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楊嘉瑩
[摘要]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構建縱向同軸、橫向同心組織力模型,形成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為民服務機制,圍繞街區更新建立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體系,通過組織引領、機制引領、價值引領,將黨的建設貫穿于基層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街道社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街道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居民轉、基層治理圍著問題轉”的服務格局,成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實踐樣本。
[關鍵詞] 黨建引領;? 基層治理;? 街區更新;? 主動治理
[中圖分類號] D267.2; C91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10-0076-04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居民切身利益,事關基層和諧穩定。面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基層治理存在的突出難題,如何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基層治理合力,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將黨建引領的制度優勢真正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提供了解題破題、治難理事的鮮活樣本。
堅持組織引領,構建縱向同軸、橫向同心組織力模型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是黨領導基層治理的關鍵所在。2018年以來,廣安門內街道構建了縱向同軸、橫向同心組織力建設模型,形成了“紅墻同心”社會公共責任體系,不斷強化黨組織協調各方的作用,提高街道黨工委領導地區發展的推動力。縱向同軸就是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基層各黨支部、樓門院黨小組建立的以黨建為軸的縱向聯動機制,
橫向同心就是分別以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基層黨支部為核心,建立社會面的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黨組織、行業黨組織、非公企業黨組織的橫向聯系機制。縱向上同軸響應,強化黨組織的領導力、統籌力和革新力,確保黨的領導貫徹到最基層支部和黨小組;橫向上向心用力,強化黨組織的覆蓋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把黨的各種力量團結到地區發展大局、地區中心任務上來。通過黨組織建設引領基層各項事業,在創新發展中提升組織力。
街道黨工委層面,建好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形成“紅墻同心”社會公共責任體系。2018年廣安門內街道在全市率先以黨建共同體的形式向地區單位發布“紅墻同心”社會公共責任體系,把群眾關心的環境環保問題、安全穩定問題、服務共享問題、慈善公益問題納入責任體系,通過街道、社區兩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向地區所有單位推廣。例如轄區單位公交保修三廠與廣內街道簽訂了共建協議,將三廠1540平方米小樓提供給街道,打造成集黨建、文化、服務功能于一身的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以及“紅墻同心”社會公共責任體系,以項目化運作方式凝聚、整合社會單位資源,協調了地區關系,服務了地區群眾。
社區黨委層面,社區書記工作室示范引領,實施“領頭雁”工程。廣內街道核桃園社區書記工作室被命名為北京市社區書記工作室,街道針對近兩屆換屆后部分社區黨委新任書記工作經驗不足問題,建立結對子傳幫帶機制,安排優秀社區黨委書記潘瑞鳳與5位社區黨委新任書記結對子做好日常答疑解惑、工作研討,在黨建引領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站改革、推廣使用社區通、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等方面讓優秀社區黨委書記帶頭先行先試,總結工作經驗,再在其他社區做好引領復制,推進社區黨組織帶頭人整體水平提升。
黨支部層面,確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導向,打造堅強的戰斗堡壘。一方面,采取社區支部進網格、機關干部進網格、執法力量進網格的“三進”措施,通過網格支部形成網格治理合力。另一方面,開展“六型”支部建設: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創建,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持續打造街道為老服務特色品牌;開展文化型黨組織創建,培育核心價值觀落地項目,滿足群眾的文化體育需求;開展環境型黨支部創建,圍繞疏解整治促提升中心任務發揮支部的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作用;開展安全型黨支部創建,形成社會穩定、生產生活安全強大的動員力;開展共建型黨支部創建,突出社會資源整合,促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樓門院黨小組層面,制定《廣內街道社區樓門院黨小組工作制度(暫行)》,建立369個樓門院黨小組。在長椿街社區感化胡同3號院、核桃園社區核桃園甲6號院等樓門院開展樓門院黨小組示范點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小自治、大治理”樓院自治工作。
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把加強基層黨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既杜絕了黨建和治理“兩張皮”現象,又在完善基層治理的同時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廣內街道構建縱向同軸、橫向同心組織力模型的經驗做法,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生動體現,縱向有效延伸黨的工作手臂,橫向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并且將“條條”和“塊塊”在基層治理的具體事務中聯合起來、引導其共同行動,使城市基層黨組織對基層工作的領導更加具體化、立體化、機制化。
創新機制引領,圍繞街區更新建立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體系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廣內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將街區更新作為探索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統籌做好廣內地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文明創建工作,2017—2023年間,順利完成“開墻打洞”治理、地下空間整治等諸項任務,群租房保持動態清零,街區整體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連街成片的模塊化治理機制,形成治理規模和示范效應。街道編制《街區整理計劃》,把轄區分為5大街區,實施街區整理和品質提升。按照處級領導包片的原則設置14個片區進行疏解整治,處級領導任片長,社區書記擔任副片長協助片長工作。廣內街道改變了傳統的各街巷單打獨斗的工作格局,由片長牽頭整體推進,并專門成立了大街整治攻堅組,有效發揮處級領導指揮協調作用,形成區、片、街聯動集中攻堅和協同作戰的固化組團攻堅模式,形成治理規模和示范效應。
分級負責的雙街巷長動員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中廣內地區共確定背街小巷68條、主要大街11條,任命街巷長87名。街巷長身處一線,直面群眾,是發現問題、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力量。廣內街道制定了分級負責的雙街巷長動員機制:街道機關干部擔任街道街巷長,對所負責街巷的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負有聯系、指導、協調、監督的職責;社區包片主任擔任社區街巷長,對所負責街巷的環境整治提升負有發現、報告、處置的職責;居民志愿者擔任小巷管家,組織街巷居民通過民意立項推進環境治理和深化文明創建,號召居民積極參與街巷管理,實現街巷自治。街道、社區、居民三級協同,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嵌入式管理的黨建引領機制,確保治理任務落實到位。廣內街道成立了68個街巷臨時黨支部,把黨的組織建到中心工作的一線、急難險重的前沿,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臨時黨支部的成員由社區黨委成員、社區支部委員、理事會成員中的黨員、小巷管家中的黨員、地區片警、城管隊員等共同組成。黨員帶頭參與街區環境治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明確街區內片長、街巷長、黨支部、理事會、小巷管家的任務職責,完善日常運行和管理考核的工作制度規范,確保環境整治各項任務全面落地。
以人為本的民意立項機制,實現政社良性互動。廣內街道發揮政民互動平臺作用,在城市微更新、樓門防盜系統、停車自治管理等項目中,邀請群眾全程全員參與。利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契機,解決過去周邊260余戶居民通過信訪等多種方式反映了十幾年的安全與環境秩序老大難問題,同時圍繞騰退疏解空間利用,啟動民生工程民意立項機制,結合建筑空間特點,最終打造成為一個共享模式的社區文化服務空間——廣藝+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從2021年初運營以來,廣藝+市民文化活動中心以其豐富多彩、高品質的活動,吸納620余人成為注冊志愿者,以志愿服務換優質公共服務的良性互動治理模式效果初顯。
廣內街道黨建引領街區更新的街區制模式是大都市基層體制變革的有益嘗試。1在實施疏整促和街區更新中,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要處理的是市政、街政、人居三度公共空間的改造更新以及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等事項,涉及與多元主體、多個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廣內街道一方面變革工作理念,倡導“治理”與“善治”,治理主體由單一化(政府)轉變為多元化(政府、社區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轄區單位、居民);另一方面變革管理形象,從“行政人”轉變為“社會網絡”,治理過程由行政控制轉為民主協商,治理組織體系由垂直科層結構轉變為橫向網絡結構,圍繞街區制建立了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體系,以機制創新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向縱深發展。
強化價值引領,形成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為民服務格局
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是服務群眾理念的巨大進步,是基層不斷推進精細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廣內街道始終把主動治理作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轉變機關社區工作作風、提高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抓手,通過構建完善的接訴即辦機制,切實把機關干部推到城市治理的一線,走進群眾院中、家中,實現“街道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居民轉,基層治理圍著問題轉”的主動治理工作格局。
未訴先辦與深化街道體制改革相結合,做到小事不出社區。2018年,廣內街道率先在西城區實施街道大部制改革,并同步實現了街道社區一體化改革。街道對2018年接訴即辦的數據深入分析后,2019年啟動了社區服務站改革的調研和實施工作。從對居民生活服務響應慢的高頻事項及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需求、從小切口入手,將社區服務站從單一的政務服務平臺打造成黨務、政務、生活服務、公益服務于一體的通辦平臺,梳理出各類服務事項149項,讓居民日常的小修小補、各類生活事項不用出社區、不用打熱線也能及時處理,使社區服務站變身百姓家門口的“公共客廳”,實現了減員增效、全科社工、全面受理。街道層面推進綜合服務大廳“一窗式”辦理,實施“周末不打烊”,居民隨時辦、錯峰辦、享受不間斷服務,實現了廳站聯動的街道社區服務模式。
未訴先辦與推動兩件關鍵小事相結合,切實解決基層治理痛點。一是,廣內街道在全市率先進行物管會試點,破解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難題。2020年,街道借助《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的契機,在廣安門北街20號院試點組建全市首家物管會,探索形成物管會工作導圖,研究制定物管會籌備方案、物管會議事規則、管理規約等文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同時,研究出臺《廣內街道黨建引領推進物業管理工作方案》,分批次全部完成55個住宅小區業委會或物管會組建工作,并成立了黨組織,實現邊組建邊解決問題,切實解決了安裝電梯和辦理產權證等熱線反映較多的難題,提升了小區居住品質。二是,積極探索“桶外固廢垃圾”治理新路徑,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為解決群眾12345熱線反映的平房區垃圾桶“鄰避效應”問題,廣內街道通過推行“一戶一編碼、定時專人收、積分回饋實、集中分揀快”等措施,基本實現了平房區7200多戶居民垃圾不落地,過去經常打熱線反映垃圾桶數量不夠的居民也漸漸適應了新的模式。針對社區大件垃圾隨意堆放、無人監管問題,2021年廣內街道在6個社區試點運行《社區垃圾清運管理公約》,通過收取垃圾清運押金、統一掛公告牌等方式,明確業主、施工單位、物業、物管會(業委會)相應責任,實現社區有人巡、堆物有人管、垃圾有人清,改善了居民日常生活環境,降低了堆物堆料等可預防類熱線訴求。
未訴先辦、主動治理與人民調解相結合,提高平安建設水平。針對物業問題、鄰里矛盾以及家庭財產糾紛等多發高發訴求,2021年廣內街道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落實首都治理20條任務,整合區司法局、公安局、法院、人民調解協會等資源,扎實推進調解體系建設,建立了集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為一體、調解和心理疏導為一體的人民調解中心,讓居民的難事化易、煩事化簡。調解中心也成為普法課堂,引導居民有事找法、依法維權。
廣內的經驗做法遵循了四個導向,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人民立場、關注群眾生活的“價值—目標導向”;錨定群眾身邊最直接的急難愁盼事項,未訴先辦、主動服務的“需求—服務導向”;突出抓好轄區范圍的關鍵小事,創新方式方法、認真破解疑難的“問題—路徑導向”;追求治理實效,以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滿意度為指針的“評價—效果導向”。廣內街道堅持人民至上,主動作為,創新路徑方法,取得了治理成效。這四個遵循,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方向,形成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廣內經驗。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2ZDA09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北京日報,2020-12-07.
(作者簡介:王雪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北京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楊嘉瑩,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北京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講師)
責任編輯 / 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