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美術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藝術文化修養,豐富自身文化內涵,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及對事物形象的設計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美術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分析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結合目前高校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整合美育資源,強化實踐體驗”“完善美術教育體系,加大課程建設力度”“舉辦各類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藝術才華的平臺”方面提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創新能力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而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愈加重視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以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21世紀初,知識經濟已見端倪,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競爭、經濟競爭,尤其是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高校美術教育是當今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何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課題。高校只有突出美術教育的特色,全面、系統地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并對當前的教育模式、美術課程的設計進行改善,才能滿足知識時代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必備條件,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人才儲備軍,更要具備創新這一項重要技能。創新不止,發展不止。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全面開展以及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也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步向前發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校美術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高校美術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更是關系到社會乃至我國21世紀人才培養的全局。因此,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美術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新形勢下社會對高校美術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對我國各種優秀文化進行傳承的基礎上,打破以往美術教學的一些陳舊思維的禁錮,探索新時代的思維方式,對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參考和借鑒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美術教學方面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提升高校美術教學質量,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斷突破自我。
二、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整合美育資源,強化實踐體驗
以美術教學為紐帶,結合文學、藝術、教育、科學之間資源的關聯性,讓美術教學知識更具內涵性和實用性,增強大學美術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全面性。要將美術及美學、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心理藝術學等相關學術資源引入美術教學中,加強學術上的交流,把中外美學思想用更加簡單而生動的語言傳遞給學生。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育人功能,讓學生成為有思想、有見解、有溫度的人。社會經濟時代需要的是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促使學術資源相互融合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的要求,符合時代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整合美育資源,是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全面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除了要在美術教學中使經過整合的各種美育資源發揮積極作用外,還應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雅安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雅安市作為世界第一只大熊貓的發現地以及川藏鐵路第一城,有著雄偉壯闊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得高校學生在進行課堂之外的美育體驗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校美術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和書本層面,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當地情況,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體驗活動。比如雅安市蘆山縣的漢文化、滎經縣的黑砂文化以及名山區的蒙頂山茶文化都是非常值得學生去體驗的美育資源。距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僅三十多公里遠的蘆山縣,漢文化氣息非常濃厚,漢代石刻遺存比比皆是,地面有碑、闕、石獸等建筑和雕塑,地下有石棺、石俑、畫像石墓門和畫像石雕。樊敏闕、碑及石獸,王暉石棺就是典范。位于蘆山縣東漢石刻館內的樊敏闕,建于東漢建安十年(205年),為扶壁式雙闕。王暉石棺是蘆山縣出土的東漢石棺中最早一具具有墓志銘的石棺,且墓志銘保存完好,至今可以誦讀,其歷史價值極高。無論樊敏闕還是王暉石棺都可作為高校學生校外美育基地,學生置身其中可直觀感受中國漢文化的璀璨輝煌,從而激發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從樊敏闕斗拱層四角雕刻的雙臂托舉造型的大力士中,可感受古代先人出力能擎天的超凡氣概;從王暉石棺上精美雕刻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中,可感受古代先人超前的美學理念以及高超的雕刻技藝。此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又稱“四象”。青龍,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為百獸之長,是屬陽的神獸,經常跟著龍一起出動;朱雀,代表著南方七宿的神獸;玄武,由龜和蛇組合而成,其是代表著北方七宿和真武大帝的神獸。它們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于中國遠古的星宿信仰,學生通過對“四象”的逐一賞析和學習,可以大大豐富中國古代星宿文化以及漢文化知識的儲備。
再如,距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僅十余公里的蒙頂山風景區是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和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由于蒙頂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氣候等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頂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期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因此,蒙頂山景區也非常適合作為高校學生的校外美育基地,學生置身于蒙頂山景區,可以切身體驗茶文化的獨特內涵,舒緩壓力、提高修養,產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通過當地茶藝師對茶與茶具使用的相關講解,從溫杯潔具到賞茶制茶,從潤茶泡茶到斟茶奉茶,學生可直觀地感受到這一招一式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茶文化。行云流水的茶藝表演,舉手投足間給人以優雅之感,將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意境中,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古典美學的浸潤和滋養。通過給學生講解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歷經了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終于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的故事,從而激勵學生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做人做事中都要持之以恒,踏實肯干,不懼困難和挫折。因此,面對周邊如此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當地高校更應該物盡其用,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積極參加諸如蒙頂山茶包裝設計大賽等活動,不斷開闊視野,提升認知能力,從中汲取養分和動力,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二)完善美術教育體系,加大課程建設力度
高校美術教學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對美術課程進行科學的建設,一方面要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分支和一些相對滯后且價值不高的知識體系,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過往一些知識體系已經有些略顯過時,與時代有一定脫節,所以對其進行一定的整合和刪減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增加符合當下人們藝術審美和藝術認知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規范的教學內容設計,所授內容要盡可能地貼近時代,貼近當下的環境與生活,這也是高校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近些年來,沙畫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應用場景越來越廣,而這些藝術形式也可以很好地融合到美術課程里面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去感知其藝術價值,去體驗其藝術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想象力。開展高校美術教學并不是一項很簡單的工作,需要在不斷實踐中逐步完善和調整。美術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他課程不具備分支或分支很少,如數學、英語等課程,而美術課程對高校學生的培養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和邏輯思維的培養,還包括對學生思維方式、審美觀念、感知能力及創造力的培養。美術課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美術教學只有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動態調整教學計劃及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程和確定教學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來看,無論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都需要對課程進行創新設計和優化調整。在實際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打造出積極向上且包容開放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智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滿足其所需,從根本上讓學生熱愛創新,并且能真切感受到創新給自身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只有不斷完善美術教育體系,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才能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變化和調整中全身心投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自主學習,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舉辦各類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藝術才華的平臺
學校要經常開展各類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可以是校園文化藝術節,也可以是藝術作品展活動。通過給學生搭建充分展示自身藝術才華的平臺,讓學生不斷增強知識的應用性,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每年可以定期舉辦藝術作品展書畫征集活動,通過設置相關獎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從學生創作的大量書法或繪畫作品中選出兼具美感和創新性的作品進行展覽,這有助于在全校營造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還可以舉辦高水準的美術講座,提升學生的藝術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對中外不同時期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剖析,學生能夠受到美術審美方面的熏陶,拓寬自己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學到在課堂教學中學不到的知識。
例如,筆者在大學期間就有幸聽過一場中國著名國畫家周韶華先生的美術講座,至今歷歷在目,感慨萬千。在當代中國畫壇上,周韶華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他的作品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再觀之,還會發現他所使用的繪畫語言或運用的表現符號與中國傳統繪畫大相徑庭。在仔細品讀之后,就會發現他的作品確實是耐人尋味的。他的藝術見解和創作理念,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啟迪。可以引導學生賞析他的作品,從高山大河、側嶺橫峰以及落日流云的畫面景象中感受中國壯美山川蘊藏的美感和氣勢。通過畫中景象的氣韻,讓學生去感知那份力透紙背的擴張力和沖擊力以及畫作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通過作者畫中所體現的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契合、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相融匯的美學理念,讓學生結合這些美學理念發散自己的思維,開動腦筋,在從傳統繪畫技法中汲取營養的同時,大膽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的創作思路和藝術風格。在講座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與臺上的講師進行互動,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將別人優秀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舉辦各類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一方面能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讓學生從繁忙的學習生活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走出教室去體驗多元的校園文化生活,在各類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活力;另一方面能增加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閱歷和創新能力,將豐富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轉化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各類活動中收獲很多書本上學習不到的東西,去充分感知繽紛世界的美好、校園生活的美好,從而成為一個具備崇高道德情操和較高審美能力的人,一個更為完善的人。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野外采風活動和寫生活動,讓學生用心靈去感受這個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用畫筆去描繪大自然的美,提升審美能力和繪畫技能,開闊眼界的同時,豐富知識儲備。面對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應該多走多看,在旅途中學生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知識和啟發,獲得進步,從而產生創作靈感和升華心靈,將每次戶外采風或旅行活動看作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歷練。
三、結語
現階段,高校美術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在部分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當今時代對于美術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想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將創新思維應用于各個維度,除了以上列舉的諸多對策外,教師還應該努力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不斷優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不斷摸索和優化中,構建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吳小丹.芻議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2):205.
[2]江可.幼師美術教育中實施學生創新力教育的探索[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7):154.
[3]崔侖峰.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有效途徑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7):34-36.
作者簡介:
張創,雅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水彩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