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闡述牛疾病發生類型與原因,之后分析牛疾病臨床防治用藥原則,發現:養殖技術人員和基層畜牧獸醫人員應該按照以防為主、安全科學、經濟適用、特殊用藥原則,同時在施藥時合理使用抗生素,確定聯合用藥思路,掌握科學給藥方法,注意產期用藥和犢牛期用量,以此確保藥效得以充分發揮,最終實現肉牛養殖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字:牛疾??;用藥原則;注意事項
2021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工作,制定《2021年動物及動物產品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加強畜禽養殖用藥的指導和監督,以此提升規模養殖場管控質量安全水平,并有效保障養殖業生產安全。基于此,文章展開以下分析,以肉牛養殖為例,探究疾病臨床防治用藥原則與要點,旨在進一步規劃牛疾病用藥科學性,報道如下。
1 牛疾病發生類型與原因
在基層地區,肉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多為:牛病毒性腹瀉、結節性皮膚病、寄生蟲病、傳染性腸胃炎、牛炭疽、瘤胃積食、異食癖等,發生以上疾病的影響因素多元,多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客觀因素,即病牛機體免疫力差,對病毒、細菌抵抗能力低,因此發病頻次高,發病間隔時間短;②主觀因素,即養殖戶在飼養管理階段,養殖措施不當,溫濕度控制不當,藥物使用不規范,在“減抗”時代,仍然不能最大化降低抗生素使用劑量,因此牛耐藥性增加,疾病防控效果不明顯。
2 牛疾病臨床防治用藥原則
2.1 以防為主原則
依據多年基層牛病用藥指導和疾病治療工作,發現當前部分養殖戶防控理念落后,將工作重點放在“疾病治療”環節,忽視臨床防控作用,更加依賴后續西藥治療,不能前置進行針對性的免疫預防,接種率不高,久而久之,牛機體的免疫能力、抗病性能降低。因此今后工作中,養殖技術人員和基層畜牧獸醫人員應該堅持預防為主,針對各種疾病流行性特征,和常見病發病表現,根據牛不同生長發育特點進行預防接種,以此有計劃、有目的地防控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2.2 安全科學原則
養殖戶和基層畜牧獸醫人員應該遵循“正確用藥原則”,不能只根據臨床表現和常見癥狀,對牛疾病進行“確診”,尤其是牛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腹瀉,以上疾病病牛發病表現類似,臨床癥狀接近,因此部分獸醫人員可能出現給藥不當、給藥錯誤現象。其次,應該遵循聯合用藥原則,即:多種疾病混感時,通過藥物配伍的協同作用,在藥敏試驗后選擇有效藥物,有助于增加療效。同時合理選擇用藥途徑,綜合利用注射法、飲水法、霧化法,提高藥物吸收率,且給予病牛合適用藥劑量、療程,實現徹底治療[1]。
2.3 經濟適用原則
通常情況下,牛病治療藥物并不是“越貴越好”,不盲目引用新、貴藥,同時重視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不盲目加大新藥劑量,應本著花錢少又能治病的原則,科學合理用藥,如果常規藥劑可以對牛病起到治療作用,盡量不選擇新型藥劑和昂貴藥劑。但是經濟性原則并非“一味經濟”,不能為了降低用藥開銷就減少劑量、縮短療程,以此降低養殖總成本,可能出現疾病防控不當,甚至大面積傳播和蔓延,無形中增加養殖場防控與管理開支。
2.4 特殊用藥原則
對于牛群中的特殊個體,養殖技術人員應該注意到,選擇用藥時應根據病牛年齡、性別、妊娠情況、機體承受能力等多個方面,科學選擇藥物,如:懷孕奶牛,在用藥時應該考慮到藥物治療是否會對胎牛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是否會導致胎?;?、早期死亡,是否對胎牛造成間接危害作用;其次,懷孕早期用藥要慎重,嚴禁使用子宮收縮的藥物,孕牛盡量不使用全身麻醉藥,以免藥物蓄積作用有損胎兒,對于犢牛,應該盡量堅持“低藥量、少藥量”原則,以免出現藥物過量使用問題,進而犢牛用藥安全問題。
3 牛疾病用藥注意事項
3.1 合理使用抗生素
通常用于防治疾病,養殖技術人員和基層獸醫人員常見藥物為抗生素,臨床作用多體現在抑殺病原微生物方面[2]。但是牛為反芻動物,瘤胃本身分泌胃液對纖維素的消化作用不明顯,而牛食入飼料多以粗纖維類為主,故只有依靠瘤胃中各種微生物發酵分解后,才能對病原性微生物起到抑殺作用,并且飼料以有機酸的形式被機體吸收利用,如果抗生素使用過多,將直接導致瘤胃體系微生態失衡。但是在牛疾病治療過程中,當前不能完全避免抗生素的使用,比如鏈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慶大霉素、林可霉素、乳酸環丙沙星等,仍然是臨床中常見的治療藥物,多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同時在抗生素使用時,注意交叉過敏和其他禁忌證,以鏈霉素為例,鏈霉素是一種氨基糖苷類藥,如果病牛本身對鏈霉素或氨基糖苷類藥物過敏,應慎用。如果病牛有重癥肌無力,或者腎功能損害等,一旦濫用抗生素之后可能出現失水、聽力受損、尿常規和腎功能受損等問題。因此在給藥之前,獸醫技術人員應該先進行試敏,施藥過程中監測血藥濃度,避免血藥濃度增高出現毒性反應,以此確保在給藥時大量氨基糖苷類能進入菌體,使細菌細胞膜失去合成蛋白的功能,發揮治療功效。
3.2 確定聯合用藥思路
在聯合用藥時,每種藥物都有各自功效,技術人員和基層獸醫工作者需要熟知常用藥科學配伍方法,如磺胺類注射液一般顯堿性,如果與中藥藥劑進行配伍使用時,應該充分考慮中藥有效成分是否會降解這一問題,由于中藥類大多液體制劑都為酸性,如果二者共同作用很容易出現磺胺藥析出問題,如果對配伍結果不確定,可以小規模進行預實驗。同時,在聯合用藥時,應該遵循各類藥物治病機理和用藥特點,充分發揮兩種或多種藥劑的協同作用,以此增強協同效果,如:青霉素與氯霉素類、四環素類等抗菌藥共同使用時,大環內酯類將減低青霉素類殺菌效果,如果青霉素G與土霉素、VC、阿托品混合注射,藥效將降低10%~20%,但是如果青霉素與阿司匹林共同使用可增強其抗菌效果。再比如,泰萬菌素與氟苯尼考聯合使用時,相對其他大環內酯類藥物,泰萬菌素可有效抑制病牛體內支原體病毒,對消化道感染疾病療效顯著,如今已得到養殖戶的廣泛認可,而氟苯尼考對畜禽呼吸道疾病療效顯著,將其與維生素類藥物共同使用可防止病牛(尤其是犢牛)營養元素缺乏。如果慶大霉素與紅霉素等合用可能出現拮抗作用,如果鏈霉素與慶大霉素共同使用,對革蘭氏陽性菌具有協同作用。故基層獸醫技術人員應該數量掌握以上藥物聯合使用的禁忌證和增效方法,以此充分發揮藥效[3]。
3.3 掌握科學給藥方法
病牛用藥的方法有投藥法、外用法、注射法、灌腸法這四種類型[4]。不同藥劑藥性不同,給藥方式不同則效果也不同,其中,投藥法一般分為水劑投藥法、丸劑投藥法、舔劑投藥法、糊劑投藥法,水劑投藥法膠管由開口器中央圓孔插入,經鼻或口準確地插入食管中,高舉漏斗超過牛頭,給藥之后倒入少量清水將藥液沖下,但是該種方法對于藥液量較少的治療方案不適用,且不適合咽炎病牛,以免因刺激加重病情。丸劑投藥法指技術人員一手將肉牛舌頭拉出,放藥之后托住下頜部讓肉牛自然咽下,但是該方法使用于成年牛,不適用犢牛(尤其不適用15日齡以內的犢牛);舔劑投藥法指將舔劑送入口腔讓牛自然服下,該方法使用于任何年齡的牛;糊劑投藥法指將中藥調制成糊狀,順口角插入口腔,但該藥劑適口性差,不適用于小牛。外用法為靜脈注射和肌肉注射[5]。其中肌肉注射針頭與皮膚呈30°角刺入表皮與真皮之間,靜脈注射部位多在頸側的上1/3與中1/3交界外靜脈內,右手持針與靜脈管呈45°角刺入;灌腸分為淺、深兩種,壓入液體速度盡量放慢,避免腸管過度膨脹造成腸破裂,外用法主要用于洗滌和涂擦,禁忌較少。
3.4 注意產期用藥和犢牛期用量
對于特殊階段的牛,應注重用藥量和用藥次數,以奶牛為例,如果奶牛患病不嚴重,應盡量少施藥,尤其是奶牛分娩后30 d內,因為初乳要給犢牛喝,如果使用磺胺嘧啶、鹽酸土霉素、恩諾沙星注射液、磺胺二甲嘧啶鈉、乳糖酸紅霉素等抗菌藥,將影響奶牛泌乳量和泌乳質量,且泌乳期奶牛禁止使用抗寄生蟲藥,如鹽酸左旋咪唑注射液、伊維菌素注射液、阿苯達唑片等,可能加劇犢牛消化吸收系統負擔。對于30日齡的犢牛,給藥時應該按照1/3劑量配比,6個月以內犢牛應該按照1/2劑量配比。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地區養殖戶和獸醫人員應該根據牛齡、生長特性、發病類型給予針對性用藥防控,但是也應該注意到,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給藥注意事項和給藥原則,應該前置防控措施,做好養殖環境管理、飼料供給、消毒殺菌滅菌等輔助工作,以此降低疾病發生率,從而減少用藥機會,提高肉牛品質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晨,董朕,吳靈玉,等.注射用頭孢噻呋鈉對自然感染細菌性牛呼吸道疾病的治療試驗研究[J].中國獸醫科學,2021,51(10):1323-1333.
[2] 陳久兵,耿尚景超,王方國,等.四川省某奶牛場犢牛呼吸道疾病的細菌性病原qPCR檢測[J].浙江農業學報,2022,34(4):706-712.
[3] 王玙,王建強.甘肅隴東南規模養牛場常發二三類牛病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獸醫雜志,2021,57(3):11-13.
[4] 高?;?,黎玉瓊,汪潔,等.寧夏地區牛源產與非產ESBLs大腸埃希氏菌耐藥性差異比較[J].動物醫學進展,2022,43(4):18-24.
[5] 王竹青.中藥復方治療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效果觀察[J].湖北畜牧獸醫,2021,42(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