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健
1858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一階段失敗,此時的俄國趁火打劫,逼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割占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千米土地。
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和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結果在英法使者從天津登陸,進入北京換約的過程中,清政府與英法再次爆發沖突,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階段爆發,清政府這次敗得更慘,咸豐帝逃到承德,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并火燒了圓明園。此時俄國又出面了,他們以調停人的身份左右逢源,最終清政府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其中,俄國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千米土地。同時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的英國人得到的是九龍和八百萬兩的白銀賠償、法國人得到了天主教徒傳教的權利和八百萬兩的軍費賠償,而沒有出動一兵一卒的俄國,成為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最大的贏家,侵占中國領土約100萬平方千米。
俄國還通過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千米土地。1881年通過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后五個勘界議定書,割占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整個近代,俄國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恩格斯說:“俄國從中國(東北)奪取了面積相當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