂教學中發展素質教育。
節奏是音樂教學中的關鍵。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是由德國作曲家奧爾夫所創立的教學策略,也是世界最知名的音樂教學方法。奧爾夫節奏教學法富有創造力,它將行為、語言與音樂巧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致力于通過“原本的音樂”培養人的創造能力,促進全面性人格的培養。基于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當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的科學運用,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這一教學策略的影響下獲得進步與提高。
一、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的特點
奧爾夫節奏教學法不僅是一種優秀的音樂教學方略,而且是一種具有先見性、創新性與全面性的教育理念與意識形態。奧爾夫節奏教學不僅能促進幼兒的素質教育,而且能將教師與幼兒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師幼之間的關系。
(一)關注幼兒的“原始性”,提倡綜合性音樂教育
在傳統的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學形式常常呈現出局限性與框架化的特點,在音樂學習與欣賞時,常常是以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幼兒只能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聆聽。這種教學策略看似提高了班級管理的紀律性,但實際上是對幼兒天性的一種壓抑,不利于幼兒自由地體會音樂、欣賞音樂,降低了幼兒對音樂的熱情與興趣。
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打破了這一現狀,它沒有固定的教學形式,也不受制于任何教育框架,它所希望呈現的教學效果是讓幼兒在音樂學習中充分展示出“原始性”,將動作、語言與音樂緊密聯結。奧爾夫節奏法認為動作與音樂之間具有共通性,其融合了舞蹈、動作及語言等內容。幼兒處于音樂認識的初級階段,應當通過較為簡單的音樂元素,不受限制地給予他們更為自由化且具有綜合性的音樂教育。
(二)關注兒童的創造力,傾聽兒童內心的聲音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們總是急于告訴兒童,這首樂曲想表達的是什么,卻從來沒有問過兒童:“你們從這首樂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仔細想來,我們好像總是在用一個特定的模式讓幼兒進行公式化的音樂學習與欣賞,卻很少聽聽幼兒內心的聲音。這種教學方略在無意中否定了兒童自己的看法,一味讓兒童追求音樂欣賞的標準答案,磨滅了兒童心中對于音樂的創造性感悟。
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更關注于兒童在音樂中的個人感受,致力于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音樂學習氛圍,創新力與想象力才是音樂學習的重點,教師應當引導兒童通過綜合性的音樂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創造力。
(三)具有包容性,能夠與本土文化巧妙結合
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是一種頗具包容性的教學策略,它能與每一種文化體系相適應,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沒有太多的限制,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特征,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點選擇特定的音樂元素,將教學法與本地語言特色相結合,這不僅有助于幼兒的接受與吸收,而且能推動幼兒傳統文化的學習與集成。
二、奧爾夫節奏教學法在實踐中的發展路徑
想要讓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真正在教學中發揮奇效,作為教師就不能“只學其形卻不學其神”。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的本質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其教學方略都是圍繞這一教學理念展開的,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方面不僅要注重學習其教學策略,而且應將其背后蘊藏的教育理念深植于心中。
(一)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音樂”
音樂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讓幼兒學習音樂、欣賞音樂,不僅是為幼兒增添了一種藝術方面的技能,而且可以通過音樂提升幼兒的生活情趣,讓幼兒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基于此,教師應當從興趣入手,帶領幼兒感受并欣賞音樂中的節奏。系統化、規范化的節奏教學枯燥乏味,甚至會打擊幼兒對于音樂節奏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讓幼兒從生活中認識節奏,在生活中體會音樂之美。
教師應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聲音。下雨天,幼兒在教室中上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去傾聽雨打窗欞的“滴答聲”,并且仔細分辨大雨小雨所呈現出的輕重緩急的不同節奏,讓幼兒由雨聲聽節奏,由節奏分辨雨聲。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關注日常活動中的聲音,如跑步的聲音、拍皮球的聲音、跳繩的聲音,并且在聆聽這些聲音的過程中感受節奏的強弱與快慢。最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別具匠心的小游戲,讓幼兒發現自己身體的“節奏”,如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聽診器聽心臟的跳動,從而體會其中的節奏。
(二)欣賞并“參與”音樂中的節奏變化
想要讓幼兒的音樂學習與欣賞能力得到顯著發展,樂感的培養很重要,而節奏學習就是培養樂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此,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選取一些符合兒童思維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的節奏性較強的音樂,并且通過讓幼兒使用簡單樂器進行學習伴奏的方法,帶領幼兒體會音樂節奏的魅力,增強幼兒音樂節奏學習的參與感。
以《鴨子拌嘴》這首頗具我國音樂特色的打擊樂合奏曲為例,這首樂曲通過不同的演奏方法展現了不同樂器的獨特性能,表現了小鴨子嬉戲的景象,活靈活現地將鴨子的習性與神態展現出來。這首樂曲節奏性明顯,感染力強,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反復播放來提高教學效果。在第一遍播放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感受樂曲的內容與節奏;在第二遍播放時,教師可以讓幼兒用手為音樂打節拍,將幼兒從音樂的“欣賞者”轉變為音樂的“參與者”;在第三遍播放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木魚、小鑼等較為簡單的樂器,讓幼兒通過樂器的實際操作,來體會音樂中的節奏變化,感受節奏對音樂的影響與魅力。
(三)在音樂欣賞中釋放“真實的自我”
幼兒的思維處于發展時期,他們的情感表達單純而直接,很多幼兒都是通過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在音樂節奏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這一學習特點,讓幼兒由行動學習音樂,由動作表達感受,在充分的身體運動中體會音樂節奏變化的魅力,讓幼兒從音樂的欣賞者轉變為音樂活動的“參與者”。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幼兒可能會因為聽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而出現手舞足蹈甚至高聲尖叫的情況,這時候很多教師都會趕忙上前制止,并要求兒童規矩地坐好。其實,這種做法是與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的教育理念相悖的。想要在音樂鑒賞中,讓幼兒的樂感得到切實性的提高,作為教師不能制止反而應積極鼓勵他們用行為來表達音樂感受的這一方式。
例如:教師在播放《蝸牛與黃鸝鳥》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時,可以將班級的桌椅先推到一邊,為幼兒的音樂活動預留出更大的空間。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站起身來,隨著音樂的內容、節奏與旋律,通過跺腳、拍手以及行為模仿等肢體動作進行自由自在的舞蹈。有些教師為了實現班級活動的整齊性與統一性,會給幼兒規定一系列的音樂活動動作,其實,這些規定無益于幼兒天性的率真釋放。教師應當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自由發揮”,通過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與理解。在我的班級中,有一位兒童聽到“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這一句歌詞時,就會很靈性地彎著腰,把手放在肩膀上做出“背”的動作,這一個動作體現出了幼兒對于音樂理解力與欣賞能力的提高,更表現出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得到了快樂與自由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奧爾夫節奏教學法既是一種優秀的音樂教育形式,也是一種先進全面的兒童教育理念。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當充分了解并挖掘奧爾夫節奏教學法的特點,樹立創新理念,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探索音樂學科的發展路徑,讓幼兒音樂欣賞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促進素質教育水平的顯著發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