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杰
(測試范圍:八年級上冊)? ? ? ? ? ? ? ?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
1. 下圖是中國近代史上被迫開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圖。它反映出西方列強的侵華特點是()
A. 由內地擴大到沿海地區 B. 由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
C. 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被迫開放 D. 僅限于東部沿海地區
2. 在中國近代史上,資本主義列強發動了多次侵略中國的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這些條約的共同之處不包括()
A. 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 ? ? ? ? B. 證明“弱國無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賠款、開埠 ? ? ? ? ? D. 是列強炮艦外交的結果
3. 《給葛羅男爵先生的訓令》(1857年5月9日)中說到:“因而我們所想修訂的正是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商業打開通向天朝帝國(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的道路。”據此,可以判斷出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A. 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B. 進一步修改殖民條約
C. 謀求鴉片貿易合法化 D. 割占更多的中國領土
4.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在太平天國相關的史事中,最符合當時世界發展潮流的是()
A.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 ? B. 太平天國將南京改為天京
C. 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D. 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
5. 從下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洋務運動()
A. 整個運動以創辦軍事工業為主 B. 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C. 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D. 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工業化
6. 美國學者馬漢在《海權論》中指出:“誰擁有了長江流域這個中華帝國的中心地帶,誰就具有了最可觀的政治權威。出于這些原因,外部海上國家應積極、有效地對長江流域施加影響。”以下最能印證作者觀點的事件是()
A. 《馬關條約》的簽訂 ? ? B. 《辛丑條約》的簽訂
C. 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 ? D. 武昌起義時列強企圖干涉
7. 維新派一心一意地爭取封建官僚的支持,只能在一部分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開明的帝黨官僚這個狹小圈子里轉來轉去,使得維新派顯得十分孤立,根本無法與強大的頑固派相抗衡。這說明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是()
A. 頑固派過于強大 ? ? ? ? B. 帝國主義勢力強大
C. 沒有得到社會的響應 ? ? D. 變法措施急于求成
8. 張鳴在《重說中國近代史》中寫道:“使館區可以駐兵。這一規定后來使得西方國家的使館區成為標準的軍事占領區了。……戶部銀庫也被八國聯軍搶了。這么多銀子,怎么賠?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他評論的是哪一喪權辱國的條約?()
A. 《南京條約》 B. 《北京條約》 C. 《馬關條約》 D. 《辛丑條約》
9. 下面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某一章的目錄,據此判斷該章探討的主要內容是()
A. 洋務運動 ? ? B. 戊戌變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運動
10. “若賣國首領未誅,賣國條約未廢,亡國之禍終難幸免”;“簽字而山東亡,山東亡而全國隨之,亡國大難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視家國之亡而甘心作奴隸乎?”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 洋務運動 ? ? B. 戊戌變法 ? ? ? C. 新文化運動? ? D. 五四運動
11. 在“學習黨史”活動中,某班同學搜集資料,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行專題研究,制作了如下展板,這一展板的主題應是()
A. 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B. 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
C. 人民軍隊的建軍歷程 D. 人民軍隊的名稱沿革
12. 造成下表中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兩次銳減的歷史事件分別是()
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人數變化表
A. 南昌起義、紅軍長征? ? ? B. 反革命政變、紅軍長征
C. 反革命政變、土地革命? ? D. 南昌起義、土地革命
13. 史料的價值在于客觀真實。我們研究“西安事變”時,可信度最高的證據應是()
A. 當時的照片和相關的文物 ? ? B. 電影《西安事變》
C. 蔣介石日記中對于事件的描述 D. 當時國民黨報刊的宣傳報道
14.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發展歷程,在這一歷程中,兩黨關系“合則利,分則傷”的道理被歷史反復印證。下列史事與歷史符合的是()
A. 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B. 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創建了工農紅軍
C. 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D. 抗日戰爭結束后,在重慶召開的重慶談判,給中國帶來了和平
15. 淮海戰役期間,農民唐和恩在前線運輸物資的過程中,隨身攜帶一根竹竿(如圖所示)。每到一地,他便把地名刻在竹竿上,將這些地名連接起來,形成了跨越山東、安徽、江蘇三省,長達3 000公里的支前歷程圖。該“竹竿”可用于佐證()
A. 土地革命激發了民眾的革命積極性 B. 國民黨已經失去在全國的統治地位
C. 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戰爭勝利的保障 D. 解放軍在軍事上已經占據絕對優勢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11分)郵票是歷史的縮影,方寸之間,融入歷史風云。據此,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一 中華民國郵政總局紀念郵票】
(1)兩張郵票均是中華民國郵政總局在1912年12月15日發行的紀念郵票,郵票1被命名為《中華民國光復紀念》(注:“光復”指恢復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郵票2被命名為《中華民國共和紀念》(注:“共和”指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郵票1采用“光復”命名的理由和郵票2選擇袁世凱作為郵票人物的理由。(4分)
【探究二 國民政府郵政總局紀念郵票】
(2)觀察郵票3,分析該郵票發行的時間是公元多少年?郵票4是為了紀念“臺灣光復”而發行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臺灣光復”的意義。(3分)
【探究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郵票】
(3)以上紀念郵票取材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請任選一張郵票,對圖中某一人物話語或口號等進行合理還原。并分析以上郵票有何共同的歷史價值。(4分)
17. (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根據圖1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9—1949年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并簡要分析造成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4分)
(2)圖2反映了清末民初社會習俗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體現了怎樣的新風尚?(4分)
材料二 20世紀前后中國翻譯書籍簡表(部分)
——據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整理
(3)根據上表,概括20世紀前后中國翻譯書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4分)
18. (17分)學習歷史有多種方法,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八年級歷史的一些相關內容,趙老師正在和同學們進行“掌方法,促提高”的項目化學習。他們設計了以下一些學習任務,也請你一起參與進來吧。
【任務一 讀材料 做解讀】
(1)請你根據下面所給的相關材料,指出它們共同反映的歷史事件。(2分)
【任務二 做表格 學精神】
(2)請根據示例填寫A、B兩處的內容。(3分)
【任務三 理史實 寫方法】
(3)請你用年代尺將下列歷史事件整理出來,再寫出一種整理史事的方法。(4分)
【任務四 選人物 講故事】
(4)請任選以下三位歷史人物,以“風云人物·名垂青史”為題,將他們的故事寫成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