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茶再次奏響了磅礴的號角。茶通天下,香飄萬里——這一枚東方樹葉,魅力知幾何?
華夏有嘉木
相傳神農氏嘗百草時遇毒無數,某日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有野樹葉子飄入其中。煮好的水竟色澤微黃,入口生津且具解毒之效。這種野樹得名“荼”。除卻“荼”,史上還用“槚”“橈”“蔎”“葭”等名稱指代茶樹。及唐,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定義“茶”的寫法——就字形而言,宛若人在草木間;就讀音而言,其音如“茬”,完美契合著一茬又一茬與茶相關的農事。
從野生到被馴養是個漫長的過程。依植物進化論的觀點,茶樹有可能來自距今百萬年的山茶科山茶屬。據東晉成書的《華陽國志》記載,早在周武王時期,氣候濕熱的巴蜀地區已然“園有香茗”。茶樹在人們的馴養中變得獨一無二,發揮藥、食、飲等的單一或并聯作用。作為飲品的茶起源大抵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西漢之時,茶從長安城漸興到各地;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所攜帶的貨物中就有茶葉。
“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繼漢代對茶有所細分,歷代茶制作有了基本流程。“采青”意為采擷葉態鮮嫩的新茶,“曬青”則是一次沐著日光的旅行。接下來,涼青、殺青、揉捻、烘焙……既是按部就班的技法,又是靈光運作的匠心。
植物擇水土而生,茶樹在華夏最早出現固然得益于優良的客觀地候,而人們飲茶、品茶,茶事才見興盛。
悠悠飲茶史
在中華飲食文化的滋養下,茶大肆突破了“物”的范疇。漢魏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一點都沒耽誤茶成為名士的“魂”。他們以茶代酒,兩腋生風,一來用“養廉”對抗門閥奢靡,二來修身養性慰藉人生。到了唐朝,“茶典制”初具雛形。僧人出身的陸羽在寺院周邊種茶樹、制茶葉、設茶堂……純心達意的“禪味”滲透在《茶經》的字里行間。唐朝“多元”的時代:《茶經》雖貴為茶典,但是并不妨礙其他名家論煎茶之法、爭品水之道。
宋代點茶,同樣以碾茶、羅茶等工序制茶,還要用斗茶和分茶平添樂趣。斗茶是競技,須品評茶葉優劣、茶藝高低;分茶美名曰“茶百戲”,要在茶面上繪花草、蟲魚、鳥獸等吉祥圖。官方重茶,宋太祖在宮廷設茶事機關,宋徽宗寫就《大觀茶論》……民間愛茶,哪怕再尋常不過的巷口皆茶旗搖曳,茶坊林立,茶會頻繁,有茶人至深夜“提壺叫賣不知歸”。宋人飲茶的玩意甚濃,元朝的茶卻傾向簡約。游牧民族給中原茶加酥油,調佐料,粗獷的奶茶香飄萬里,亦與前朝的茶文、茶曲觸碰出別樣情思。
明代飲茶日趨利落。茶葉無須研磨,權將條形散茶置于小茶壺,注沸水沖泡即飲。婦幼皆宜的喝茶方式無形中推動著“茶味”改良,官焙貢茶院制度的廢除更為地方茶提供了無限創新的可能。制茶者孜孜不倦,各種茶類相繼而生。至清代,復至民國,茶真正實現“世俗化”的轉身。
杯盞里的茶民俗
喝茶是富有儀式感和自由度的生活方式。忙時備壺茶,解渴解乏中騰起暖洋洋的煙火氣。早前茶隨宗教的發展深蘊迭起:于儒家,有中和之氣;于道教,有含蓄之美;于佛教,有歸一之髓……茶自帶精氣神兒,定能慷慨饋予人們更多的發揮余地。
宮廷的餅茶、團茶做工考究,有的還特置“龍鳳模”為型,皇帝用其賞賜大臣極盡恩寵;新茶上市新意濃,文人雅士的互贈、互“撩”足見情誼深長……歲月徐徐,茶禮不斷光大。雅舍的一盞茶,在松前月下,在林間溪旁,幽遠共嬋娟。富貴人家的一杯茶,或清飲,或佐宴,或伴以精美的茶食、茶果,迎客送客,皆是表情達意的至高標準。壽宴有茶,一說“茶”字拆開是“二十”和“八十八”的“形”,加在一起等同于一百零八歲,茶壽即高壽了。婚慶有茶,一如文成公主以茶作嫁妝嫁與松贊干布的源起;又如“茶不移本”,只能靠種子繁育新株,自可比擬忠貞的愛情;再有茶樹多籽,象征子孫綿延、福報無邊。今天的中式婚禮上,“敬茶”環節從未消逝,像“三道茶”“謝媒茶”……不一樣的場地,茶情至純。
茶祭由來已久。相傳兩千余年前,茶作為喪葬的隨葬品,一來寄托親人的哀思,二來茶的清潔用途可抵陰暗中的污穢之氣。今天人們仍以茶祈福敬祖:正月初一有新年茶,江南地區通常置入青橄欖、金桔以表祝愿;還有春暖時節的花草茶、清明茶,迎夏時分的端午茶、立夏茶……喝茶應時,順應古今意氣。
古往今來,人們還以茶聯謳歌茶意,以茶畫分享茶趣,以茶書弘揚茶業技術……茶,原來在生生不息的日子中央。
飲茶之美,大行四方
茶因水而美,水與茶渾然一體,不亦樂乎。西晉學者杜育泡茶,專程擇了岷江水,煎出的茶好比白雪和春花。即便隨意取一撮干茶置于鄙陋的粗瓷大碗,那沸水誘發的茶葉形、茶湯色也美不勝收。倘使講究茶與器的搭對,定容易在剎那間一飽眼福:比方宋人以茶入畫,茶葉普遍綠色,畫框是潤玉般的白瓷盞抑或如墨的黑釉盞;茶沫為墨,或走鋒,或留白。茶與器相擁,有時茶葉“起范兒”,比方乾隆皇帝混以梅花、佛手和松仁的“三清茶”;有時器本身便是故事,譬如明代興起的紫砂茶具,胎體穩而不板,器壁加書法、雕刻,其形、其色、其紋都是茶的序言。品茶是美事——東漢華佗認為“苦茶久食,益意思”,強調茶的醫用之美;明代文震亨有云,“構一斗室,相傍書齋”,“長日清談,寒宵兀坐”。
所謂“美美與共”,繼宗教茶道推廣和官方茶馬貿易之后,民間茶業在清代時欣欣向榮。彼時,茶葉商幫闖出了茶馬古道,中原的制茶、飲茶方式與茶文化在邊疆塞外恣然綻放。無獨有偶,中國茶文化還逐步在國際領域延伸出新的觸角,諸如日本的茶湯、英國的下午茶、美國的冰茶……中國茶的廣泛傳播,分明把中國人的美德和智慧擎于泱泱天地間。
時過境遷,茶韻不曾停歇。國民生產力飛速增長的當下,我國的茶種植面積、干茶產量遙遙領先;各地茶藝館不斷涌起,唐代煎茶、宋代點茶等傳統技藝得以復原,與茶相關的節慶日、博覽會、文藝作品等不勝枚舉;茶文化納入素養教育,茶藝師、評茶師成為新的職業類型。壯美華夏,各地茗茶自成品牌,爭顯個性,“和而不同”的茶文化之美正進一步向世界傳遞。
……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歷史脈絡中,分明有茶聲汩汩。“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來,碾茶、煮水、飲茶。一飲而盡,一往情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