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象牙塔里的孩子們,無憂無慮地成長,除了學習,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一旦走出了家長的羽翼,面對家務,自己常常難以應付。為了讓孩子們真正地成長起來,教育部發布了最新的指導文件,要讓勞動課真正走入學校。掃地、做飯、洗衣、種菜、修家電……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勞動課要來嘍!你開心嗎?先別激動,看看國外的小朋友們是怎樣上勞動課的——
以“整理術”聞名的日本,勞動教育課與生活聯系密切。幼兒園小朋友要掌握吃飯、穿衣、洗漱等基本技能;小學生要學會動植物養護、正確使用公共設施等日常本領。進入中學,圍繞衣食住行展開的“自主勞動”更進一步,吃穿搭配、室內設計、家庭規劃等內容皆在其中。無論哪個學段,這里的勞動課教師大都擅長情境教學,學生容易獲得強烈的責任感。勞動課作業也走心,比如針線課之后,學生需要幫家人補衣物、釘紐扣,或縫制布藝禮物送給朋友。
英國孩子的肥胖癥比例極高,所以烹飪是勞動課里的主角。營養師、餐館經營者、學校廚師和教師共同制訂“校園食品計劃”。按照計劃,學生既要學烹飪,又要兼顧食材成分組合。他們觀察食物形態,了解來源和加工方式,然后根據營養均衡原則設計食品。這里還提倡學校與社區及社會機構合作,比如倫敦奧運會期間,學生為各國運動員制作食物,展示跨國度的服務理念和飲食文化。
崇尚工業的德國,勞動課也離不開工業理念的滲透?!皠趧?經濟-技術”構成主要課程體系。比如計算機與機器生產自動化的程序編制側重“方法論”;產品生產、商品銷售、區域調研、財務管理等內容幫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內核;職業選擇、職業素養教育以及入駐企業實習等環節訓練學生的行動力。在近年來社會變革背景下,這里的數字技術與勞動課找到了較好的結合點:校園公司,工廠實驗室……在這些實踐基地,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3D打印機、數控機床、激光刀等設備。

圣誕老人的故鄉芬蘭,勞動課像鐘表走向一樣井井有條,還特別注重手工技能。每個年級都有嚴格的勞動課課時標準,且隨學段往上依次增加。勞動課有“輕手工”和“重手工”之分,前者包括縫紉、布藝、針織等“小技術”訓練,后者有木工、金屬技工、電子機械等的使用培訓。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里要求每所學校每學年開設一門跨學科勞動課,比如依托輕手工,由學生設定目標、撰寫計劃、敲定方案、完成作品,最后總結反思——這很考驗學生的統籌與合作能力。
“花園城市”新加坡,自然資源匱乏而環境優美,這里面離不開勞動的作用。學生從小就學習“通過勞動達成安居樂業”的道理,他們打掃校園,收拾教室,保持衣裝鞋帽整潔?!吧俳潭鄬W”的教學方針下,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勞動技能。比如大多數小學實行“半天上課制”,另外半天由托管中心參與管理。學生在托管中心學習生活常識,有時會邀請父母一起參加苗圃養植、燒烤晚會等有勞動意義的活動。做義工亦是“常規勞動課”,學生深入小區、養老院等提供優質服務,類似經歷將是日后求職就業的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