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榮
“雙減”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以“減負提質”為主的教學任務也更加明確。然而,要想持續推動“雙減”政策落地,使教育回歸本真,必然要經歷一個艱難且長久的過程。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處理好教育工具性與價值性之間的關系,解決教育功利化、短視化的工具性傾向,進而將阻礙教育事業發展、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障礙一一掃平,還學生一個快樂、健康的學習環境。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打好語文基礎,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個人素質及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減負提質”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個人能力及自身教學方法上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通過教學優化減輕教育的功利性目標,使基礎教育真正發揮其“基礎性”價值。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對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況調查分析發現,部分教師無法很好地處理政策壓力與改革動力之間的關系,不僅教學觀念無法實現快速轉變,而且缺乏以育人為主的課堂教學能力,教研水平及作業設計等能力也較差。
(二)教學缺乏趣味性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趣味性的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然而,現階段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流程的設計,不懂得將趣味性的元素穿插在教學內容中,也不會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實現趣味的教學導入。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心理,無法發現語文魅力所在,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方法缺少創新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教學模式“一刀切”。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方法的設計應以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知識掌握能力為主要目標,“一刀切”不僅會導致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發展受阻,還會使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較大學習壓力,進而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第二,教學主次顛倒。雖然教師與學生都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教師應明白學生才是課堂教學主體,教師并不需要在課堂中主導太多,應學會“放權”,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鍛煉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雙減”政策落實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雙減”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的,是用于解決現階段主要教學問題的重要教育改革政策。將“雙減”有效地落實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意義重大。首先,對教師來說,“雙減”促使教師開始注重在學生個體差異與整體教學任務之間尋找平衡點,進而通過優化教學方法,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高效的課堂教學。其次,“雙減”之下,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受到了更多重視。教研活動作為提升教師能力的主要途徑,受“雙減”的影響,在教研流程完善、教研方法創新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突破與發展。再次,對學生來說,“雙減”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了更多重視。并且在減負的前提下,學生擁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進而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最后,對我國教育來說,“雙減”政策充分發揮了教育的價值性。一方面于個人而言,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雙減”政策想要實現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于社會而言,教育是為了給國家培育更多人才,而學習成績并不能作為合格人才評判的唯一標準,相較于過重的課業負擔,教師更應注重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型人才,這才是教育價值的最大體現。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雙減”背景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是實現“減負提質”目標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時,有一定的教學壓力無可厚非,但是應做好及時調整,將政策壓力轉化為改革動力,進而充分發揮自身政策執行者的作用,通過不斷的學習與研究,快速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獲取最新政策解讀,開展并參加具有創造性的教學研究活動,最終將“雙減”政策有效地落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例如,“雙減”政策出臺后,首先,筆者對文件進行了閱讀并總結了文件的要點內容,通過互聯網瀏覽一些教育工作者發布的“雙減”政策實施相關分享,從中取得一些經驗,并結合本班學生情況,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調整。其次,筆者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教研活動,與其他教育工作者對“雙減”政策進行探討,并分析如何將“雙減”更好地落實在自身教學中。最后,筆者提出了一些在落實“雙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尋求專家的幫助。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趣味課堂構建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順勢而生,其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手段,被應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憑借其豐富的信息呈現形式在教學方面占據一席之地。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相較于課本上單一的文字,信息技術呈現出的圖像和動畫更為有趣,也更容易理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恰當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自身教學中,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四季之美》為例,筆者在教學之前結合課本內容在網上搜集了一些相關視頻。教學時將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猜一猜四個視頻分別對應哪個季節,進而激發學生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PPT將課文內容按照時間描寫的順序做好分段排布,結合圖片一段一段地講解給學生聽,進而讓學生掌握時間描寫的要點,感悟作者的情感表達。
(三)設計分層教學方式,結合學情因材施教
只有課堂教學實現“提質”,課后作業才可以更好地實現“減負”。因此,要想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負提質”要求,教學方法的優化是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個人能力及學習水平各有差異,“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效果較差,教師在教學時需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個人特點進行分層式教學設計,因材施教,進而完成“提質”要求。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將相和》為例,筆者在進行教學時,會將課堂時間以二比一的比例進行分配。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將基本的教學內容講給學生聽,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大致觀察。由于學生個人能力不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間里,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別,并設置不同的任務。比如,還不能熟練閱讀的學生要讀熟并嘗試翻譯;可以熟練閱讀的學生的任務重點就在翻譯,同時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復述故事經過。
(四)設置小組討論模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中之重。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對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模式的設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進而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實現自主思考,并暢所欲言。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慈母情深》為例,筆者在教學時,當講到感情表達較為豐富的句子,就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如,課文中有個句子出現了四個“立刻”,筆者會提出作者想用四個“立刻”表達什么的問題,促使學生組內交流及思考。除此之外,講完基礎的課本內容后,筆者會設計一些課上小目標,如生字的掌握、課文的熟讀、優美句式的背誦等,讓各組學生互相督促完成,并對完成好的小組提出表揚。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的創新優化是關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保證自身專業素養達標的前提下,對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問題思考教學優化方向,并將興趣作為教學出發點,創新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