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材料一:
從一朵晶瑩、素潔的雪花開始,從一聲純凈、溫暖的童聲開始,從一株昂揚、蔥綠的春芽開始,2022年北京冬奧會來到了我們身邊。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結著無數參與者的心血汗水。他們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北京冬奧記錄著、見證著、歌哭著,她就是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冬奧》(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孫晶巖。
孫晶巖從2017年中國申辦冬奧成功開始,歷時5年,走訪國內外多個城市,面對面采訪200余位與冬奧會相關的各界人士,全景記錄了北京冬奧會從醞釀、申辦到籌備充滿曲折與挑戰的歷程。作品通過豐富真實的事例和人物,立體、生動地書寫了京冀兩地三大冬奧賽區的建設奇跡,更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續寫奧運輝煌的決心與實力,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孫晶巖堅持“報告文學要有宏大視野”的創作理念。她創作《中國冬奧》的初衷和記錄冬奧籌備歷程的重點,是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有活力、有實力的中國形象,是希望能真實記錄冰雪運動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正是作者的家國情懷,使整部作品呈現出文學反映時代重大進程的及時性和前瞻性。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感受到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有中國國力的支撐、有冰雪產業的發展、有與世界的融合。
從這部《中國冬奧》中可以看出作家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實踐。孫晶巖說:“報告文學是行走的藝術,一定要用腳板子跑出來,要講究文學性,刻畫主人公的精氣神,弘揚真善美。”為創作這部作品,她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凌晨5點就起床趕往建設工地采訪;在零下20攝氏度的夜間,與張家口賽區的建設者們一起感受壯觀的雪場造雪;坐著綠皮火車,穿過漫長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訪,見到艱苦簡陋的訓練環境,為教練員、運動員的精神感動落淚。她寒來暑往、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到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跟蹤場館建設進展,前往黑龍江、吉林等冰雪運動強省探尋中國冰雪運動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與冬奧相關的每一個群體,每一個人。孫晶巖堅持一種“心心相印的采訪”,在面對采訪對象和寫作時,她試圖“進入心靈、走入審美”,相信“只有筆端常帶感情,才能寫出動人的文字”。也許正是這樣的創作信念和行動,使她的作品扎實深刻、樸實動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場盛大的冰雪賽事折射著中國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國冬奧》以文學的真誠與情意,為北京冬奧會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摘編自孔令燕書評《雪里已知春信至》)
材料二:
記者: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劍葉:很激動也很榮幸,能舉著自己設計的奧運火炬傳遞奧運圣火,內心無比榮耀。
記者:作為北京冬奧會“飛揚”火炬的外觀設計師,奧運火炬在您心中代表著什么?
李劍葉:奧運火炬最原始的含義是傳遞光明、希望與和平。每次奧運火炬的設計,大家都會特別關注,因為它代表著這屆奧運會的舉辦國家和城市所要傳遞的信息和展現的形象。
記者:經歷過整個設計過程后,是一種什么感受?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設計過程的話,你會如何形容?
李劍葉:這是挺難的一個問題,因為設計過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個設計過程很難,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這個詞。
記者:浪漫?為什么?
李劍葉:當時我們決定做火炬設計的時候,第一個閃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開場,一面紅旗慢慢飄揚入畫,有一種中國的歷史厚重感,同時也孕育著一種力量。它還有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一種自我突破的意境。
記者:這是否如同談了一場“浪漫的戀愛”?
李劍葉:是的,戀愛可能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樣子,從一開始可能不認識,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產生一些互動和交流。同時也會有比較困難的時候,比如說奧組委對我們的方案不滿意,這個過程也非常痛苦,感覺要分手,馬上會失戀了。
記者:經歷過這樣的過程,當得知您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為北京冬奧會火炬時,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劍葉:當時整個設計團隊在開總結會,在會上我接到一個消息說“花卷出鍋了”,當時就有點潸然淚下的感覺,但是因為設計團隊成員都在,所以我強忍住了,其實眼淚已經溢出眼眶了。
記者:這是否如同經過戀愛過程后,在求婚時聽到“我愿意”一樣的感受?
李劍葉:對,但是我覺得當時只是求婚成功,證還沒領。整個設計團隊興奮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將我們的設計稿做成實物。無論怎樣,與奧運火炬從“相識”到“求婚”成功總是一件令整個團隊都高興的事。
記者:最終的“飛揚”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區別,“飛揚”火炬設計成中空是什么樣的靈感激發的?
李劍葉:第一稿提交之后,奧組委并不滿意,隨后我們陷入了創意困境,中途甚至想過把糖葫蘆作為符號元素設計到火炬中去。這個過程比較痛苦,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圍繞一個圓心畫圈,你有感覺就是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你很難直接走到圓心。就在大家都一籌莫展的時候,偶然間看到會議室桌上綠植的一片干枯樹葉掉下來,給了我們靈感。那片樹葉呈現出一種螺旋中空的形態。我們觀察到這片葉子的旋轉是有加速度的,這種生命力讓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種連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線,而是曲線前進,且有快有慢,這也激發了我們的靈感。
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四個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夠給你不一樣且新鮮的啟發和靈感。
記者:在設計2022年冬奧火炬的時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奧運烙印去尋求更多的創新?
李劍葉:設計火炬本身是一個命題作文,這個命題作文在人類歷史上被反復重寫。奧運火炬的關注度很高,在設計過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設計過程確實有難度。
2008年的火炬通過卷軸體現造紙術,同時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種程度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回顧。我們在設計2022年北京冬奧“飛揚”火炬的時候,通過“祥云”圖案漸變到“雪花”圖案的設計,再把環保、綠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實未來感,所以我想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設計。
記者:如果分別用一個詞語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飛揚”火炬,您會用哪兩個詞語去形容它?
李劍葉:祥云火炬應該用“平和”來形容,而飛揚火炬是“激情”。
記者:您覺得“飛揚”火炬代表什么?
李劍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摘編自中新網記者對李劍葉的專訪)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孫晶巖創作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冬奧》,主要是為了真實呈現新時代的中國續寫奧運輝煌的決心與實力。
B. “報告文學要有宏大視野”的創作理念,使孫晶巖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時代重大進程的及時性和前瞻性。
C.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既源于中國國力的發展壯大,更源于國際冰雪運動在全球的蓬勃發展。
D. 方向對但很難直接走到圓心,意味著火炬設計運用中國元素是確定的,但哪種元素才能呈現完美卻充滿未知。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材料一可以看出,紀實文學是一種能夠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既講求真實性,也要有文學性。
B. 秉持與采訪對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孫晶巖走進了冬奧建設者和運動員們的內心,創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優秀作品。
C. 李劍葉所說與奧運火炬從“相識”到“求婚”成功的過程,是指從參與研發到設計方案最終被確定的過程。
D. 干枯樹葉旋轉所帶來的加速度,客觀顯現出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種特定關系,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3. 材料二中,針對記者最后的提問,下列可能不屬于李劍葉回答內容的一項是( )
A. “飛揚”火炬一方面代表著中國設計,另一方面是中國和世界的一次對話。
B. “飛揚”火炬傳遞了中國人面向未來的態度和激情,對于未來美好的一些想象。
C. “飛揚”火炬擁有“輕、固、美”的特點,展現出了科學、藝術、文化、體育的融合。
D. “飛揚”火炬展示了一個特別有活力的國家和一群特別有活力的人的情懷愿景。
4. 請簡要概括材料一這則書評的寫作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中新網記者是如何做到在訪談中引發對話并將話題引向深入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