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志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課堂,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好奇,促進學生的操作與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以媒體技術構建創新型課堂,能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規律的把握,從而讓他們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媒體技術與物理教學相融合,能直觀呈現內容,讓學生在觀察中發散思維,從而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
一、構建動態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擬真的實驗環境,促進知識的深度整合,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融入課堂,在實驗操作中掌握科學的方法。教師以媒體情境呈現視頻、音頻等內容,能刺激學生的感官,給學生帶來直觀豐富的體驗,能化靜為動,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學習“人眼看不見的光”內容時,教師向學生呈現太陽光經棱鏡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可見光,并提出問題:太陽光中是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光呢?許多太陽傘商家、化妝品商家都有宣傳它的產品可預防紫外線,那么什么是紫外線呢?教師以情境讓學生知道紫外線是人眼看不見的光,讓他們產生了解紫外線的意識。
二、完善教學方法
教師要加強講解與引導的協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通過合作交流推進實驗操作的進程,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內容,運用任務驅動、分層教學、探究學習等方法,促進“教”與“學”的融合。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演示實驗過程,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邊觀察邊思考,解決他們的疑問,使其掌握科學的操作方法。如在學習“速度”內容時,教師以媒體呈現小車運動的視頻,并提出問題:兩輛小車同時出發,行駛相同的路程,哪輛車運動得快?你是如何判斷的?如果它們同時出發,運動相同的時間,哪輛車運動得快?你是怎么判斷的?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三、小組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的效果遠不及合作共學產生的效果好,教師要引導小組成員開展溝通交流,分析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自學中存在的疑惑,大大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了解學情,并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實現小組內部的協同互補。針對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借助實驗材料展開探究;對于善于表達的學生,教師讓他們交流自己的觀察與分析感受。教師合理分層,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物理教學效率。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構建情境,引導他們進行實驗操作,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促進學生物理思維品質的提升,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