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農作物之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保障人們對于糧食的基本需求。但是,當前階段在玉米產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對玉米種植高產技術進行優化,以達到大幅度提升玉米產量的目標。基于此,相關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對玉米的施肥種類和肥料劑量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促使玉米通過科學施肥可以達到高產的目標,并且提升玉米的口感,保證玉米香甜等其他特征,從而滿足人們對玉米的需求。本文分析農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的要點,從基礎角度分析玉米栽植過程中如何達到高產的目標。
關鍵詞:現代農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
玉米種植的產量較高,整體效益較好,因此備受農戶喜愛。但是由于玉米栽植技術傳統理論指導方面較為薄弱,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效益目標,基于此,需要對玉米種植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完善,以此促使玉米種植技術得到有效優化,從而滿足種植效益和高產目標。從生物形態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并不是黃河流域及其周邊的主要農作物,此時農作物的高效種植需要各項高產技術的支持。除此之外,在農作物二次加工過程中,玉米制品種類較少,并不能與其他農作物進行抗衡,因此玉米種植技術需要不斷優化,以提升種植農戶的效益,達到高產的目標。
1選種
對玉米品種進行科學選擇,可以促進玉米產量的提升,因此農戶需要重視玉米種子的選擇。針對不同的種植區域,玉米生長環境與氣候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需要選擇不同的玉米種類進行栽植。在選種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玉米品種和廠家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對品種進行合理比對,選擇適合種植區域環境的種子。同時,也要對玉米根莖的防御能力作出分析,部分地區環境風力較高,因此需要選擇抗風能力強的品種進行栽植,對于水量較少或者較多的區域,則需要選擇抗旱或者抗澇的品種進行栽植[1]。
在選種過程中,要保證玉米種子的發芽率,須去除壞種,盡可能選擇表面光澤度較高的種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出苗率。選種后可以對種子進行晾曬和消毒,提升種子的發芽率,降低種子存在的病蟲害問題,加強藥物拌種,優化種子的病蟲害抵抗能力。
2整地
為高效提升玉米的產量,需要保障玉米植株可以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進行生長,所以需要合理整地。首先,在種植區域進行雜草清理,利用運輸車將雜物運出,保證地塊干凈。針對前茬留下的根部結構,需要使用機械設備對其進行清理,確保可以將前茬農作物的根系進行去除,同時也可以選擇對根系進行攪碎,將其作為營養物質進行使用。其次,針對機械設備犁地方面可以按照植物生長的方向進行操作,此時刀具入地深度需要達到30cm。犁地過程中需要確保地塊土壤可以保持疏松狀態,增強土壤透氣性,確保種子在種植過程中可以有足夠的空氣和水分,保證整地的有效性,促使種子發育速度加快,降低收割期間出現的后移問題,從而提升玉米的產量。最后,在整地過程中,需要施入一些農家肥,肥料的應用應該在種植前期開始,后續在犁地過程中將肥料與土壤有效融合,保證種子在生長階段可以從土壤中獲取更多的養分,進而有效提升種子的生長能力。
3播種
玉米播種過程中需要融入高產技術,在播種前期需要對土地進行深耕,深度應該控制在15cm。我國各地區地理條件存在一定差異,需要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合理調整耕地的具體情況,保證讓土壤達到通透的目標,以此來提升土壤的保肥能力,提升種子的吸水能力。播種時間與耕地深度之間有著直接的關系,需要結合整體播種時間對播種深耕作出判斷。如果是在短時間內進行播種,則需加深土壤深度。如果種子播種時間較晚,則可以減少耕地的深度。針對干旱年份,則需加大翻耕的深度。完成此環節后,需要合理控制施肥,以降低土地受到外界影響的力度[2]。
在播種的前期階段,需要對播種方式進行合理選擇,盡可能減少使用傳統播種的方式。傳統播種的方式會降低種子留存,并且還會限制種子發芽,此時應該選擇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后續應該對行距和株距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播種深度應該控制在5cm,播種后,需要使用鎮壓覆蓋的方式,此時玉米種植密度不能緊密,緊密性較強容易出現倒伏的情況,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
對于玉米的播種時間,也需要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在對其的進一步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國北方種植區域整體溫度較低,與南方相比較,北方在種植時間方面需要晚一個月。南方天氣較為濕潤并且溫度較高,此時種植時間需要在三月中旬開始。因為南北地理、環境、溫度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針對具體的環境作出分析。
在幼苗階段,需要重視幼苗對于土壤中水分的吸收能力,此時需要合理控制水分的含量,水分含量較高,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水分含量較低,又容易出現缺水現象,導致玉米根系很難進行延伸,不能形成較深的玉米根系。基于此,在玉米幼苗階段,需要盡可能使土壤處于低水分的狀態,以此減少洪澇的影響。
針對大喇叭口期,玉米穗粒是成長中較為重要的階段,此階段玉米葉片可以達到9片,此過程需要種植人員對栽植工作的水肥管理進行重視,以此保證玉米可以順利成長。因此,需要強化葉片的光合作用,確保玉米可以得到充分的營養,降低葉片的受損概率。
4施肥
要想實現玉米的高產,需要保證施肥方式科學合理,并且還要對土壤中所缺少的各類養分進行補充,從而保證玉米生長可以獲取更多的營養成分,確保玉米可以健康生長。此時也需注意施肥階段施肥量的控制,在此過程中,需要明確玉米生長的具體情況,結合其具體情況對施肥量進行有效控制,減少肥料過多或者過少情況的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玉米的生長質量。一般情況下,玉米生長階段對于肥料的需求較少,可以選擇農家肥或者有機肥,均可以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對于肥料的需求。在實際施肥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觀察玉米的生長狀態,結合玉米的具體生長情況,有效地控制施肥量。在實際施肥過程中,需要在肥料中加入微量元素,補充玉米生長需要,從而促使玉米可以健康成長,以此達到高產的目標[3]。
5田間管理
在玉米栽植過程中需要重視灌溉和施肥工作,尤其針對玉米生產期一定要重視玉米的水分和養料的補充,結合玉米生長的實際需求,合理控制水分和營養。玉米生長時間較短,此時在生長階段需要對土壤補充適量的肥料,以此降低肥料不充足所造成的減產現象。大量基肥的支持可以提升玉米的養分,田間管理過程中,基肥主要選擇農家肥,農家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環境問題,并且還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促使玉米達到高產的目標。在實際施肥過程中,需要保證肥料的均勻性,尤其與土壤的融合過程中,更需保證均勻性需求,后續還要在土壤中施入氮肥、磷肥等其他肥料,同時還需要加入適當的鉀肥,以此降低倒伏發生概率。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排除澆灌和施肥,還需重視草害問題,因此在栽植過程中需要重視除草工作,盡可能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如果可以人工則選擇人工進行除草。在水分補充方面,可以選擇噴灌或者滴灌的形式,不僅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還可以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情況[4]。
6灌溉管理
玉米雖然有著較強的耐旱性,但是在栽植過程中也需做好灌溉工作。如果玉米處于苗期,此時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大,種植人員需要定期對玉米苗補充水分,以滿足玉米幼苗對于水分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澆灌前期發現土壤中的水分較為充足,此時農戶需要減少澆灌量,以避免出現玉米幼苗倒伏的現象。在玉米抽穗開花階段,植株對于水分的要求更大,此時需要及時進行澆灌,保證土壤中的水分充足。進入授粉階段后,此時為了確保玉米植株不出現早衰的情況,需要減少玉米植株水分的流失,因此也需結合玉米生長具體情況,設定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情況進行灌溉,才可確保玉米植株健康成長。在玉米灌漿階段,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量會不斷下降,此時農戶需要對灌溉的時間和水量作出適當的調整[5]。灌溉管理是玉米高產栽植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栽植過程中對于玉米吸收養分也具有幫助作用,因此農戶需要重視玉米栽植的灌溉管理工作,使其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7病蟲害防治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病蟲害問題,此時玉米在病蟲害影響下,容易造成減產的情況。玉米常見的病害為玉米病毒,此類病毒一般會潛藏在玉米植株中,出苗期容易出現此類問題。在出現玉米病毒后,玉米的莖稈位置容易出現綠色斑點,如果不提前對其采取措施,還容易造成惡化情況,此時玉米葉片容易出現大量的枯黃條紋,此類病毒性危害對于玉米的生長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會進一步降低玉米的產量。此時需要針對病毒的病癥,先對病害的植株進行藥物噴灑,再對種植區域進行觀察,如果發現其他葉片也出現上述情況,則需大范圍噴灑吡蟲啉稀釋液,以此有效應對病害,從而有效處理此類問題。
在玉米栽植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大斑病,其是玉米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氣候條件的差異性,玉米生長階段也存在一定差異,此時病害對玉米植株造成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異,但是玉米大斑病一般會出現在氣候不穩定的時候,此類病害較為嚴重時,玉米葉片上會出現灰色的斑點,隨著玉米的不斷生長,斑點呈現出擴散的現象,嚴重時還會從莖稈葉脈的位置轉移到果實生長的位置。為有效處理上述問題,農戶需要在發生此類問題的初期階段,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病害發生情況沒有得到任何緩解,則可以選擇使用可噴灑烯唑醇稀釋液對其進行處理。
如果玉米在栽植過程中出現了銹病,會對其生長質量和產量造成較大影響,此時可以選擇控制栽植的密度或者添加相關的肥料來改善上述情況。玉米病蟲害問題會嚴重影響玉米種植的質量,此時農戶需要有效分析病蟲害,才可作出正確的判斷,進而選擇較為可行的方案處理病蟲害問題,最終達成高產目標。在出現病蟲害后,須第一時間作出處理,以此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達到高產的目標。
玉米種植過程中的蟲害方面,則是容易出現玉米蜈。此類蟲害會對玉米果實造成影響,嚴重降低玉米栽植的質量,需要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對玉米蜈進行處理。另外,還可以選擇捕殺的方式對其作出處理,此類處理方式的效果較為良好。除此之外,還可選擇一定的藥物,可以使用甲維鹽類的產品,將其噴灑在玉米表面,后期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
如果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了薊馬蟲害問題,此類蟲害會對玉米的幼苗時期造成影響,玉米葉片也會被蟲害啃咬。對此類蟲害進行處理時,可以選擇使用啶蟲啉藥物進行噴灑,以此有效處理此類問題。
8收割
收割時間對于玉米產量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合理選擇收割時間可以保證玉米的質量,還可以保證玉米的產量。首先,在收割時需要考慮玉米的秧苗外觀變化,并對玉米成熟后秧苗葉子的顏色進行觀察,如果玉米成熟秧苗葉子呈現黃色或者白色,葉子整體呈現綠色,此時可以對其進行收割處理。在收割前期,需要對玉米種子進行觀察,還需對種子進行按壓操作,如果按壓過程中種子很少滲水且整體較為堅硬,則可以對其進行收割;如果在按壓過程中發現種子出水情況較為嚴重,則需要再等待一段時間進行收割操作。其次,對氣候變化作出判斷,部分地區容易出現大規模的降溫情況,此時玉米植株如果未完全枯萎,降溫會對種子造成影響,嚴重時還會影響種子的內部結構,此時種子則無法進行生長。針對上述情況,需要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溫度降低得到控制后,種子內部水分可以被有效鎖住,并且還不會形成種子腐爛的情況,所以更能提高玉米的高產。基于此,針對氣候變化,需要降低溫度對種子的影響,還需在收割后及時對種子進行干燥處理,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收割后不能出現堆積的情況,只要這樣才能規避玉米腐爛變質的問題。最后,在種子成熟后,也需快速對其進行收割,儲存工作需要保證干燥處理。如果收割工作開展得較晚,玉米容易成為動物的口糧,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所以玉米種子在進入成熟期后需要盡快對其作出處理,才可保證植株中的養分,此時還可降低養分的內耗情況,減少對種子質量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如果想要提升玉米種植質量并且達到高產的預期目標,就需要對玉米種植技術、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完善。對于相關管理人員而言,需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開展技術宣傳工作,不斷提升種植人員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從而達到玉米高產的目標。在實際栽植過程中,需要針對生產環境的變化,促使農戶重視玉米高產重點內容,保證玉米種植符合當地實際需求,針對種植技術和玉米病蟲害特征,做好相應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此提升玉米的產量,優化種植效益,最終提升農戶的收入。
參考文獻:
[1]盛文銀.現代農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2):225-226.
[2]王冰,勾千冬,李成軍,等.現代農業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新農業,2022(24):7-8.
[3]王霞.現代農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1):29-30.
[4]李洪俠,宮麗影,王德榮,等.關于現代農業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J].新農業,2022(5):13-14.
[5]劉仲輝.現代農業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J].種子科技,2020,38(2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