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飲茶已歷數千年,在泱泱歲月長河里,飲茶方式經歷了多次嬗變。粥茶、煎茶、點茶……古人的喝茶方式真是多姿多彩。舉杯品茗,落盞成詩,快來讓我們一起邊飲茶邊讀詩邊尋找古人喝茶的“正確姿勢”。
煎茶:煮出的清茗
煎茶:把茶末放進器具并加水煎煮,是最早具有藝術含量的品茶形式。
一字至七字詩·茶
[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這首寶塔茶詩是送別友人白居易時即席而作。雖為即興,但喝茶方式井井有條。
茶要怎么選?餅茶芽嫩葉香,上好質量可與詩客、僧家的品性媲美。茶要怎么碾?先把餅茶放在炭火上烤炙,除去茶體濕氣。再用白玉雕成的茶碾輕磨緊趕,再用紅紗制成的羅盒巧濾細篩,直到得出茶齏末。水要怎么煮?陸羽說,須經“魚目微聲”“涌泉連珠”“騰波鼓浪”三次沸騰。茶要怎么煎?待水二沸,先行舀一瓢,自水渦中心投放茶粉;待水再沸,舀出的這瓢水重入茶湯。茶粉在銚中煎成“黃蕊色”,煮好的茶湯盛進碗。一碗好茶,茶湯浮起棗花、青萍般的沫餑;煮好的茶,前三碗味佳,后兩碗次之……
當然,唐代還有另一種隱藏的喝茶法:直接將餅茶舂成粉放進茶瓶,開水沖泡,是謂“抹茶”。
飲“花茶”,香沁脾
花茶:以茶為坯,以能吐香的各類花為配料,飲時茶香、花香并存,別有風味。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云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擅長寫景狀物的李郢,寫作筆法清麗又沉郁;花與茶的組合,喝來也如此迷人。
枳花茶,很有可能和著枳花制成茶。制好的茶餅茶葉金黃而枳花潔白,煎煮后茶氣氤氳好似云霞,最適合在暮春的小院暢飲。以茶配花的喝茶方式由來已久:據說北宋的龍鳳團茶摻入龍腦等香料,飲之提神;南宋用茉莉花窨制成茶,飲之鮮美……元代倪瓚得“花茶鼻祖”的稱謂:他在傍晚時用小紗囊裹少許散茶,置于初綻的蓮花,把花葉小心束起。次日早晨取茶囊曬干,如此反復三次。喝蓮花茶當用活泉水沖泡,口感果然甘雅。
話說,倪瓚還用一款清泉白石茶招待貴客:核桃、松子肉、熟米粉拌成“小卵石”放入茶湯,“現代茶感”撲面來。
細點茶,趣分茶
點茶:宋朝飲茶主流,強調茶湯的“糊狀”和“泡沫感”,還可用斗茶、分茶增加樂趣。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小雨初晴,陸游于窗邊分茶。寫就的行草疏朗,流溢的茶韻瀟灑。這茶,讓一貫“鐵馬冰河”的他擁攬了杏花色。
欲點茶,不妨選用茶芽制成的精美團茶,不妨汲取深江里的盈盈清水。點茶時,將團茶碾成綿綿的細粉置于盞中,用少量沸水沖點后調成膏狀,此謂之“調膏”。繼而朝盞中點水,同時用茶筅沿一定方向快速攪動,使茶膏泛起大小不一的湯花,此謂之“擊拂”。
喝茶怎可失藝術特色?點茶形成的湯以純色為好,水痕以“咬盞”持久為妙。最好將茶湯分配到黑盞,攪拌湯水的同時波紋幻變、拉絲蹴成,在茶湯表面演繹“即時畫”。分茶完畢,茶湯入口,還有稠密的沫餑于舌尖破裂直擊味蕾。這名副其實的“吃茶”,醇氣四散,雅趣橫生。
“奶茶”有引力
奶茶:奶類與茶類的混合飲,元代起漸成風氣,有炒茶、蘭膏、酥簽等名稱。
陽春曲·贈茶肆
[元]李德載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賽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嘗。
茶經攪動,能誘人下馬品嘗。這香飄四座的茶,既是“烹煎妙手”的杰作,也是“混煮”的成果。
三國時期,已有人嘗試在茶湯中加鹽、姜、蔥、花椒、陳皮等佐料,“咸”在無形中奠定了“奶茶”的主打味道。南北朝時的南朝貴族王肅因宗室內亂逃往北魏,曾在羊奶中添加茶葉調節“南北差異”。無獨有偶,唐時文成公主初入藏,對高原飲食不甚適應,便將茶和奶放在一起喝,引得當地人爭相效仿。為改進口感,藏人逐漸從牛羊奶中提煉酥油,與茶融合后做出營養美味的酥油茶。
奶茶不是少數民族的專利,特別是在元朝,整個中原都普及了喝奶茶的習慣,一種炒奶茶出爐:熱鐵鍋加馬思哥油(即從牛奶中提煉的奶油)、牛奶、茶芽翻炒共飲。至于甜口奶茶,則是中國奶茶傳至阿拉伯后加了蔗糖才出現的。
撮泡茶,有真味
撮泡茶:以沸水直接沖泡散茶,不加或少加調料成“清飲”,此飲法從明清延續至今。
七言詩
[清]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臨近谷雨,不風不雨,傍晚泡壺松蘿茶招待友人,間或畫山、畫竹,正是鄭板橋的快活時光。
喝茶若求簡,權以沸水沖泡,清飲而已。熱水熱騰騰,茶葉青悠悠,抿口亮堂堂的茶湯,舌尖體魄已然茶味彌漫,超越自然。若求格調,在泡茶前還要耗些功夫。“好水”不必多言;對茶葉的“再加工”亦不可缺:半發酵的烏龍茶和全發酵的紅茶,淡調子的白茶和其他傳統的緊壓茶……此外與前朝“花茶”有別,清人用錫瓶裝茶,加入嚴格定量的雜花點茶,隔水煮之制茶。
若求考究,茶得用蓋碗沖泡。飲用時一手托杯托,一手掀碗蓋。碗蓋刮浮茶,使茶水上下翻轉:輕刮湯淡,重刮湯濃,好個濃淡相宜。
圍爐煮茶盡清歡
圍爐煮茶:一群人小聚喝茶,冬日或雪后最宜,是從古至今的休閑品飲方式。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紅泥圍爐,煮雪烹茶——圍爐煮茶不僅有煙火氣,還飽含喝茶的氛圍感。
冬日冷颼颼,一群人圍坐爐灶旁或火塘邊,燒一罐水,煮一壺茶。茶葉、紅棗、枸杞可以烤,饃饃、紅薯、栗子也可以烤……煮茶,首先要選擇適合熬煮的茶,粗枝大梗、高度發酵的“老茶”不錯,茶性溫和而耐煮,茶氣足量而有質感。其次要準備合適的煮茶器,不影響水質和茶質的銀質器皿為佳。煮茶需用冷水起煮,小火開蓋煮,避免煮“過頭”……相比浸泡,煮過的茶可賦名“富貴湯”,在最大程度上析出茶多酚等茶容物,離驅寒潤體的目的更近一步。
茶湯已漸沸,烤物正飄香。爐火滋滋響,三五好友樂融融,當真是星兒、月兒也不換的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