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孝兵
初中物理學科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和理論性特征,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特點的重視,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這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課堂知識難度。而且教師的教學手段及所呈現的課堂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未能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以至于學生的關注方向出現偏差,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此種教學手段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無法發掘其潛在能力,阻礙了物理知識的多元化傳播,嚴重影響了物理課堂教學質量。所以,初中物理教師要全面貫徹“雙減”政策,根據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根本學習需求,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推動學生長遠發展。
一、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雖然很多物理教師已經意識到課堂教學理念和手段創新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然缺乏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最終的課堂成效也相對較差。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初中物理若想提升課堂質量、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必須明確課堂教學原則。
(一)減少重復訓練活動
由于初中物理學科對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很多教師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成效,會在課堂期間及課后任務布置中過于重視重復訓練,以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記憶。雖然此種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時間一長會導致學生逐漸感到疲憊,從而對物理知識產生厭煩心理。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期間必須優化教學理念,有針對性地減少重復性訓練內容,將原本枯燥的訓練活動轉變為多元化的趣味性知識應用活動,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發現課堂知識的魅力,逐漸具備知識應用能力,實現學科素養的發展。
(二)積極開展實踐操作活動
對很多初中生來說,物理學科屬于較難的課程,其認為物理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特征,不僅知識十分難懂,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得到應用。由于這種錯誤的想法,很多初中生認為物理課程的設置是多余的,缺乏對物理知識學習的重視。而導致學生產生錯誤看法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開展的課堂實踐活動較少,無法充分展現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針對此種情況,初中物理教師要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可以操作的空間和機會,不僅可以有效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學習成效,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減輕面對物理知識的恐懼心理,大大提升課堂成效,從而實現“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以往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節奏引領下進行知識探索,很少主動分析知識內容,并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此種教學形式雖然可以幫助教師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把控教學節奏,但不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為了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規劃課堂,并為其提供豐富的資料信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性格特點開展喜聞樂見的課堂活動,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尊重其個性特點,調動其學習動力,增強其自主學習意識。另外,教師可以設置課堂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設積極愉悅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自主探索知識內容,有效貫徹減負增效教育理念。
二、現階段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手段單一
對學生來說,初中物理知識學習較為困難,教學期間教師常常采用機械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只能在短期內理解課堂知識,熟悉考試技巧,最終取得優異成績。但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并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極易碰到各種阻礙。另外,很多教師十分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致使很多學生思維固化,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恐懼心理。
(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
在初中物理教學體系中,實驗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借助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知識印象,有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但就當前教學情況分析,很多教師未能意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甚至借用實驗場地繼續講解理論知識,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學生課堂參與性逐漸降低。另外,很多物理教師在完成課堂講解后,設置的作業內容過于老套,常常會讓學生產生學習疲憊感,無法感受到物理學科的魅力,更不用提從中發現樂趣了。
三、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物理多樣化教學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師要根據“雙減”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形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付出足夠的精力,盡可能尋找新穎的教學資源,對教學方案進行科學調整,提升其系統性。
(一)使用分層教學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其心理和生理方面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再加上各類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生會在知識能力、思維品質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性,且此種差異很難借助外界手段消除。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差異化特征,并給予其充分尊重,借助多元化的手段全面分析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結合其學習能力進行教學分層設計。通過分層教學法促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教育服務,并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科學學習,提升學習水平,實現學習質效的轉變。比如,在講解“聲音的傳播”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根據以往考試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學生的物理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對物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將課本的基礎知識作為重點,例如,學習聲學時幫助學生記住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對物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難度,拓展其學習范圍,如聲音在不同材質中的傳播速度是怎樣的等。個性化教學方案可以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受到適宜的教育指導,進一步推動物理學科素養的發展。
(二)開展趣味性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熱情
雖然學生已經步入初中階段,但其天性仍然保持著愛玩、好動的特征,很難安靜地在課堂中聽教師的知識講解,他們更喜歡參與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天性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及課堂內容進行游戲活動設計,提升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大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實現課堂知識與游戲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游戲的驅使下更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技巧,發現學習樂趣。為了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成效,教師可以適當融入競賽元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勝心理。而在此期間,教師必須嚴格把握競賽適度原則,不可過于重視交流互動,而忽略了課堂內容講解,否則會對課堂教學質效產生嚴重影響,違背了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比如,在講解“大氣壓強”單元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拔河比賽”,準備兩個鐵皮罐,并用橡膠將原本的洞口密封,將兩個鐵皮罐系在一起,借助專業設備抽取其中的空氣,用兩條麻繩綁在鐵皮罐外側,將班級學生分為同等人數的兩組,每組都緊緊抓住繩子,分別朝著相反的方向拉扯,觀察鐵皮罐是否可以拉開。此種游戲具備較強的趣味性特征,可以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其中,對此節課的知識內容形成具象體驗。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游戲過程講解大氣壓強,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深層次的知識探索,課堂教學成效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提升學生學習體驗
初中階段的學生獲取信息時主要依靠感性思維,很難理解一些具有抽象性特征和理論性特征的知識點,導致學習物理知識時缺乏學習熱情。初中物理教師要深刻考慮這一因素,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開展課堂活動,利用圖片、視頻等方式更直觀地呈現知識信息,幫助學生緩解思維壓力,促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知識探索中,提升課堂學習體驗。比如,在講解“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相應的學習資料,并制作成PPT,通過電子白板的方式呈現。視頻中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呈現電流、電壓及電阻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通過對三個形象的觀察和對話進行知識點分析,意識到電壓與電阻對電流強弱的重要作用,增強生動的學習體驗。
(四)組織小組合作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為了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將課堂內容進行細化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這樣的教學手段會促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無法對物理知識定理和原則進行深層次理解。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現空間,將基礎性的問題交由學生討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收獲知識精髓和學習經驗,借助團隊提升學習成效。比如,在講解“光的傳播與物體顏色”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物體所呈現的不同顏色是由于光的不同折射路線形成的,那么改變光的照射方向和強度可以導致物體顏色的變化嗎?”隨后教師將學生按照小組形式劃分,并為其提供光源等相關器材,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索。鼓勵各組派出一位成員進行實驗結果的總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驗成果進行評價。
(五)注重課內外教學聯系,強化教學質效
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教師將減負增效作為主要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物理教師要加強課內外知識點的有效連接,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促進其綜合素質發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構建理實一體化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發現物理知識中蘊含的趣味性元素,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加強物理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講解“光的折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問題,準備相應的輔助工具(杯子、水、筷子等),在杯子中加入適量的水,并插入一根筷子,可以發現筷子出現“折了”的狀態。而將一枚硬幣放入其中,可以發現硬幣要比普通的硬幣面積“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因,鼓勵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集中注意力,更積極地探索物理知識點,從而達到提升物理教學成效的目的。
(六)科學設計作業內容,加強課后服務工作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要科學設計作業任務,充分發揮作業的根本作用,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設計作業時要秉承實踐性、趣味性、實用性及分層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豐富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實用性。教師可以將作業任務分成基礎性作業和延伸性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比如,在布置“聲音的傳播路徑”相關作業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并按照不同層次進行不同難度等級的作業設計。對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進行知識復習,夯實課堂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需要具備的條件的記憶,逐漸樹立學習自信心;對物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進行自主探索,利用課下時間開展聲音傳播實驗活動,有效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提升動手實操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教師要加強對課后延時服務的重視,不可將課后延時服務作為補課活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借助課后延時服務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通過親身實踐來觀察物理現象,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比如,在講解“光現象”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感受不同光源折射出的不同形態,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學生通過對光的折射的觀察,可以對課堂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實現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師要采用多元教學策略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并通過課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科學設計作業任務,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提升課堂學習體驗的同時,大大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為其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