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

當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交到一兩個朋友時,興奮和快樂之情是難以言表的。
興奮首先來自友情的稀少。社會學中對熟人社會和生人社會之區別多有表述,滕尼斯的社區與社會(前者指親情友情等親密關系;后者指陌生人關系);涂爾干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前者指傳統社會的熟人關系;后者指現代社會的生人關系);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個人以自身為圓心,按照親疏遠近一圈圈推衍出去的關系結構)。人的一生當中,真正能夠進入自己熟人圈的不過幾人到幾十人,一般不會超過兩位數。其中大部分是血親和姻親,為朋友留下的名額是很少的。有些人終其一生沒有交到一個真正的朋友,閨蜜、同學、同事中能夠真正成為靈魂朋友的也非常少見。因此,人一旦交到靈魂朋友,確有中獎的感覺。
其次,友情的雙向選擇性質決定了它是一種純為快樂而非痛苦而設的關系。由于親情往往并非出于選擇而是與生俱來的,它來自人類幼童對雙親的依賴性,沒有他們,人根本無法來到人世,在成年之前也無法存活。既然無法選擇,也就無法擺脫,所以無論親情給人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人只能承受,這就使得親情成了一柄雙刃劍。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有時親情甚至會演變為責任、義務和負擔,變得全無快樂可言,只是人強忍厭惡不得不履行的責任。
看過一篇法國小說,寫一位九十歲高齡的單身母親在思想斗爭之后還是拒絕了子女讓她搬到巴黎在身邊服侍她的邀請,堅持獨自面對死亡,就是不想讓親子關系變成責任和義務。她說,最浪漫的死法是一個人悄悄死去,子女只是事后得到自己離世的電報,而不是在親人環繞中死去。這種死法在中國人眼中是最凄慘的,但是由此可以知道,世界上有些人并不愿意在親情從愛變成責任之后,還對它安之若素。
友情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它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只要有一方不愿意,就不會存在;只要有一方不再感興趣,就必須中斷。其中全無責任義務,也就不會成為負擔,如果存在非在一起不可的責任或者義務,友人關系也就變了性質,友情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友情可以說是純為雙方的快樂和自由而設的,既不會變成痛苦的關系,也不會變成人生的羈絆、約束和監禁。
最后,友情可以減少生存的孤獨感。人生在世,孤獨狀態不可避免,雖然生在人群中,死在人群中,但是人的內心永遠是孤獨的,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正是人根本的存在狀態。無論人活得多么熱鬧輝煌,死去時內心也還是寂寞的。而友情可以使人減少孤獨的感覺。它往往比親情更有熱度,更有親和力。因為親情關注的多是人的肉體存在,友情更偏重人的精神存在。肉身的孤獨可以忍耐,精神的孤獨更難忍受;肉體的接觸容易得到,精神的相遇更加難得。因此一旦得到靈魂可以共鳴相依的朋友,人會覺得在這世界上不再孤獨寂寞、冷入骨髓,而有了些微溫暖。不是說得到靈魂的呵護比得到肉體的呵護感覺更好,而是說它更加難得,更值得珍惜,更是人生中一種美好的經驗。
正因為這些,蒙田與友人的關系,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關系才被傳誦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