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
理發與洗澡,從出生開始,就伴隨著人的一生,不棄不離,如影隨形。
嬰兒時期洗澡是必須的,否則沒有那句“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名言。
嬰兒時期理發也是必須的,不但必須,且有幾分莊嚴的神圣。因為嬰兒的頭發另有一名:胎毛。剪下胎毛制一管毛筆,是許多父母為新生兒女備下的第一份禮物。
不過嬰兒時期誰也記不住這么多的故事,等到記事的年齡,我相信理發與洗澡肯定印象鮮明,無論歲月之手如何打磨,等閑不會忘卻。
我對理發和洗澡就有過特殊的記憶,而且記住了老輩兒的一句古語:飽不剃頭,餓不洗澡。
為什么飽不剃頭?慢唄。為什么餓不洗澡?怕低血糖唄。
由于理發慢且步驟繁雜,尤其要洗頭、吹風、刮臉、掏耳朵,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吃得太飽半途上廁所,頂著個陰陽頭多丟人?所以叫“飽不剃頭”,有道理。
洗澡時講究熱水泡,如果餓著肚子泡澡,血液循環一加速,肯定促進新陳代謝,腹中無食,極易“暈塘”。
先說我經歷的理發。兒時在內蒙古草原上的小縣城,僅一個理發店,所以理發是漫長的等待,等到理發了,理發師的指甲長而利,洗頭時讓人無比恐懼,所以每次理發都是一次準“酷刑”,能逃則逃,能躲則躲,實在躲不開,只好大無畏地坐到理發椅上,等待人生無可躲避的重要環節——理發。
后來從軍入伍,軍營中理發簡單多了,戰備時節一律光頭,團長帶頭剃,誰也躲不開,所以軍營十年,理發壓力大大減輕。后來戰備略松,允許留頭發,我們青年軍官偏愛時尚的“尼克松式”即“一邊倒”發型,“大分頭”與“大背頭”的都市發型進入不了軍營,因此“小平頭”與“一邊倒”讓人追捧。這種審美習俗的青春記憶是如此牢固,以至于直到今天,坐在奢華的發廊中理發,我仍然頑固地保持著“尼克松式”。看到年輕的理發師們發型奇異、色彩繽紛的神態,甚至洗頭的姿勢也由“坐低頭式”改為“仰躺式”,你不由感覺到人生無可逃避的重要環節“理發”早變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消費,而這生活細節的變化是時代共同進步的象征。
理發說完了,再說洗澡。我經歷過兩次難忘的洗澡。一次在軍營中參加野營拉練,住在云南高原一座小山村中,小山村剛打出地下溫泉,我們在長途行軍之后準備到溫泉洗澡。溫泉順一條水溝流向田野,我們縱身在水溝中撲騰,仿佛騎在一條龍的背脊上滑動,又像坐一架長長的水滑梯。大伙滑到坡下又呼嘯著反身上坡,在溫泉水溝中盡情洗浴。這種野浴的快樂,至今仍讓人毛孔開張,興味無窮。
這是免費的洗澡。另一次是付費的洗澡。在昆明的一家公共浴池,付費后每人領一片巧克力糖塊大小的肥皂,我拿著這片肥皂十分為難,因為它的分量太輕,要么洗頭,要么洗身,想二者兼顧是不可能的。
當時肥皂是緊缺物資,按人定量分配,每人每月半塊。公共浴池的這種苛刻,是管理者的無奈之舉,領取小小一片肥皂洗澡,讓我那次昆明之旅變得黯淡無光,我選擇了洗頭之后匆匆在噴頭下淋浴,也為自己的人生洗澡記下了永難忘懷的一幕。
從四十年前的野浴和困難的“肥皂片難題”想到今天超市中豐富的洗浴用品,再聯想到各種水城、洗浴中心在都市里的星羅棋布,你必須承認洗澡甚至理發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連洗腳尚且如此),一種消費模式,一種當年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的境遇。
居住的小區熱水泵突然出了故障,24小時供應的熱水斷供,不過才兩天時間,就隱約感覺到一絲不便,甚至小有怨言,為什么?因為已經習慣了。又是琢磨:習慣其實是讓人慣的,如果讓你回到當年一片肥皂洗澡的歲月,咋辦?想到這里,心,便一下子釋然了。
選自《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