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娣
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整體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以支持學生的知識性學習,發展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這里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整體方案,以整體設計學習進程,構建高效課堂。
一、調整課堂教學活動結構,學習新知識階段給予學生充分時間和充分支持
實現“雙減”目標,就要致力于減輕學生負擔,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強化。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新知識環節時出現的時間不足、探索不充分、理解不到位的問題,避免通過課后和校外的反復練習、不斷彌補課堂教學中學習投入不足、解決學習不透徹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已有知識出發不斷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進行探索、參與知識建構,才能很好地理解學科知識,并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后面的鞏固和深化都要建立在充分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求,給予充分的探索時間、探索機會,并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判斷和提供適應性支持,從而保證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階段能夠充分學習。
二、優化作業設計,注重作業的鞏固反饋與強化自主學習功能
“雙減”背景下要保障教學效果和學生通過作業鞏固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將作業與課堂上的學習統籌考慮,將二者統一到一個整體的、接續的學習進程之中。課堂學習重視學生的實際習得,作業更多發揮鞏固和確認學習內容掌握狀況的作用,而不再主要是為了補充課堂學習不足、解決掌握不到位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能充分參與知識體系建構,也可以從啟動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角度來設計作業,典型做法就是安排學生預習,比如提前閱讀教材內容并主動提出問題,預先研究與學科知識相關的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等。如此,相應的課堂教學就有更多的時間支持師生互動和研討,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開發基于自主學習的豐富課程,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
教學不僅僅要上學生學習教材和課程標準確定的知識內容,還要從學生發展的視角去思考如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使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校本課程和活動是常規教學的延伸、豐富和補充。在“雙減”背景下,不能增加課程內容和學習任務,而是要因地制宜開發和實施國家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各類課程,包括各種選修課程。課程開發要基于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課程實施要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開發基于自主學習的豐富課程,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