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是人類把握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兩種能力,是人類在探析對象和發現自己的活動中形成的兩種方法與價值體系。兩者本應各司其職、密切合作;然而它們所構筑的世界,并非風平浪靜的港灣。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沒有對話的一面?文章分析了兩者融合的必要性,兩者的應然轉向,以及從三個維度建構促進兩者走向融合,以期實現以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互濟共締“真善美”的新時代。
關鍵詞:科技理性? 價值理性? 融合? 意義? 建構
回顧過去滄桑的一個多世紀,人們深深感知到,科技理性充分發揮科技給社會創造巨大物質財富和給人類創造不計其數的精神財富,其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可是,科技理性在給人類帶來便利、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困惑、苦惱。科學技術在充分展示對自然的強大征服力的同時,也獲得了異化人類精神、情感和行為的主宰力量,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僅憑科技理性人類將無以達到幸福的彼岸,唯有攜手并進,推動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平衡發展,促進兩者相互融合,相互補益,才能給人類帶來永恒的福祉。
一、應然轉向: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協調統一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一戰略性的舉措,學界同仁已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解讀和研究,并揭示了其現實意義。筆者嘗試從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融合的視角對其進行一番思考。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好經濟與社會、國內與國際、當前與長遠等關系”, 突出體現了科學發展精神,是科技理性的思維方式在新時代社會發展理念中的實際運用。“堅持人民至上,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這一系列“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命題蘊含著發展的主體是人、發展的動力是人、發展的尺度是人、發展的目的是人。這一飽含對人類自我關懷的哲學命題,充分折射出對人的尊嚴、價值、自由的維護和追求,充分再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價值理性的積極訴求。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可以透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其核心價值理念,強調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為了人,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作為追求的價值目標,把社會主義利益原則進行人格化,科學地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和發展動力,在精神需求層面充分體現了呼喚價值理性的回歸;并且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所倡導的這種求真的精神是以對人的終極關懷為前提條件的,所倡導的這種對人的終極關懷是以求真的精神為基礎的;強調全面協調發展的科學性和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性,飽含了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辯證統一,堅持了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和諧統一,即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科學視野與人文視野、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統一。這種新的科學發展理念所體現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價值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支撐,辯證統一、是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協調統一的發展理念,對認識社會歷史規律、指導社會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實然步履: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融合的建構路徑
馬克思認為人是個雙重性的存在物,一方面人是肉體性的存在,現實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是精神性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二律背反就是植根于人的生存悖論之中,而人的生存悖論中包含著的這種二重性,預示著人類可以借托哲學的功能,讓哲學穿梭于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以求其平衡共通。可以借托人類學本體論的解決方案,從人的本性的自我意識的哲學高度,去尋求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內在統一的邏輯可能性,從而使得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協調統一、走向融合成為可能。依筆者之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建構。
(一)弘揚科技理性,倡導科教興國
科技理性探究的是自然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科技理性精神。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牛紹娜曾說:“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問題,探究自然規律這一‘真的領域,表達的是一種客觀必然性,并通過主觀能動性對其加以運用,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科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創造了更優的生存條件。”[1]
科教興國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秘訣和法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積極利用科技的有利的功能,調整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提升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健康效應,讓科技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目標一致,從而讓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二)回歸價值理性,營造精神家園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當前,呼喚日趨淪落的人文精神的回歸,崇尚“善”與“美”,確立一種時代發展的價值理念,引導和培育人們成為一個個“關注天空的人”,是時代的必然和要求。
價值理性能夠充盈人的意義世界與精神家園。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視域中,回歸價值理性是我們的積極訴求。科技理性和價值理性理所當然地應該有機統一起來。從解構現代科技單向度的工具理性開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就應該把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納入到其整合視野中。因此,回歸價值理性,營造精神家園才是我們的積極訴求。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人類理性其合目的與合規律相統一的原則要求。
(三)同創綠色生活,建設美麗家園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要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新時代應有新要求、新趨勢,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們深知,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揚棄“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家園。發展綠色經濟,同創綠色生活,其前提是發展。因為只有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但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要超越過去那種人與自然相互對峙、分離割據的舊文明形態。要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要樹立一種人與自然重新結盟、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總之,人類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 我們要切實履行建設好生態文明,就應該以環境倫理為基礎指導我們自身的行為。一方面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積極倡導同創綠色生活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牛紹娜.推動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9).
[2]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張波濤(1981—? ),男,湖北安陸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