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忠
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禪讓”這個概念的最早記載或許還要追溯到尚書,《尚書·虞書》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堯傳舜、舜傳禹之事,其后另一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又進一步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备菍ⅰ疤煜聻楣?,即禪讓一事,視作“大道之行”下的產物,并認為禪讓標準應為“選賢與能”。此后的《史記·五帝本紀》中更是有著比《尚書》中更為詳盡的對于堯、舜、禹之間禪讓的描寫,并加許多筆墨用于描寫堯舜禹的賢能??墒且肴媪私庖欢问穼?,就不能只聽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那么,儒家之外的百家對于堯舜禪讓的觀點又是如何呢?
先是道家,道家對于堯舜的看法多集中于《莊子》一書。其中《莊子·庚桑楚》中有一句:“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汝,大本之亂,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眮y生于堯舜,這點與我們平日所知大不相同。《莊子·雜篇·盜跖》中莊子借盜跖之口與孔子辯論時說道:“堯不慈,舜不孝。”這句話毫無疑問地與我們接受的傳統儒家對于堯舜的看法不符。《盜跖》文中還有一句交代了堯舜后人的事的話:“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這一句話明顯點出堯舜后人處境窘迫,但先代首領之后,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無立錐之地,除非是有人刁難才會落于此境,那誰會去刁難先代的子孫呢?要么是與先代有仇,要么是感到先代子孫有所威脅的人,那這個人,容我臆測,縱觀中國歷史,王莽受禪后的劉嬰,李淵受禪后的楊侑,這難免讓人懷疑是受禪后的帝王才會對先代的子嗣下此手。綜上所述,或有文獻或是臆測,禪讓制的標準都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同樣與儒家學說可謂是不共戴天的法家,在對于堯舜禪讓的前后事上,也有截然相反的描述?!俄n非子·說疑》中有言:“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边@使堯舜禪讓之事更為撲朔迷離,甚至有弒君之說。前文用莊子之觀點對禪讓制的標準,即對受禪者的賢能與否產生疑問,而今法家之觀點是否又在暗示,禪讓制究竟是禪讓者自愿進行的,還是在武力逼迫下才有的?對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禪讓制的標準不是選賢任能,也非自愿進行,那么它進行的過程到底是什么樣呢?
不妨看看史書記載,但這個史書自然不能是百家所著的,也不應是《史記》之后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史記》開始,也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史書便染上了儒家色彩。確實有一本既非百家所著,也確有記載堯舜禪讓的書足供我們參考。這便是《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于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盜墓者不準(fǒu biāo)所發現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記錄了從夏到魏襄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吨駮o年》有幾句著實顯眼“昔堯末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丹朱,使不得與父相見也”。這幾句是在講述鮮為人知,或者說本就無人關心,研究甚少的帝王后事。那我們不妨以此為出發點,從帝王后事里看看禪讓制的端倪。堯被舜囚,其子丹朱也被囚禁,這符合莊子所言“子孫無立錐之地”。再說回舜的后事,《史記》中說他南巡,死于蒼梧。蒼梧在當時絕非舜的領土,近百歲老人巡狩非己領土,這明顯不是自愿的,極有可能是和堯一樣,是被流放至此。將以上的線索重新連接起來,再來一次大膽的假設:堯舜禹是三個不同部落的首領,幾個部落又為一個聯盟,而堯又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領袖。隨著堯的部落衰落,舜的崛起,舜憑借強大的武力逼迫各部落同意他為聯盟領袖。然后,禹的強大又使歷史重演。當然,這些血腥的過程可能都披上了禪讓這個合法的外衣。這個邏輯或許更為我們能接受,因為它更貼切中國歷史發展、朝代更替的規律。先秦禪讓之事如此就可能是一場政權角逐,其中大有成王敗寇之意。
(摘編自周新楠《禪讓之下,是光明還是黑暗》)
材料二:
《史記·五帝本紀》構建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傳承的古史譜系,這一譜系長期遭到質疑。如歐陽修《帝王世次圖序》認為:司馬遷所作本紀,堯、舜、夏、商、周,皆出于黃帝,導致“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而代之王,何其繆哉!”梁玉繩《史記志疑》還指出,按五帝世系,舜為堯族玄孫,則舜娶堯女“是以族曾孫娶曾祖姑,不更瀆倫亂序乎”!且鯀、禹歷仕顓頊至舜四朝,實在過于長壽;“堯舜在位,幾百五十年”,亦令人難以置信。
以上不同的觀點,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司馬遷為何如此書寫。由司馬遷“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看,他搜集的關于五帝事跡的文獻中,除有“不雅馴”的內容外,可能還有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的內容。比如,就《五帝本紀》載堯舜禪讓一事,司馬貞《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吨駮吩莆魣蚰┑滤?,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吨駮吩扑辞魣?,復偃丹朱,使不得與父相見也。”《竹書》,即西晉時出土于戰國魏安釐王墓的《竹書紀年》。由此記載,可知關于堯舜更替還另有說法:舜取代堯靠的不是和平禪讓,而是血腥武力。但司馬遷在寫作中,選擇了有助于表現美善政治的和平禪讓,而對武力取代的說法予以忽視,體現了以雅求美的書寫原則。
如果一定要從歷史真實的角度去要求《五帝本紀》的話,無論如何是無法理解司馬遷對《竹書》這類材料的忽視的。但如果從文化記憶理論去考量,就能理解《五帝本紀》書寫的合理性。事實上,《五帝本紀》承載的乃是自孔子以來人們對“盡善盡美”德政的美好記憶,是建立在關于五帝時代回憶的基礎上的文化書寫。正如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所說:“回憶文化則著重于履行一種社會責任。它的對象是群體,其關鍵問題是:‘什么是我們不可遺忘的?”在司馬遷看來,不可遺忘的是五帝時代的君明臣賢、關注民生、“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德政文化。因此,他選擇了稱頌五帝德政之美的文獻。正如他在《太史公自序》里對《五帝本紀》的概括:“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痹诖耍麖娬{的不是五帝具體的業績,也不是帝位更迭的具體細節,而是黃帝開創的法天則地的政治秩序,以及顓頊等四帝遵序形成的可以萬世效法的法度規范。
回溯過去,是為了構建當下,開創未來。受時代感召,司馬遷通過對古史的回溯,對五帝時代進行整齊、重構,“為后世史家立則發凡”(錢鍾書《管錐編》)。要而言之,《五帝本紀》是司馬遷在大量早期文獻和文化記憶基礎上所進行的文化建構。它雖然不是“信史”,卻包含了上古以來各民族豐富的歷史記憶,說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雖有“拼湊”之痕,卻符合中華民族多源共生的融合過程,體現了大一統的文化理想。
(摘自龍文玲《〈五帝本紀〉的書寫與司馬遷的古史觀》)
“智讀”文本
內容概括
兩則材料緊緊圍繞“堯舜禹禪讓”這段歷史展開評說。材料一主要目的是還原禪讓制的“歷史真實”,文章以史料為依據,結合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規律展開分析,抽絲剝繭,最后得出了先秦禪讓制背后“就可能是一場政權角逐,其中大有成王敗寇之意”的結論。材料二雖然也取材于這段史實,但目的并不是要討論它的真實性或者本質。作者要闡述的是司馬遷為什么要這樣來寫這段歷史。作者經過層層分析得出兩條結論,第一是“選擇了有助于表現美善政治的和平禪讓”“體現了以雅求美的書寫原則”。第二是“為后世史家立則發凡”“符合中華民族多源共生的融合過程,體現了大一統的文化理想”。
寫法歸納
兩則材料都從“懷疑”入手,而且是從對權威“定論”的懷疑入手,體現了“學則須疑”的主張。雖然都從“懷疑”入手,懷疑內容也大體相同,但是由于出發點和目的不同,行文思路和結論也大相徑庭。材料一從對儒家關于“禪讓制”說法的懷疑起筆,然后引入道家、法家關于“禪讓制”的記載,結合后來朝代更替現象和規律展開分析“臆斷”,逐漸接近禪讓的真相。最后再選擇和諸子百家都沒有聯系的《竹書紀年》中的史料為依據展開分析,以《史記》中的記載加以佐證,推斷出讓人信服的結論,所謂禪讓,實際上“大有成王敗寇之意”。
材料二從對司馬遷記載的五帝譜系的懷疑入手,這里面也含有對“禪讓制”的懷疑,但作者關心的卻不是記載的真實與否,“禪讓”的本質如何。作者要討論的是:司馬遷為什么要這樣寫。從這個角度出發,作者先從司馬遷取舍資料角度加以分析,得出司馬遷是為了在“真實”的基礎上,求“美”,是用“史實”傳遞中華民族的道德主張。接著再“從文化記憶理論去考量”得出司馬遷要傳遞的是文化的真實,是為了傳遞可供“萬世效法的法度規范”。最后再從“回溯過去,是為了構建當下,開創未來”的角度展開分析,得出司馬遷的記載完全“符合中華民族多源共生的融合過程,體現了大一統的文化理想”這一結論。
這兩則材料都是關于歷史研究的,又都是從“懷疑”入手,說明在歷史研究中“懷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具體論證中,又都能以詳實的史料為依據,結合歷史、文化規律從理論上展開推理分析。雖然作者說是“假設、臆測”,但是卻是有理有據的科學的分析,邏輯嚴謹,結論經得起推敲。
模擬演練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記》《禮記》為代表的關于“禪讓制”的記載,只代表儒家的觀點,僅僅是“一家之言”。
B.結合后代所謂“禪讓”情況來看,道家、法家關于“禪讓”的記載很可能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C.《竹書紀年》和諸子百家哪一家都不相干,并且所載內容和道家法家說法接近,還能得到《史記》記載的內容印證,所以更可能接近事實真相。
D.作者最后得出的結論“先秦禪讓之事如此就可能是一場政權角逐,其中大有成王敗寇之意”只是一種個人的假設、推斷,只是一種“可能”,可信度并不高。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二從“五帝譜系”的不嚴謹說起,和材料一所說的“禪讓制”毫不相干。
B.這兩則材料都提到了《竹書紀年》的記載,能證明關于堯舜禹禪讓的說法很早就有完全相反的記載。
C.司馬遷忽略《括地志》《竹書》中關于“禪讓”的不同說法,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D.司馬遷在“禪讓”一事的記載上是錯誤的,但出發點是好的,對后世的影響也是好的。
3.北宋科學家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苯Y合這兩則材料,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題時要先理解好所給的觀點,然后再用材料內容支持自己對所給觀點的理解,最后還可以結合實際看看觀點和材料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4.這兩則材料,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都大量引用歷史資料。讀完這兩則材料,你對運用歷史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有了怎樣的認識?請結合材料說一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總結過程要盡量考慮周全,綜合所有用到的史料展開分析。
5.“史家筆法”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筒牧系暮Y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這種寫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史家筆法。請運用“史家筆法”來評價司馬遷對堯舜禹禪讓這一史實的記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題時先思考材料中人物行為和所給觀點之間的關系,做出合理判斷,再把人物行為和觀點結合起來分析,明確自己的觀點,最后還可以闡述一下這樣做的意義。
【參考答案】
1.D(這個結論雖然是作者的一種推測,但是是建立在大量的歷史資料基礎上的推測,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朝代更替規律的推測,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翱赡堋敝皇亲髡弑磉_嚴密的一種手段,并不代表“不可信”“不確定”。)
2.B(A.沒有深入了解兩則材料提到的史實之間的關系,五帝譜系中就有堯舜禹,他們之間的權力交接過程就涉及到禪讓。C.這種忽略,不是不負責任,而是“史家筆法”的體現,通過材料選擇,傳遞自己的褒貶。D.司馬遷的記載,不能說是一種錯誤,他記載的是“文化真實”,突出的是“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德政文化。)
3.疑問乃是治學的開始,有了疑問才有解疑的欲望,研究的方向。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治學研究的過程。如果不能發現問題找到研究方向,就沒法開展治學研究。這兩則材料都是對于現有的成果有所疑惑,然后展開探索研究,才形成了自己新的獨特的見解。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則材料所懷疑的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定論,還都和史學泰斗司馬遷有關,所以提醒我們治學不能迷信專家,不能迷信書本。
4.①引用史料要完整,尊重原意,不能斷章取義。材料所引史料基本上都援引了原文的全句,能讓讀者看出史料的完整意思。②考慮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導致研究偏頗。材料中都引用了正反不同的史料,并且比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比較各種不同說法之后的,所以相對嚴謹。③引用要精當。材料所引用的史料,都是根據自己需要精確引用,能夠恰到好處地證明自己的說法。④引用后要合理分析。材料中引用史料后,一般都恰到好處地簡單分析,讓史料與自己主張完美結合。
5.司馬遷對禪讓制的記載,正是孔子的春秋筆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材料選擇”上。司馬遷沒有對“禪讓制”做出評價,但是選擇了在文化制度上有利于供后代子孫學習的方面來記載,這不正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主觀看法嗎?司馬遷的這種做法,恰好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史為鑒的思想主張,是用歷史教化后人。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