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正林 徐富林 趙久云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增長,人們對杧果的需求數量明顯增加,因此優化杧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種植產量和品質。本文針對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杧果種植的條件優勢,分別從杧果品種篩選、園區工程建設、日常田間管理、修剪控制樹形,強化花果管理提升其商品率等方面展開探討,促進貴州低熱河谷地區杧果種植總體產量和品質的提升,進而為貴州杧果產業的發展形成技術支持與保障。
關鍵詞:南、北盤江;杧果;優質高產;種植技術
近幾年,隨著生活品質的改善,市場上杧果的種類和競爭壓力逐漸上漲,而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種植杧果多以分散性山地為主,不僅整體缺乏一定規模性,且無法對其展開合理區域劃分,導致產業化程度總體較為落后,無法為果農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通過推廣和應用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的方式,可以有效結合山地的種植優勢和特點,形成地區特色杧果種植產業,全面促進貴州地區杧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在山地推廣杧果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的核心優勢
相關數據顯示,在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山地開展杧果優質高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首先其本身地理位置更加符合杧果種植、生長的基礎條件。按照細致劃分來看,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處于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不僅具有充沛的降水,同時還保證杧果生長過程中獲得充足日照,年平均溫差相對較小,且日夜溫差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杧果的品質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最進幾年的培訓,當地農戶充分了解杧果栽培管理的相關技術,對于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有著強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多以山地為主,通過展開杧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可以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的全面發展。
2貴州山地的杧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
2.1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優質杧果品種
2.1.1篩選優質高產杧果品種
在推動杧果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全面普及和應用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杧果品種,其總體產量、質量、價格以及創造的經濟效益等有著最基礎的直接性關系,因此種植杧果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全面的綜合性考慮,確保杧果品種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其中篩選優質高產的杧果品種,是開展后續工作最基礎的前提,只有其具備良好的品質和產量,才能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1]。
2.1.2結合該地區氣候條件選擇對應品種
除了要選擇優質高產的杧果種類之外,還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選擇與種植區域氣候條件更加契合的杧果品種,進而有效發揮出其優勢氣候特點,促進產量和品質的全面提升。該區域處于廣西白色地區與四川攀枝花地區之間,選擇早熟品種,成熟期與廣西白色地區重疊,選擇晚熟品種,成熟期與四川攀枝花地區重疊。為避免與上述地區成熟期發生沖突,造成價格降低和種植戶收益減少,應盡可能選擇中熟品種。
2.1.3對已種植的品種進行優化調整
在挑選杧果品種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早、中、晚成熟品種進行科學搭配,并控制好種植比例,盡可能延長總體供應時期,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之外,還能給果農帶來更高的經濟利益。目前,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杧果種植的品種主要以臺農1號、金煌芒、金鳳凰、桂七等品種為主,具體選擇時可以結合當地的種植情況,形成科學合理的結構和比例,從而有效延長杧果的供應時間,為果農創造持續性收益。
2.2加強杧果種植園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高質量園區
2.2.1選擇合適的杧果種植園區
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多以山地為主,在進行高產優質杧果種植的過程中,選擇適宜杧果生長的種植園地,避免出現零散性、盲目性等風險問題,帶動規模性效益的穩步提升。通常情況下,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山地開展杧果種植的理想條件是年平均溫度高,花期階段有充足的光照。在開展杧果種植的過程中,種植者須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有效控制或規避不利于杧果生長發育的地理氣候條件,為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的有效發揮奠定良好的基礎[2]。
2.2.2開墾建設高品質園區
種植園區建設屬于基礎性工作,其質量將會對杧果樹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在實際開展施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其滿足水利化、良種化、規模化和梯田化等相關要求和標準,開墾建設出高品質的杧果種植園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相關參與部門對山、水、園、林以及道路等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建設,在定植前兩個月做好挖掘坑和基肥填充工作,種植穴保持在70cm×70cm×70cm,確保杧果樹在種植之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全新的生長環境,具有優質的環境適應能力。
2.2.3 選擇優良種苗定點種植
由于本身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流域在種植高產優質杧果時,矮化密植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同時還能確保產量的穩步增長。一般在栽植果樹時,在緩坡土壤肥力高、管理技術好的區域,以種植密度4m×4m的標準種植;陡坡地土壤肥力差、管理技術有待完善的區域,選擇種植密度3m×4m的標準種植。需要篩選出品質更好且生命力旺盛的杧果樹植株,在確定其符合相應的標準之后,將其固定在挖掘定穴的中間部位。對于裸根的杧果樹苗,則需要保持其根部達到舒展的效果,用分層回土壓實的方式來進行栽植,從而有效提高樹苗的總體存活率。
2.3做好土、肥、水管理,營造良好生長環境
2.3.1改良種植區內部的土壤條件
在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種植高產優質杧果時,土壤環境、肥力狀態以及水源灌溉等管理內容,是確保杧果樹健康發育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與杧果的總體產量和品質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在實際開展種植中,果農需要強化管理力度,為杧果樹提供更優質的生存環境。而土壤條件的改良,是眾多基礎條件中的首要前提,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山地居多,其本身的土壤土質普遍不適宜高產優質杧果的生長和發育。在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之前,需要提前對土壤環境進行有機調整與改良,用深埋磷肥、農家肥等方式,逐年向外擴張式改善周邊的土壤,去除雜草,為杧果樹的樹盤提供更優質的生長環境。
2.3.2科學合理施肥
在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種植杧果,施肥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要想實現杧果種植產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相關負責人必須做好肥料施加工作。為了更好發揮肥料的作用和價值,果農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種植品種的生長習性,用科學的方式,在恰當的時機對其進行施肥操作,并控制好施肥的數量和種類,促進施肥效率的全面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幼齡階段的杧果樹,在其定植成活之后就可以進行施肥,將頻率控制和維持在一兩個月施加一次即可,以氮、磷肥為主,能夠為其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供給。
2.3.3做好日常水分管理
對于貴州地區而言,其水分匱乏的時間固定在1~4月,在這段時間內,必須確保杧果樹具有充足的水源補給。因此果農需要及時開展水源灌溉工作,避免其因為缺水而出現落花或者落果等情況。每年的6~8月正是降水頻繁增長的季節,果農需要適時做好杧果種植園區的排水工作,避免形成洪澇災害,影響杧果的總體品質和產量。在杧果的果實即將成熟的時候,要停止對其繼續進行灌溉的行為,一方面可以保證其糖分不會遭受稀釋,影響其自身的口感和品質,同時還能使其更加耐放,易于存儲,從而為果農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2.4開展樹形修剪和管理,培育理想杧果樹形
2.4.1整理樹體形狀
杧果樹的總體形狀是以圓頭為主,在其樹體成長到60~70cm,便能夠以人為控制的方式,展開剪頂定干操作,確保其總體高度維持在40~60cm。另外,在萌芽的側邊芽中選擇3~4條作為主要的枝條,使其呈現多個方向的均勻分布。在主枝成長到50~60cm之后再繼續對其開展剪頂工作,并選擇2~3條作為副主枝,同樣要確保其方向保持不一致的狀態。通過這種修整方式,為杧果樹圓形樹冠的形成創造條件。
2.4.2實時做好修剪,科學控制夏梢
在修剪幼年階段的杧果樹時,可以用輕剪的形式來促進樹冠的快速形成,而當杧果樹處于結果狀態時,可以使用抹芽、摘心、輕剪的方式,確保樹體的總體形狀不會發生變化,具體情況則要結合其生長狀態,適當進行修剪,確保其圓頭形樹冠始終得到保持。在種植杧果時,順利結果的母枝會出現夏梢和早冬梢,所以應盡可能將其剪除。培養出更加健康、茁壯的秋梢,并堅持去弱留強的原則,留下適中的秋梢,確保每個枝條中存在1~2個梢,為樹體提供更充足的光照保障[3]。
2.5加大對杧果的管理力度,增強其商品率
2.5.1及時進行促花控花作業
要想確保杧果的高產優質,工作人員必須在開花期做好促花控花工作。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貴州地區往年杧果產量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杧果樹花朵數量和開放狀態無法進行實時掌控。經分析發現,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加肥料的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守規定的要求和范圍,不僅施加肥料缺少一定科學性,同時還會導致肥料給予杧果樹的氮元素較少,冬季的濕度整體偏大,杧果樹生長十分旺盛,能夠進行結果的母枝本身樹葉的總體數量較少,所產生的光合作用也相對較弱。因此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究,發現可以在12月份,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生長較為旺盛的果樹進行促芽促花,例如,使用彎傷、拉枝、環剝、刻傷等。另外,對于一些小年結果的杧果樹,果農可以使用施加催化劑的方式,對其生長狀態進行調整和改變,進而有效促進花苞的出現和開放。大多數選擇在11~12月噴施杧果催化劑,對樹冠統一噴灑2~3次,便能夠達到促花的目的和效果。每年的2~3月是杧果樹的盛花期,若遭遇特殊情況,需要對其進行摘花操作并調整其花期的時間,從而達到控制和避免早花的情況發生,為杧果樹開花質量提供穩定保障[4]。
2.5.2合理進行疏果保果工作
通常在杧果的果實進入發育期時,其本身會存在生理性的落果期,間歇性淘汰劣質的果子,提高杧果的總體品質。以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為例,開花后15~20d、45~55d會出現兩次生理落果,在應用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時,果農需要充分借助相應的高效措施,減少落果現象的出現和發生,比如對其噴施適量的植物生長調節藥劑,或者摘除夏梢、增加肥料供應,利用蜜蜂來傳播授粉等多種方式,可以充分減少落果問題的出現和發生。另外,做好疏果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區內部杧果的商品率和價值,及時摘除發育畸形或者存在病患問題的果,確保每個果穗上存有2~3個果子即可,同時還需要剪除不發揮作用的花枝,將杧果樹的總體養分有效集中供應給遺留下來的杧果,進而促進其品質的全面提升。
2.5.3做好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一直以來,不管是種植什么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始終是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在貴州地區種植杧果,常見的病害以白粉病、流膠病、炭疽病、蒂腐病等為主,而常見的蟲害則是以杧果尾夜蛾、切葉象甲以及杧果短頭葉蟬等。為了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在新時期防治杧果病蟲害時,需要優先使用無公害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盡可能選擇低毒、高效且少殘留的化學藥劑。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提前了解好相關病蟲害發生的主要特點和特征,在問題出現的初始階段,及時展開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有效提高總體防治效果,盡可能減少病蟲害出現的概率和影響。通過及時做好病蟲害防護工作,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杧果的總體產量和商品率,進而為當地果農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5]。
2.5.4選擇合適的時機采收果實
在貴州地區種植杧果的過程中,采收可以說是整體的最后環節,需要秉持著適時采收和應收盡收的工作原則,減少和避免出現機械損傷的情況和問題。同時在采收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銷售和加工的距離與要求,進一步明確采摘杧果的具體期限,進而防止出現不必要的浪費和損耗。事實上,當杧果的果皮顏色逐漸從深變淺,并逐漸發黃,果蒂明顯下陷,則表明其已經趨于成熟,可以借助水來檢測其成熟度,展開后續的采收工作。另外,因為品種不同的原因,在采摘杧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成熟時間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可以選擇分批次采收的方式,盡可能選擇在晴朗時采摘存儲,避免出現嚴重的流膠問題,對后續存儲造成不利影響。
2.5.5對杧果儲藏保鮮,防止腐爛
通常在采摘完杧果之后,需要在六個小時之內,將其浸泡于53℃的熱水中,一方面可以充分預防和避免炭疽病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長存儲的總體時間,減少腐爛情況的發生。具體來講,就是將采摘下來的杧果,用53℃左右的熱水將其浸泡約10min,并將其擦洗干凈晾干,按照大小或品質進行等級劃分,進而按照批次進行包裝和存儲,能夠為果農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社會背景下,貴州南、北盤江紅水河低熱河谷地區憑借自身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優勢,要想大力發展杧果種植產業,需要積極利用和發揮高產優質杧果種植技術的內在價值,有效改善傳統種植效果無法達到理想和預期目標等狀況,進一步促進當地杧果種植總體產量和品質的雙重提升,不僅為果農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在減少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促進杧果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譚躍華.四川省芒果種植技術及發展建議[J].河南農業,2022(35):28-30.
[2]黃艷明.百色市山地芒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05):111-112+115.
[3]羅香,黃穎,羅科作.芒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22(04):63-64.
[4]張明潔,張京紅,張亞杰,等.我國芒果種植氣候適宜性區劃[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02):124-130.
[5]羅文賢.山地芒果高產優質種植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1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