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太子參是一種具有高藥用價值的中藥材,因其品質優良而被廣泛認可。針對太子參的高產栽培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太子參的高產栽培技術需要從基地選址、育苗、移栽和生長管理、疾病防治、采摘保存等方面綜合考慮,只有各個方面都做好,才能實現太子參的高產。
關鍵詞: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
太子參是我國一種傳統的中藥名品,因其藥效顯著,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然而,采取傳統種植方式對森林野外資源的壓縮、過量采伐等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問題。為了保護太子參及其生長環境,推動太子參的高產、高效、高質量種植技術研究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猴場鎮種植地理概況
本文主要以猴場鎮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近年來,在省、州、縣農業農村局和鄉村振興局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下,按照縣委的發展戰略和猴場鎮的發展構想,結合鄉鎮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以中藥材、烤煙、蔬菜、獼猴桃及精果林為主的精品產業。猴場鎮位于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黔中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甕安縣東部,距縣城13.5km,東與遵義市余慶縣龍溪鎮和黔東南州黃平縣紙房鄉相鄰;南與甕安縣永和鎮相依;西與銀盞鎮相連;北與遵義市余慶縣構皮灘鎮毗鄰。鎮內交通便利,305省道穿境14km。最高海撥1340m,平均海拔1140m,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降雨量1130~1160mm,無霜期266天,國土面積227km2,耕地面積約40.69km2[1]。
2整體氣候環境條件
2.1氣候、土壤條件
太子參種植安排在海拔100m左右的猴場鎮馬場坪村,該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核心區雨量充沛,水源方便,土壤肥沃,集中連片,極其適合太子參栽種與生長[2]。
一般來說,太子參是一種喜寒耐旱的中藥材,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嚴格。以下是太子參適宜種植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氣候條件:太子參喜寒怕熱,適合在氣溫低于26℃,年平均氣溫5~10℃左右,降水量為400~800mm,日照時間約為2200小時的地區種植。
土壤條件:太子參對土壤的營養和排水條件要求比較高。其適應性較強,能承受pH值在6.5~7.5之間的泥質或肥沃的酸性,深度在30cm以上,通透良好、排水性好、保水能力強的土壤,如褐壤、黑土等都適宜種植太子參[3]。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太子參的種植時,應根據當地具體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進行科學調控和管理,以確保太子參的正常生長和產量品質。此外,定期施肥、灌溉、除草和防病蟲害等工作也是種植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2.2基礎設施及營銷條件
猴場鎮交通便利,田間運輸、機耕便道完善,排灌方便。通過近年的發展,全鎮太子參的種植面積達13km2以上,而且銷售渠道有保障。
太子參的種植對基礎設施和營銷是有一定要求的:
基礎設施:由于太子參對生長環境比較嚴格,種植過程中需要建立適合的基礎設施,如陽光保護棚、灌溉系統等。基礎設施并沒有具體標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營銷條件:太子參市場需求較大,出售的渠道也比較寬廣,如藥材市場、中藥公司、健康食品行業等。種植者在生產之前要了解市場需求,利用各種渠道學習太子參種植技術,并維護好自己的品牌,以提高銷售水平和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設基礎設施和開展營銷工作時,應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避免大量投入但得不到相應效果。同時,應積極倡導綠色種植,確保太子參的質量和安全性,并加強營銷策略的創新,提高太子參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4]。
2.3種植模式
太子參的種植模式有很多,以下是幾種常用的種植模式:
農戶自耕自種:農戶通過購買種苗、技術指導等方式進行太子參種植,并自主管理,適合小面積種植的農戶。
合作社或企業統一生產:成立太子參種植合作社或企業,由專業人員對太子參進行統一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實現種植規模化、專業化。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太子參的產量和品質。
秒插法:種植時將15~30cm的太子參穗頭秒切下來,直接按照間距、深淺、方向光栽入土中,具體需要防口風等因素的干擾,但也達到了快速繁殖的目的,能夠增加太子參的產量。
切條優化法:將某種太子參進行優化培育后進行葉片切條,能夠利用較少種苗完成大面積種植,同時性價比比較高,經濟效益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種植模式前,應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市場需求及自身資金、技術及管理能力等因素,以綜合評估確定最適合的種植模式。
2.4主要技術措施
太子參是1年生長植物,周期短,效率高,常年換種換地,需要有較大的地下營養體積。為了使太子參根系在土壤中占據較大的營養面積,達到“根深葉茂”,在栽植太子參前要挖好栽植溝。
(1)山地太子參園挖栽植溝時要適當地深一些和寬一些,一般情況下,栽植溝的深度和寬度均以0.8m為宜,平地可挖深0.3m、寬0.3m的溝。先按行距定線,再按溝的寬度挖溝,將表土放到一面,心土放另一面,然后進行回填土。
(2)栽苗選好合格種植,要求種植完好,種植深度不宜過深或過淺,過深時溫度較低,不利于種子發育,過淺時種子容易隨地表溫度的升高而干扁,影響種植發育。
3太子參田間管理
3.1肥料管理
底肥和種子一起下土,追肥主要在2個時期,在種苗發育出土80%時,追放化肥1次,次隔25日左右再丟放化肥一次。
太子參種植的肥料管理是確保其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是太子參種植的肥料管理建議:
確定肥料類型:太子參種植應選擇針對高原或缺鐵礎性土壤的特殊混合肥,以配合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
控制用量:在肥料使用的過程中務必注意適量施用。施用過多會增加植株難以吸收的部分元素,從而影響最終的品質,而施用過少又會導致太子參營養不足,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循環利用有機肥:廣泛應用有機肥,并確保有機肥均勻施入土中,在生產中協調優化有機肥與無機肥、微量元素混合效果,達到肥效更好的同時,不對環境造成污染。
科學施肥時機:太子參施肥時間應根據其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科學安排,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太子參發育階段亦需要統籌考慮、科學施用不同基礎元素,以達到快速成型、增產提質等產業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單純依靠肥料提高太子參的產量和品質,應綜合考慮水、土、氣、種、肥、控制技術等方面。同時,太子參生長周期較長,建議定期對土地和植株進行適當修剪、補充營養素、預防病害等工作,為其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3.2水分管理
太子參生長需要大量水分,幾個關鍵時期如萌芽后至開花前,需水量更大。干旱時要及時澆水,雨天要及時清理箱溝,排除積水。
太子參種植過程中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以下是太子參種植過程中的水分管理建議:
合理測定灌水量:土壤含水量應控制在30%~60%之間,切忌過于干燥或過于濕潤。可通過土壤水勢、植株需水量、環境溫度等多方面因素,測算土壤的含水量并對其進行科學調控。
定期灌溉:太子參適宜進行集中式深層灌溉。在高溫季節,每隔7~10天進行一次深層灌溉;在低溫季節,每隔14天進行一次深層灌溉。此外還應結合當地氣候的寒冷特點及水田排水工作合理進行灌水。
防止積水:太子參不耐底部積水,容易出現枯死情況。因此,井井有序地進行農業水利和排水管網建設是確保良好水域的前提。
適應本地氣候:太子參生長環境應盡可能與本地氣候相適應,干旱時及時增大灌溉量,雨季時減少灌溉量,使太子參在相對穩定的土壤含水量條件下穩定生長。
總之,在太子參的生長過程中進行科學管理和及時調控水分,是確保太子參高產優質的重要保障。
3.3中耕除草
在種苗出土80%時,需進行雜草清除,如在雨水較多年份,就要采取不定時除草,長期保持箱面上無雜草。
太子參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的除草工作,下面是太子參種植的除草建議:
手工除草:初期可以考慮進行人工除草,逐步清除太子參周圍的雜草。
化學防治:使用化學除草劑時,應選擇安全可靠、植物毒性較小、對土壤的損害性小的產品。
物理防治:在太子參生長初期,可以采用鋪蓋草簾等物理方法阻擋雜草的生長和繁殖,使太子參充分吸收太陽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除草時,應精準施藥,適量施藥,并控制好藥劑與太子參間的距離和施藥時間,盡可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太子參產生的影響,以保證其生長安全和藥物殘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生長環境等因素進行靈活調整,以確保太子參種植的經濟效益和質量。
3.4病蟲害防治
3.4.1病毒病
病毒病是太子參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種病害。受害植株葉片皺縮,花葉和植株早枯,塊根細而小。此病在產區發生普遍,發病率高達70%,嚴重危害和影響太子參的產量和質量。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②最好用種子種植,其花葉病發生很少,且產量高;種子經0℃的低溫處理50天左右后播種,可培育出不帶毒的實生苗;③要建立無病毒采種田,以供大面積生產用種;自繁自育自己留種的,留種田在生長季節一定要隨時發現隨時拔除花葉病株,減少傳染;及時治蟲防病,確保種苗不帶毒。發現病毒病后,可選用病毒必克、病毒A等藥劑進行防治。
太子參的主要病害是病毒病,發現后應及時拔除。五月份以后,黑斑病和白粉病也有所發生,應用50%代森錳鋅500倍液和15%三唑酮1000倍液進行防治。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應在定植時每667m2撒施辛拌磷1~1.5kg進行防治。太子參喜潮濕地塊,干旱時必須馬上澆水,同時,陰澇天也必須及時排澇,否則,將造成爛根,影響太子參的產量。
3.4.2葉斑病
葉斑病多發于春夏多雨季節,病株葉面常出現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病斑,發病嚴重時葉片枯死,參根變小,產量降低。太子參葉斑病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病害,其表現常為葉片出現不規則形狀、大小不一的圓形或卵圓形褐色斑點,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針對太子參葉斑病,常用的防治方式包括以下幾種:①清除病株殘葉,減少越冬菌源;②發病初期用寶麗安(多氧霉素)10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中后期可用70%代森錳鋅800倍液進行防治,每次用藥時適當加入葉面肥、增產菌、旱地龍等,以增強抗病、抗旱能力,提高太子參的產量。在選用耐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病葉和雜草,并避免地下水濕度過高與土壤黏重等情況;③生物防治:采用優良菌株如三七黃單胞菌、防己單胞菌、鏈格孢、蘇云金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進行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種類的農藥或者生物制劑前,請務必先閱讀產品標簽并按照說明使用。
3.4.3根腐病
根腐病發病時,先是須根變褐腐爛,然后全根腐爛。此病在7、8月份高溫高濕季節易發生,特別注意雨后及時疏溝排水。防治方法:①收獲后徹底清理枯枝殘體,集中燒毀;②實行輪作,不宜重茬;③發病初期可選用50%多菌靈、70%托布津、75%百菌清、25%甲霜靈1000倍液澆灌病株。
3.4.4地下害蟲
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均可危害參苗與參根的生長與發育,應及時捕殺。防治措施:①施用充分腐熟的糞肥,采用高溫堆肥;②燈光誘殺成蟲;③噴灑0.1%樂斯本或用地蟲樂5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
3.5安全生產措施
太子參的種植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生產過程,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安全生產措施;
使用農藥時請務必遵照標簽說明使用,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注意防止吸入、飛濺及誤食。堅持投入品管理制度,堅決不購買、不使用禁用農藥、過期農藥,科學安全使用農藥等投入品,使農藥使用量減少30%,節本增效10%以上。
在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過程中,需選擇有效藥劑并按照指導使用量進行施用,在施肥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火源和靜電。
非專業人士不要隨意進入種植基地,防止在采摘或維護過程中發生意外傷害,如滑倒、扭傷等。
太子參是一種高原性作物,且易于引起地貌災害。因此,在選址上應盡可能避免山體陡峭、土壤松軟、易滑坡的地形地貌,同時定期檢查種植基地,及時處理裸露地面以減輕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在儲存太子參時,應保存干燥通風,并注意防潮、防鼠蟲等問題。堅持基地產品檢測制度,確保安全期采收;不合格的產品不采收、不出售,確保基地產品放心安全。
在養殖太子參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場地整潔、衛生,確保良好的環境質量,同時要避免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有害化學物質。
4經濟效益
按照本文選擇的猴場鎮種植基地來看,基地種植太子參70畝(注:4.67hm2),投入資金20萬元,次年投產,畝收太子參干品150kg,按2021年平均市場價20元/kg,畝產值為20元/kg×150kg=12000元,70畝的總產值為84萬元。
太子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市場需求量大:太子參為名貴中藥材之一,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追捧。由于太子參采收期長、生長周期長,且目前供給不足,因此價格相對較高,在市場上有著很高的價值。
收益穩定:太子參可與其他農作物混作,且種植成本相對較低,畝產量較高,因此具有較好的收益率和較強的承載力,相對比較穩定。
發展空間廣闊: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逐漸普及和市場的日益壯大,太子參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在品牌建設、外銷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太子參種植前,需先評估市場供需狀況和種植成本,合理規劃種植面積和施肥方案,并選用優良種苗、適宜基質和科學保護措施,以確保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5 結束語
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同時,也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有助于提高太子參生長的質量和產量,以滿足消費者對太子參的需求,更好地推動太子參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學運.太子參繁殖與栽培技術[J].科學種養,2021(5):24-26.
[2]申建忠,龍勝云,余杰,等.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20,37(12):82-83.
[3]王顯高.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J].農家參謀,2020(8):37.
[4]賀前琴,賀前瑩.太子參打頂壯根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推廣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1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