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和社會文明觀科學揭示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新中國的成立為建設嶄新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時代的文明觀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融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和精神特質;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和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的堅實根基。
[關鍵詞] 人類文明新形態;? 理論基礎;? 思想來源;? 文化根基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0-0008-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嶄新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不是從其他文明模板中拷貝過來的,而是建立在悠久中華文明和現實中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文明觀為理論基礎而構建起來的。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就不能不深刻認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基礎、深刻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社會文明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
文明,是一種社會進步狀態。從社會屬性來說,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制度、精神、社會或生態等方面成果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文明都是以一定的形態存在和表現出來的,如歷史上存在的不同文化區域、民族、國家等。這些不同的文明形態,既是豐富多彩的、多元的,又是不斷與時俱進的。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人類歷史是一個從蒙昧時代發展到野蠻時代,再進入文明時代的動態發展過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用“文明時代”特指蒙昧時代、野蠻時代之后的發展階段,指出:“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分工、由分工而產生的個人之間的交換,以及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商品生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2這就是說,工業和藝術的產生、文字的發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現等現象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
馬克思主義社會文明觀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基本規律,彰顯出人類文明形態的生成邏輯與發展趨勢。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分析,人類文明形態即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發展根源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是由客觀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指的是人們在物質變換過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生活所需物質的能力。生產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即勞動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產力的提高是引起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在一種社會制度建立之初,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一般來說是相適應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與原來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這時的生產關系就會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必然呼喚對代表現有生產關系的社會經濟基礎進行變革,使之重新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隨著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基礎的變更,政治上層建筑和文化上層建筑也會隨之發生變革。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構成不同文明形態興衰交替的內在動因。社會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著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基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科學揭示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正是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不同發展階段和文明形態的。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生活在生產力非常落后的共同體中,社會生產與分配只能采取簡單樸素的形式,與之相適應的也只能是原始的公有制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中出現產品剩余,這就為奴隸主占有奴隸提供了物質基礎,于是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奴隸制文明形態逐步產生。奴隸社會的典型生產方式是奴隸使用笨重石器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勞動,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到青銅器、鐵器等金屬工具開始應用于生產時,原有生產關系便成為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進而導致社會變革,奴隸社會便發展為封建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手工工場興起,商業資本不斷轉化為工業資本,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利用暴力手段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封建社會便逐漸發展為資本主義社會。從人類文明發展視角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產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礎和空間,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和向生產力的轉化。但是,“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發展物質生產力并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那么,這種生產方式同時也是它的這個歷史任務和同它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之間的經常的矛盾”。1“正像以往小生產由于自身的發展而必然造成消滅自身,即剝奪小私有者的條件一樣,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滅亡的物質條件。”2其結果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的基礎上和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3資本主義文明絕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本身就決定了其必然被新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所取代。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明才是真正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高級人類文明形態,共產主義文明徹底消除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矛盾性和對抗性,消除了私有制,社會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由全體成員共同生產、共同管理、共同分配、共同享有,從而真正實現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個全新的文明社會形態,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馬克思主義社會文明觀,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文明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直接思想來源
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奮斗史,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不斷推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歷史。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
改變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那種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屈辱歷史,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艱巨任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建設嶄新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曾多次強調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在《新民主主義論》這篇光輝著作中,毛澤東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3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曾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4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明確指出:“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5所有這些都為我們黨探索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思想基礎。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為基本要素的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6我們黨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認識和概括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點,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多次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7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正式把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概括形成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首次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發展為“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從而使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推進到了“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將其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互促進、統籌聯動,開創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使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們黨在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文明發展理論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來源。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新時代文明觀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撐。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先后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的賀信中等多個場合提出并強調要堅持和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在2023年3月15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1“四個共同倡導”是對當代中國文明觀的集中表達。新時代的文明觀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融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和精神特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精神文化根基
我們講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來的,不僅具有深厚的社會實踐基礎和時代特征,而且還是建立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基礎之上的,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2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再次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1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必須從源頭上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的奠基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民為貴”“保民養民利民富民”“與民同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等理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的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等理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的共同富裕觀奠定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萬物尊道而貴德”“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等理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觀點提供了傳統文化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等理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理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的走和平發展道路觀點提供了堅實的傳統文化支撐。正因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有這樣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所以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比如,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要高度重視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天行有常”“動必量力,舉必量技”“量力而行”等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推進政治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德法共治”“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的思想;在推進社會建設方面,要有效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民為邦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傳統智慧。
總之,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社會文明觀,不僅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中國共產黨社會文明觀等思想來源,而且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基礎的堅實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牢固,決定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內涵的豐富和底蘊的深厚。
(本文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和核心要義研究”〈項目編號:22LLMLA0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簡介:韓振峰,北京交通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學研究基地執行主任)
責任編輯 / 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