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成
政治生態是生態學理論在政治領域的運用,廣義指政治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在維持整個系統良性運行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狀態,以及內部系統作為一個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生態互動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狀態。狹義指一個地方、單位政治生活總體面貌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綜合反映,也就是黨風、政風、民風、社風的集中體現。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就是通過建立一套制度和規則,對政治生態作出系統全面、科學合理的評判。
政治生態分析研判作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是涵養良好政治生態的有效舉措。《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明確指出,建立健全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機制,分領域形成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報告。《紀檢監察機關派駐機構工作規則》規定,派駐機構主要負責人應當經常與駐在單位黨組(黨委)主要負責人就政治生態、作風建設、廉潔風險等情況交換意見,提出工作建議,督促完善有關制度措施。由此可見,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是黨組(黨委)應該履行的責任。
開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已成為當前派駐機構普遍開展的一項工作,也是推進派駐監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派駐機構對駐在單位開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是為了更加全面了解駐在單位政治生態,更加精準開展政治監督,更好督促駐在單位黨組(黨委)承擔起主體責任,及時發現問題并推動整改,對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加強對駐在單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是派駐監督的重點和難點。派駐機構通過實施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將駐在單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作為分析研判重點,把“關鍵少數”作為評估政治生態的“晴雨表”,聚焦駐在單位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做實日常監督,通過對“樹木”的精準監測,推動對“森林”的精準施治。派駐機構通過把駐在單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履職情況作為分析重點,對每名班子成員成長經歷、工作能力、精神狀態、管黨治黨作用發揮等情況進行細致刻畫,將紀律規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促使“關鍵少數”發揮正確引領作用,以少數帶動絕大多數,進一步推動駐在單位政治生態的改善提升。
二是有利于強化政治監督職責。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工作,是派駐機構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的重要抓手。通過堅持問題導向,結合日常監督、審查調查、巡視巡察等情況,對駐在單位政治生態狀況進行精準畫像,將日常監督中發現的問題梳理匯總,綜合分析研判形成駐在單位“立體像”。通過個案看整體,從中發現普遍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建議;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從制度建設抓起,通過政治生態全面整治,鞏固深化提升管黨治黨成效;通過為駐在單位政治生態精準“把脈”,認真查找發現問題,透過查找表象背后的責任、作風和腐敗問題,精準描摹出分析研判對象政治生態樣貌,讓分析研判結論更好服務駐在單位黨組織決策,成為其管黨治黨利器,切實增強黨內監督實效,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凈化政治生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是有利于提高日常監督精準度。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既是派駐監督工作成效的重要體現,反過來也為派駐機構精準監督提供依據,從而切實增強監督的精準性、實效性。派駐機構要清楚駐在單位的職能職責、工作特點、發展狀態,就必須有自己的評價和綜合分析標準,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聚焦分析研判,把駐在單位的情況摸清楚、把握準、分析透,才能找準癥結、對癥下藥,絕不能只是充當監督信息的“二傳手”。通過將政治生態分析研判融入日常工作,精準掌握駐在單位全局性作風情況、用權情況、紀律情況,為派駐機構開展日常監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提供精準指向,切實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派駐監督全覆蓋質量。
四是有利于促進駐在單位主體責任落實。政治生態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也是研判管黨治黨水平和成效的風向標。派駐機構在分析研判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思路方法、健全制度機制,切實當好政治生態“護林員”,使其成為促進駐在單位履行主體責任的有效手段。通過實施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實現對駐在單位政治生態的實時監測、動態預警、趨勢分析、重點把握、精準刻畫,督促駐在單位黨組(黨委)更好履行主體責任,不斷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通過定期開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向駐在單位黨組(黨委)進行反饋,督促其壓實管黨治黨責任,建立整改臺賬,限期整改到位;在深化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實踐中,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真刀真槍解決駐在單位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防止小問題變成大錯誤,充分發揮其預警、糾偏、修復作用,使其成為壓緊壓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的重要抓手;通過將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工作納入派駐機構日常監督和績效考核內容,推動政治生態分析研判制度化、常態化、精細化、科學化,持續推進駐在單位政治生態不斷優化。
(作者系河北省紀委監委駐省委統戰部紀檢監察組二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