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說過多少遍了,不能吃太多甜食!吃完一定要刷牙,否則牙齒會被細菌腐蝕,時間長了就會變成“蟲牙”!可疼了!
爸爸騙人!雖然我吃了很多甜食,還經常忘記刷牙,但是我的牙齒也沒有壞掉啊?
劉小鼠覺得爸爸危言聳聽。可沒過多久,劉小鼠突然牙疼了起來,疼得他連飯都吃不下,去醫院一看,果然被檢查出好幾顆蛀牙。可是,這位“甜食小王子”之前不是都沒事嗎?
其實劉小鼠除了饞嘴和懶惰,還犯了兩個邏輯錯誤:訴諸個體和歸納謬誤。
個例有多不靠譜兒
訴諸個體,指的是在邏輯論證過程中,僅僅用個案或者個人經驗作為依據來論證。這種論證顯然是有問題的——個體的經歷不具有普遍意義,因而個例不能作為論證的依據。不過,有這種錯誤邏輯思維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相信你也見過不少……
這些生活中的“杠精”,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像劉小鼠自己覺得吃糖沒事,并不代表吃甜食多了對牙齒就真的沒有影響。看,劉小鼠這不就開始牙疼了?
多年來的經驗“靠不住”
劉小鼠犯的另一個錯誤叫歸納謬誤。歸納謬誤指的是,無論你用歸納法收集了多少例子,只要出現一種例外情況,歸納的結論就會被推翻。劉小鼠用多年經驗歸納出了一個“事實”:吃甜食且不刷牙不會破壞牙齒。但現在只需要用“劉小鼠長蛀牙”這一個反例,就能證明“事實”是錯誤的。
歸納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手段,但是不能作為論證的基礎。你可能會說,是不是劉小鼠見識太少,所以說話沒有說服力呢?那么,如果是爸爸劉大鼠這樣見多識廣的人說出的話,是不是就能作為證據去證明某些事情呢?如果你有了這種想法,那你就陷入了另一種邏輯錯誤——訴諸權威。
專家的話不一定都對
如果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內是權威專家,那么他的話就能證明所有的事情嗎?這顯然是不對的。比如制造火箭的專家,他專業能力再強,也未必能指導廚師做出一道好菜。
一個權威專家說出的話,在另一個不相關的領域里,或許并沒有太大用處。即便是在權威專家所擅長的領域里,他說出的話也并非金科玉律,只是具有更多參考價值。
科學,從來只相信經過驗證的事實和正確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