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彤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學高二(9)班
鴻蒙初開,人類未曾停止過仰望星空。百年櫛風沐雨,由觀星象、知歷法到身綁火箭探其究竟;千年風雨兼程,由“滿船清夢壓星河”到“扶搖直上九萬里”。從訪問月球背面的“嫦娥”再到探訪火星的“天問”,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凝結出了璀璨的“航天精神”,無數航天人赤膽問天,攀登筑夢。
航天精神,是赤膽忠心、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錢學森,偉大的“中國航天之父”,少年時立下報國之志,年僅36 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火箭噴氣推進專家。功名利祿不會動搖他的愛國之心,在經歷漫長的坎坷波折后,他回到了祖國,即刻投入工作,不曾懈怠。

航天精神,是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展望未來,作為科學前哨的太空探索,依舊是萬眾矚目的勇敢者壯舉。中國航天可謂是于荊棘中開辟道路,于黑暗中尋覓光明。“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脫胎于最深的黑暗。”中國航天面對技術封鎖的困境,遵從“自主創新”原則,敦本務實,自強不息,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五號”,我們“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從“嫦娥”奔月到“北斗”指路,我們“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中國足跡在星際拓展,這背后是無數航天人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結果。追星攬月,他們把青春獻給蔚藍的天空;牧星破云,他們用生命奏響祖國的最強音。踏實肯干,他們以實干篤定前行,以奮斗為主旋律,高歌以赴。
航天精神,是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于敏,一個絕密二十八年的名字。面對祖國號召,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家庭,投身于祖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不為功名利祿,不為虛浮夸耀,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任新民,“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在國家航天事業發展舉步維艱時,赴美留學的他毅然回到祖國。工作中,任新民萬事親力親為,哪怕年事已高,仍奔赴衛星發射的第一現場;生活中,任新民隨和樸素,與一線試驗員一同擠在塞北寒冷的平房內,不愿搬走。反觀當下,某些年輕人崇尚“躺平”,并樂此不疲,這是多么大的諷刺!
“浪漫”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形容詞,“奮進”是新時代青年的代名詞。“航天精神”將持續點亮星河,續寫“浪漫”,青年該練就一身真本領、真功夫,以堅韌不拔之志勇挑重擔。九天之上將會飄揚起更多的“中國紅”。青年該扎根于這富有傳奇色彩的紅色土壤中,弘揚“航天精神”,在奮進中凝聚力量,在拼搏中描摹青春,赤膽問天,何懼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