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瑤
構建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是一項全局性、開創性工作,是一個內涵豐富、功能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動態系統。圍繞健全防治腐敗滋生蔓延的體制機制這一主題,記者采訪了西北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院長姬亞平教授。
記者: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的必然要求。我們國家是怎樣不斷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和國家法律制度體系的?
姬亞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管黨治黨的目標和路徑是非常明確的,全面從嚴治黨是目標,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是路徑。為此,中央先后出臺兩個黨內法規建設綱要,并制定和修訂了大量的黨內法規,在反腐敗領域出臺了《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修訂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可以說,經過努力,目前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在國家法律建設方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官法》,刑法修正案(十二)也正在制訂之中。總的來看,國家反腐敗法律體系也已建成,實現了反腐敗領域有法可依。今后的任務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記者:體制機制是持之以恒反腐敗、落實反腐敗斗爭方略的基本保障,是影響反腐敗成效的關鍵問題。對此,您怎么看“制度反腐”?
姬亞平:“制度反腐”是反腐敗工作法治化正規化的必然要求。在黨紀國法已經健全的今天,制度的實施成為反腐敗的首要任務。一方面,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另一方面,要健全體制機制。總體上看,目前的體制機制是可行的,但是還需要補短板、填漏洞,進一步細致入微地梳理廉潔風險點。例如,一些地方還存在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的現象。公款吃喝往往發生在機關食堂內,和職工的工作餐合為一本賬,就不易查處,所以公款招待費用應當與職工的工作餐費用分賬管理。公車應當全部配備定位系統,這樣車輛的行駛路線就能全程記錄下來,能夠有效防治公車私用現象。
記者:反腐敗斗爭的體制機制必須與時俱進、因勢而變,實現對所有公職人員的日常、嚴格、系統監督。請您結合實踐談談如何更好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姬亞平:開展反腐敗斗爭,既要全面監督所有公職人員,又要有重點地緊盯“關鍵少數”,權力越大的人越要受到嚴格的監督。第一,要創新反腐敗的手段措施。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加快信息共享,破除信息壁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有些人的存款和房產如果發生明顯的變動,監督部門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第二,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鼓勵人人成為監督員。如前段時間的“牽手門”事件,就是群眾發現的,把群眾的監督和專責部門的監督結合了起來。第三,要進一步推動權力的公開化,將權力置于陽光之下。選人用人是傳統的腐敗重災區,當前我們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公示,但是還有進一步公開的空間。有些單位只是在本單位的特定場所公開,很多人看不到,應當全部在網上公示;有些在網上公示了,但是信息太少,只有個人履歷,缺少“德能勤績廉”方面的信息。總體來說,制度的籠子有了四梁八柱,接下來就要更好地“精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