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直屬單位,主要負責電視劇“飛天獎”、電視文藝“星光獎”、播音主持“金聲獎”等廣播電視領域政府獎項的評選,獲得這些獎項的節目和人員都相當于戴了一朵“大紅花”。除了文藝評獎,藝委會還有文藝評論的內刊,會點評當下熱點節目、現象和創作趨勢。今天就介紹其中一個內刊近半年點評的一些網絡視聽節目,也算是發幾朵“小紅花”,以小觀大、見微知著,借此剖析網絡視聽節目多元化、有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2022年10月份開始,第一朵“小紅花”應該頒給國慶節上線的網絡電影《特級英雄黃繼光》。這部影片不僅因為它是主旋律內容,與一般主旋律大制作影視節目相比,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在于青春書寫、成長敘事,形塑“養成系”戰斗英雄,激發年輕受眾共情共鳴。黃繼光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但很多人的印象停留在他“堵槍眼”這一高光時刻。影片將“英雄是怎樣煉成的”作為敘事主線,以年輕受眾喜歡的“成長型”敘事手法,細致刻畫了一個淳樸善良、甚至有點執拗莽撞的少年成長為英雄的過程。比如,黃繼光剛參加新兵訓練時,練習“口令傳遞”,指導員對著第一個戰士的耳朵悄悄說“前方發現敵軍一營,準備進攻”,一排新兵傳下話來,最后一個戰士就是黃繼光,對指導員說“前方發現敵軍一人,準備慶功”。指導員大怒,罰大家跑圈。它是讓你笑嗎?它是要告訴你,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英雄,英雄是一步步煉成的。有觀眾彈幕說:“之前看的都是前線打仗的劇,這劇不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戰爭”“笑著笑著就哭了”。這部影片“圈粉”了一批年輕人,成為一個小爆款。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網絡電影以低成本、小制作,拍出了不輸院線電影的質感,其實應該得一朵“大紅花”。
2022年11月,這個月的“小紅花”,應該給愛奇藝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
喜劇競演類綜藝是網絡綜藝的重要類型。前幾年,在新冠疫情不斷反復、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影響的情況下,輕松快樂并且充滿正能量的笑聲尤其難能可貴。無論是現場觀眾的反應,還是網上評論,大家的評價大體上是正向的,比如觀眾留言:“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真的在演我”“節目中每一個拼命努力想逗笑我的人,都是我生命里的光”……這些評價看似簡單,真切反映了節目內容對網絡正向引導的實效。所以“小紅花”實至名歸。
2022年12月,我們點評了由央視網、SMG、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播出時間要早一些。它沒有明星加盟,沒有豪華制作,卻在全網收獲逾6億次播放量,豆瓣評分9.1分,比兩年前推出的《人生第一次》播放量增長40%。在諸如《舌尖上的中國》等一些“大IP”系列影視作品后續創新乏力的當下,《人生第二次》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為國產紀錄片的系列化開發帶來啟示意義。
我們總結了它的三個亮點:一是謀篇架構追求創新;二是中華哲思為創新賦能;三是真誠記錄提升主題立意,憑借不溢美不矮化的真誠態度,給人帶來勇氣和希望。
2023年1月,這個月的“小紅花”應該頒給《中國奇譚》第1集《小妖怪的夏天》里面的“小豬妖”。其實《中國奇譚》8集整體都非常棒,媒體和專家都不吝溢美之辭,比如“中國風”“中國魂”“國產動畫王者歸來”等等。
2023年2月,本月“小紅花”,我們關注的是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今日頭條和江蘇衛視聯合出品,內容主要是“文壇老友記”式的讀書交流。該節目邀請余華、蘇童等嘉賓前往海南分界洲島的“島嶼書屋”,聊讀書、聊寫作、聊生活。節目網絡播放量16億,短視頻播放量超5億,話題閱讀量日近50億,可以說實現了“破圈”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島嶼讀書》是少有的敢于只邀請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界嘉賓、不搭配娛樂明星的文化類綜藝。這為文化類節目創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說明文化類節目可以真正依靠嘉賓的專業性、相關性來落地。
2023年3月,這個月的上半月,我們單位的同志一直在上夜班,每天編輯印發《廣播電視“兩會”宣傳閱評》,點評前一天全國廣電媒體兩會宣傳工作。融媒體創意產品是今年廣電媒體兩會宣傳的一大亮點,我們這個月的“小紅花”送給廣電媒體兩會報道中的短視頻產品。
我們有一期《閱評》專門以“短視頻里的大文章”為題,總結了廣電媒體兩會報道中短視頻產品的幾個特點:
一是大題精做,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兩會時間”,傳遞總書記的思想偉力和為民情懷;二是硬題軟做,將兩會主題報道轉化為人民群眾可親可感的視聽語言;三是難題巧做,創新報道樣式,讓短視頻實時報道兩會,不僅有新意還用得好;四是舊題新做,讓網民從不同維度欣賞山川美景與建設圖景,感受高質量發展的中國。
上述提到的作品,既有網絡電影、網絡綜藝,也有網絡動畫片、紀錄片、短視頻;既有講述革命英雄的,也有傳統故事新編,還有反映當下的喜劇,等等。可以說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正是網絡視聽節目的代表和寫照。
網絡視聽節目同影視節目一樣,具有媒體屬性,面向大眾傳播,承擔社會責任;從不同點來說,網絡視聽節目天然具有多元多彩的互聯網文化屬性,題材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年輕向,符合用戶求新求異的欣賞習慣;同時,它又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共生,造就了新鮮的表達方式與業態。比如,2022年熱播的網絡劇《開端》不是以傳統戲劇視角來架構故事,而是以游戲或者玩家視角來表現,代表著新一代的審美趣味。比如,動畫片《中國奇譚》的熱度,已不再單純由動畫片本身決定,在圈層歸屬、社交屬性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作品被無限擴展,滿屏的彈幕、突破2個億的二創視頻等共同構成了這部作品的疊加傳播矩陣。
從上述點評的幾檔節目來看,我覺得它們都具備共同的整體特質:多元多向的現實觀照,多姿多彩的情感表達,而它們的表達思維、價值底色和形式意蘊,既很互聯網,又很中國。在《中國奇譚》第1集《小妖怪的夏天》中,我們既能看到它隱喻的當代打工人的辛苦,又能體會到小豬妖的向善向上與齊天大圣的仁義和慈悲。在網絡電影《特級英雄黃繼光》中,我們既能看到作品在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又能看到它將家國情懷轉換為場景化、可感知的人性至情,讓70年前的英雄走入當下年輕人心中。在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個主人公勇敢面對命運中的疾風驟雨、重建新生活的故事,又能體會到創作者將有無相生、福禍相依等東方哲學智慧融入片中。在2023年的兩會報道中,四川廣播電視臺發布的短視頻“四川樂山火車在花海里穿行”登上熱搜,閱讀量超1700萬,成千上萬網友參與實時討論,稱“春暖花開、山河壯美、國泰民安”,我們既可以看到春日美景背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形象,又可以看到中國人心中那份傳承千年的對山河無恙、國泰民安的詩意棲居的永恒企盼。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可以說,我們上述提到的作品,雖然題材、形式、風格、長短不一,但它們既觀照多元多向的社會現實,又有中國式浪漫的情感表達,這正是我們一直倡導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文藝創作道路。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視聽節目與傳統影視節目是一脈相通的,同時,它又有自身濃郁的互聯網基因和特色。這也昭示著,網絡視聽創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認真傾聽時代聲音、發揮互聯網傳播優勢、深植中華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才能最終收獲觀眾和市場的認可。愿我們共同努力,推動生產傳播更多優質的網絡視聽節目,從春天出發,向下一個春天邁進,讓網絡文化永葆青春,更加多姿多彩、繁榮向上。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