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芳 靳深

在中國古代,書香門第中祖孫皆為官十分尋常,但兩人先后在一地為官、均留下清名卻是不多見的。
四百多年前,姚如松、姚誠立祖孫倆從汾河邊走來,先后來到陜西洋縣,共同書寫了一段勤政愛民的官場佳話。
古堰猶在留佳名
山西安邑(今山西運城)人姚如松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歲貢生。嘉靖十八年,他被指派到洋縣擔任縣丞一職。雖然只是個“二把手”,史書中卻對他不吝贊美,稱他在洋縣任職期間“黎庶飽食,民心悅服”。
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要想抵御旱澇災害,提高農作物產量,就必須興修水利。在陜南民間,有“一君命,二堰命;軍務事大,堰務事大”的說法。洋縣至今遺留著二十余通明清和民國時期記載著水利修繕事宜的石碑,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任的十一年里,姚如松相繼輔佐了五任縣令。除了料理縣衙的事務外,他尤其重視對水利工程的籌劃。
什么是民心工程?對于洋縣百姓來說,溢水河上那座沿用了數百年的溢水堰就是最好的注解。
溢水堰緊鄰著山崖,每當遇到山洪,就容易被沖毀。嘉靖中期,姚如松組織當地遺老們去實地勘探地形,尋求修筑堰壩的法門。他事必躬親,畫了三十余張施工圖。在姚如松的主持規劃下,科學實用的溢水三堰修筑而成。
《漢南續修郡志》中統計,溢水三堰累計灌溉良田兩千四百余畝。
一代代洋縣百姓對這座堰壩的記憶,除了有魚肥、稻香外,更有對姚如松的感念。
后來,姚如松因政績卓著升任甘肅通渭縣令,洋縣百姓“夾道送別,為之泣下”。在通渭縣令任上,姚如松“以勤廉著稱,尤體恤民生,為父老擁戴”。嘉靖末年,因姚如松外孫許貢任職吏部考功司,為了避嫌,“松上疏托病請辭,還禹都教授儒學,病卒”。
姚如松之后,經過一代代人的維修加固,溢水堰相沿不廢,恩澤黎民。
而今站在溢水河邊,遠眺堰上泄水如飛雪流瀑,我們仿佛又看到姚如松為了修堰奔波忙碌的身影。
這身影,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依然真實而生動。
青出于藍勝于藍
在送別姚如松后的第五十一年,洋縣迎來了一位名叫姚誠立的新知縣。
《洋縣縣志》中這樣記載了他上任時的情景,“縣民得知系如松之孫,百名皓首父老扶杖跪迎,姚感慨涕零。”
這一幕長久地留存在這位新任知縣的記憶中,他承襲著祖父榮光的同時,也要擔起這片土地上黎民百姓的期待。
和祖父一樣,姚誠立也把修堰作為“一號工程”。
當他得知土門堰因賈峪河河水沖決、渠道淤積、稻田無水灌溉時,憂心忡忡前往現場查看。為長遠打算,姚誠立確定了將原用沙石和樹枝堆積的堰堤改筑為石砌灰灌的石堤這一方案,并把自己的俸銀捐出來用作修堰經費。
堰成之日,“諸父老歡呼踴躍,相語道路,謂侯不一勞,吾不永逸”。往后數年間,洋縣谷豐足、倉廩實,既庶而富。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洋縣洋州九年制學校門口,鑲嵌著一通石碑,上書“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這里,是洋縣文廟舊址。這通石碑,便是進士出身的姚誠立崇文重教的見證。
到任不久,姚誠立就在縣文廟創建了一座上下五間的尊經閣,用來陳放朝廷頒賜的典章書籍,這也是當時文廟內最巍峨壯麗的建筑。姚誠立還親自撰寫了《洋民家訓》和《作民要訣》,交由鄉里賢達傳誦。
作為知縣,敢于動真碰硬才是真正對百姓負責。面對縣衙內各級官員的貪腐行徑,以及挑撥矛盾從中牟利的訟師,姚誠立大刀闊斧整頓,政風為之清朗。
有這樣的好官,是洋縣之幸。雖然治洋僅五年,但姚誠立讓原本百姓“好氣勇,如燕趙;信鬼巫,弗用醫”的洋縣“風物為之一變,守禮讓而重廉恥,崇耕讀而棄陋俗,物阜民豐,文教昌盛,如漢上大郡矣”。
離開洋縣時,姚誠立不擾軍民,未明即走,老仆、匹馬、粗衣而已。
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天啟年間,在吏部考功司任職的姚誠立曾大膽上書彈劾閹黨弄權。入仕以來,姚誠立始終以剛正的姿態,捧著一顆愛國憂民之心行于天地間。
政聲長與江聲在
《禮記》中提及,“有功烈于民者”應該被祭祀。
姚誠立在洋縣任職的后期,當地的學士、大夫提議為姚氏祖孫修建一座繼美亭,用來感念祖孫二人的功德。
繼美亭落成后的三百余年間,一直香火不斷。雖然太平天國時期亭子毀于戰火,但很快就被當地義士捐銀修繕如初,安排了專人管護祭掃。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在當地百姓心中,姚氏祖孫是可以庇佑一方的神明,人們自發懷念他們,也是在呼喚有更多為官者可以像他們一樣心系蒼生。
從姚如松為了修堰奔忙到姚誠立捐俸修堰教化百姓,其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風傳承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涵養出了政風清、社風淳。
北宋名臣包拯鐵面無私、嫉惡如仇不僅為自己立下了“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準則,更在臨終之際,立下了“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的嚴苛家訓。
包拯讓家人把這段話刻在石碑上,立于堂屋東壁,時刻警示子孫。史料記載,包公的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在也”。
反觀唐朝名相狄仁杰,就曾因教子不善寒了百姓的心。狄仁杰曾經做過魏州刺史,在任時推行“緩賦寬役,勸農課桑”的政策,讓受戰爭威脅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人們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表達擁戴之情。
而狄仁杰調離魏州后,他的兒子狄景暉在魏州任司功參軍,《舊唐書》記載狄景暉“頗貪暴,為人所惡”。百姓憎恨狄景暉,也遷怒于狄仁杰,將他的生祠毀掉了。
民意是樸素簡單而真實的,如姚氏祖孫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者,自然有著穿越時空的人格魅力,百世流芳、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