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一煥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蘇子千百年前的慨嘆。誠如蘇子所言,我們渺小得就如同這九億萬光年的一粒塵埃。然而,若是塵埃抬起頭,便能看到星漢燦爛;若是塵埃俯身而視,就能看到眾生蕓蕓。正是目光,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和高度。(審題不夠精準,材料應該圍繞“看見”與“看不見”審題,“目光”似是而非,并未扣準題意。)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很多人都曾經處于不被人看見的困境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人都是有著無限潛力的千里馬,但我們希望被伯樂發現,不僅是想證明自己有能力,更是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分論點沒有提煉出來,說理不夠清晰和集中。)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如若不是因“夕貶潮州路八千”而郁郁不得志,又怎會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詩仙李白?如若不棄醫從文,又怎會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國文豪魯迅?如若不是生逢亂世,又怎會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圣杜甫呢?(由于審題不夠精準,關鍵詞不夠突出,舉例不恰當,缺少總結性的話語,以致論證不夠有力。)
“世界只有未知之物,沒有不可知之物。”人人都有一雙去發現、去觀察、去品鑒的眼睛。誠如詩人顧城所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不能因為站得太高而不去見,也不能因為虛假掩蓋而不實見,更不能因為心靈怯弱而不敢見。(本段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理,但因為缺少分論點的提煉,觀點不夠清晰。)
身處于全球化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承擔了更多的責任。5G問世,嫦娥奔月,人類命運共同體,脫貧攻堅的行動……宛若一條盤踞在東方的巨龍,仰首可觀宇宙之大,俯身可察品類之盛。(本段由個人升華到了國家,但是沒有點睛之筆和扣題語句。)
總之,什么樣的心態決定了什么樣的目光,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發現他人和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在人生路上才能走得更堅實,才能發現生活中更多的豐富和美好。(最后的總結段照應題目,但是沒有緊扣材料和文章進行總結,偏離了材料和主旨。)
望聞問切
文章的主要問題是審題不夠精準,論點含糊,立意不明;再者,缺乏分論點,沒有清晰的邏輯層次;另外,未扣住關鍵詞立意,核心論證部分欠缺說理論述;最后,結尾突兀,切題不足。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明晰材料內涵,審清題意,抓住關鍵詞立意,圍繞“看見”與“被看見”、自我與他人展開論述,多在文章里凸顯關鍵詞語;另外厘清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才會讓自己的文章清晰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