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對于一家衛視來說,代表著什么?是對于潮流文化的理解,抑或是制作能力的體現?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對于如今已走過20年歷程的東方衛視來說,其從內容到形式不斷推陳出新的大量綜藝節目,早已成為陪伴觀眾成長的重要影像記憶。
創新,永遠在路上
如果按照播出日期來詳細梳理曾在東方衛視播出過的綜藝節目,我們大致能夠看到一個清晰的中國綜藝市場發展史。
2004年,國內迎來素人競演類節目的創作熱潮,東方衛視作為中國廣電行業的新興勢力,同樣積極參與其中。但不同于其他平臺的單IP單向度的極致開發,東方衛視推出的同類綜藝節目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樣態。《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中國達人秀》《媽媽咪呀》等節目,持續深耕素人競演類節目的不同垂類人群,為觀眾展現更為多元的、來自普通人的“夢想之力”。
同時,東方衛視還以音樂為主題,構建獨屬于自己的音綜矩陣。從《聲動亞洲》到《中國夢之聲》到《天籟之戰》再到《我們的歌》,十多年來,東方衛視的音樂類綜藝經歷了明星評選素人的“1.0時代”、素人反選的“2.0時代”、明星與素人同臺交鋒的“3.0時代”,以及如今明星回歸成為選手代際配對組合的“4.0時代”。其中,《我們的歌》更是實現了中國原創節目模式向歐美輸出、落地海外的新突破。在東方衛視20周年再出發活動上,《我們的歌》總導演陳虹表示,“參與見證十年音綜的巨大變化,我們收獲了東方衛視用‘原創’結下的果實。”
喜劇類綜藝方面,頻道成立之初便推出了《東方夜譚》《笑林大會》,催生了脫口秀周播節目《今晚80后脫口秀》,《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的播出,更是讓喜劇競演節目火爆出圈,并對同時興起的網絡綜藝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為東方衛視的一位內容創作者,‘開拓創新’是我們融在基因里的使命。”東方衛視中心副總監施嘉寧表示,當年很多人好奇,為什么一支來自上海的創作團隊,能在中國的喜劇綜藝賽道上開辟一片“藍海”?“這背后,有為東方衛視開疆拓土的銳氣,有敢為人先的勇氣,更有上海電視制作團隊多年沉淀下來的底氣。”
此外,被視為“常青國民綜藝”的《極限挑戰》今年已經播出了九季,另有三季延續主力嘉賓陣容的《極限挑戰·寶藏行》公益季,將熱門商業化節目與公益活動相結合,實現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豐收。節目在收獲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向國內綜藝創作同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內容衍生路徑。連續兩年推出的《愛樂之都》,則是東方衛視繼喜劇、音綜、真人秀賽道后,向“音樂劇全產業鏈”拓展的新嘗試,實現了小眾音樂劇文化的大眾化破圈。
全新布局 多元嘗試
回望東方衛視綜藝節目的創作脈絡,我們能夠發現,過去20年間,東方衛視是一座圓夢舞臺,無數懷揣夢想的普通人在這里成長為歌手、藝人,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發光發熱;過去20年間,東方衛視不斷向上成長,也在用力向下扎根,綜藝節目成為上海與街區、城市與鄉村相連的根系,鮮活的普通人為平臺與節目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天生即是“引領者”。立足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擁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的東方衛視,在綜藝領域的成功卻并非僅靠天時地利。面對廣電行業的變革,東方衛視早已圍繞綜藝內容的創作展開了全新布局,進行過多種拓展實踐。
衛視王牌綜藝《極限挑戰》曾主動嘗試開展公益直播帶貨活動,助力農產品銷售,在試水“綜藝+”模式的同時,為節目賦予更多公益屬性。《我們的歌》則通過開通百視TV專屬的選歌選人、加分加碼、聽歌分享等功能,使用網絡技術增加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性,同時網絡加更節目由百視TV獨家播出,形成了SMG內容臺網聯動的生態閉環。以“東方嬡”“申雅”等為代表的東方衛視虛擬主播,也曾出現在臺內多檔綜藝與新聞節目,實現創新視聽技術的內容落地。
東方衛視2022年推出的《愛樂之都》,融合綜藝視聽和音樂劇舞臺,將節目內容與線下產業相結合,形成線下音樂劇內容登陸平臺拓展觀眾觸達面,節目內容落地線下推動演員培養和音樂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節目彰顯青春內核,致力于音樂劇行業新人發掘,讓更多觀眾跟隨演員的成長,感受音樂劇的魅力所在。
東方衛視最新推出的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一路前行》,繼續發揮廣電平臺的社會公益屬性,通過胡歌、劉濤、陳龍這三位嘉賓身體力行的綠色行動,喚起更多普通人投身環保公益行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開播前,節目已經借助社交平臺開展公益傳播活動,采用全國生態日主題直播、全網話題征集,以及線上公益林建設等形式,持續拓展環保宣傳的多元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對“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宣傳和倡導,積極展現主流媒體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擔當。
順應時代變化、引領創作潮流、打造具有獨特風格的精品內容,是東方衛視綜藝內容的標志所在。對于廣電人來說,內容創作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面對仍在持續變化的全新傳播格局,已經走過20年的東方衛視,早已做好再度啟程的準備,將在未來的綜藝創作中,繼續承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探索“新海派”的融合與傳播之路。
(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