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以來,灌云縣及周邊縣市的肉鵝養殖戶所飼養的雛鵝群暴發了以皮下及部分內臟器官表面尿酸鹽沉積為特征的痛風癥狀,經研究表明,近期雛鵝痛風的病原是一種新型鵝星狀病毒,給養鵝業造成極大損失,為區別于傳統認知的鵝痛風(營養及代謝障礙引起的),有必要暫定為鵝病毒性痛風。本文擬對雛鵝病毒性痛風從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綜合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以供參考。
關鍵詞:雛鵝;病毒性痛風;鵝星狀病毒;防控
鵝病毒性痛風是由新型鵝星狀病毒引起的一種以鵝的心包、皮下、肝臟等內臟及關節出現大量尿酸沉積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性疾病,造成鵝的大量死亡,給養鵝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2]。該病于1980年首次被McNulty等從患腹瀉和死亡的11日齡雛火雞的腸內容物中檢出星狀病毒;1965年,英國學者Asplin發現了禽星狀病毒,但是受限于當時的研究條件,并未將其命名為星狀病毒;1985年,Gough等才將該病毒鑒定并命名為鴨肝炎病毒2型,確定為鴨星狀病毒1型;后于1969年在美國發現的DHV-3,直到2009年才被確認為鴨星狀病毒2型;我國于2014年首次報道該病,2017年2月,我國暴發了一種主要引起雛鵝痛風癥狀的傳染病,經多位學者的初步研究證實,該次疫病的主要病原為鵝星狀病毒(AstV)[3]。該病主要發生在4~20日齡的雛鵝,最早可發生在1日齡。日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4,5]。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進行水平傳播的新型鵝星狀病毒,也可通過種蛋發生垂直傳播[6]。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節多發,其他時間較少發生,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份為高發季節。
新型鵝星狀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屬于星狀病毒科禽星狀病毒屬,是一類無囊膜的正鏈單股RNA病毒,基因組全長為6.9~7.9 kb。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病毒表面有5~6個突起,結構呈球形,直徑大約28~30 nm。該病毒在自然條件下較為穩定,可在4 ℃條件下穩定存活數月之久。研究發現,我國現流行的新型鵝星狀病毒被分為兩個基因型群組,兩個群組之間同源性小于80%,有研究人員將兩群組劃分為GAstV-1及GAstV-2。已有學者從發病雛鵝體內成功分離出GAstV-2,經動物回歸實驗證明其能引起痛風[7]。
近年來,灌云縣及周邊市縣肉鵝養殖戶反映痛風病發病率有增長的趨勢,該病已成為限制肉鵝產業發展的疾病之一。引起該病發生的因素很多,除了新型鵝星狀病毒外,還包含傳統認知的鵝痛風(指體內蛋白質代謝障礙和腎功能障礙所引起的營養代謝疾病,其發病原因是蛋白質含量過高的飼料長時間攝入致使腎功能障礙,繼而尿酸鹽沉積在部分臟器上,如腎臟、輸尿管等),此外不佳的飼養環境、失衡的腸道菌群也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本文所述肉鵝養殖場在飼料、飼養管理環節加以改善后,鵝群仍發生了痛風病,由此懷疑是由新型鵝星狀病毒引起的。現就其中1例鵝痛風診斷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2020年5月23日,沭陽縣韓山鎮張姓養殖戶飼養的雛鵝近4天死亡約600只,在當地治療無效后,來筆者處診斷。主訴:5月5日,從該縣某肉鵝炕孵廠購進8 500只鵝苗,全部用某飼料集團肉鵝專用顆粒飼料喂養;第1、10日齡時接種過小鵝瘟抗體,13日齡時發現部分鵝苗采食量減少、有的鵝苗不愿活動或呆立,次日早晨巡查發現鵝苗死亡50余只,經當地獸醫診斷,疑似肉鵝痛風,用通腎抗痛風藥物進行治療,未見效果,3 d共死亡近540只(其中治療當日死亡110只,次日死亡210只)。
經問詢后分析,張姓養殖戶長期從事肉鵝養殖,鵝苗發病不存在飼養管理原因導致的擠壓等非疾病因素所致死。
2 臨床癥狀
患病的雛鵝表現為精神萎靡,采食量明顯下降,直至食欲減退,行動遲緩或不愛走動,腹瀉,大便白色稀薄嚴重,死亡時神經癥狀不明顯。
3 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鵝13只,發現病死鵝的皮下可見尿酸鹽沉積(13/13),尤其是大腿內側及腹部皮下覆有明顯的白色尿酸鹽沉積物(11/13);心臟表面覆有白色尿酸鹽沉積物(13/13),肝臟表面覆有白色尿酸鹽沉積物(9/13),腸道等器官表面覆有白色尿酸鹽沉積物(13/13),具體剖檢情況見圖1~5。
4 診斷
4.1 初步診斷
通過養殖戶交代的發病經過,結合臨床癥狀以及解剖情況,具有皮下、肝臟、心臟等器官部位尿酸鹽沉積等典型癥狀,初步診斷疑似星狀病毒引起的鵝痛風。
4.2 鑒別診斷
1)飼料源性。剖檢可見心、肝、脾、腸系膜被白色尿酸鹽似石炭樣膜覆蓋,腎臟多為不對稱性腫大、尿酸鹽沉積,輸尿管變粗、內有白色尿酸鹽沉積,而該病無明顯此特征癥狀。飼料源性痛風無傳染性,多顯慢性發生,少見集中暴發病例,而該病特征正相反。
2)副傷寒。雛鵝20日齡內易感,表現為精神不振,閉眼,眼瞼腫脹,兩翅下垂,排石炭狀或水樣稀糞,常阻塞肛門,鼻流漿液性分泌物,而該病無此特征。
剖檢可見肝腫大、表面被纖維素滲出物覆蓋,但肝上有淡黃色針尖大壞死灶,而該病無此特征;心包內積有漿液性纖維素滲出物,而該病心包內很少見到積有漿液。
3)禽流感。禽流感發生,常見鵝只腳蹼有出血斑等特征病變,而該病無此特征。剖檢可見皮下有黃色半透明的黏液,且呈現面積大,肺淤血,心內外出血或淤血,而該病無此特征。
4.3 回歸實驗
無菌操作,取少許病鵝的心臟、肝臟等病料,青霉素和鏈霉素滅菌,加入生理鹽水,粉碎,高速離心分離,提取上清液備用。
取20只1日齡健康雛鵝隨機將其分成2組,每組10只。試驗組雛鵝經皮下注射提取上清液,0.5 mL/只,對照組雛鵝經皮下注射無菌生理鹽水,0.5 mL/只;自注射之日起對鵝群連續觀察15 d。
每日觀察雛鵝的臨床癥狀,剖檢病死雛鵝,可見大腿內側、腹部皮下、心臟表面、肝臟表面、腸道等覆有白色尿酸鹽沉積物,具有該病解剖應有的典型特征癥狀。
4.4 實驗室診斷
1)細菌分離。無菌操作取病死雛鵝的肝臟和腎臟組織,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馬丁瓊脂培養基、巧克力瓊脂培養基、鮮血瓊脂培養基及麥康凱培養基上,接種后放置于37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18~24 h,觀察有無細菌生長。
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鮮血瓊脂培養基、馬丁瓊脂培養基、巧克力瓊脂培養基及麥康凱培養基上未見可疑菌落,細菌培養結果為陰性。
2)病料采集。無菌操作采集病鵝的心臟、肝臟、腎臟等病變明顯器官,進行RT-PCR檢測。
3)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檢測。
①病毒RNA提取:先將異丙醇放置-20 ℃預冷,將采集的適量病料放入含有青霉素和鏈霉素的磷酸鹽緩沖液(PBS)中進行研磨,將研磨好的病料放入1.5 mL離心管中,反復凍融3次。之后使用離心機,在4 ℃條件下,設置轉速為12 000 r/min,離心3 min。取300 μL上清液后,置于干凈的1.5 mL EP管中,加入Trizol溶液500 μL,輕輕顛倒混勻后室溫靜置5~7 min;加入三氯甲烷200 μL,劇烈混勻15 s后靜置5 min;12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約400 μL至新的RNase-freeEP管中,加入已預冷的異丙醇400 μL,顛倒混勻后-20 ℃靜置10 min,12 000 r/min離心10 min,棄去上清液;加入DEPC水配制的70%乙醇800 μL,顛倒混勻,12 000 r/min離心10 min,棄上清,室溫放置2~5 min。
②RT-PCR:以提取的RNA為模板進行RT-PCR,反應體系為20 μL,其中5×RT Buffer(Mg2+)4 μL,dNTPs(2.5 mmol/L)4 μL,六堿基隨機引物(50 μmol)1 μL,反轉錄酶(200 U/μL)1 μL,RI(40 U/μL)0.5 μL,DEPC水9.5 μL。RT-PCR反應程序為:將反轉錄體系先放置25 ℃金屬浴中10 min,接著放置42 ℃水浴鍋中反轉錄1 h,然后放置70 ℃金屬浴中10 min對反轉錄酶滅活,最后可將反轉錄產物cDNA置于-20 ℃保存。
③PCR檢測:根據RNA依賴型RNA聚合酶(ORF1b),用Primer 5.0設計一對通用檢測引物,引物序列如下:上游引物F為5′-CGCTTYGATGGNATHCC-3′;下游引物R為5′-GGYTTKACCCACATNCCRAA-3′。產物大小428 bp,引物設計完成后交由南京金斯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合成公司合成。
以上述c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反應體系為25 μL,其中cDNA 1 μL,10×TransTaq ?誖Buffer(Mg2+)2.5 μL,dNTPs(2.5 mmol/L)2.5 μL,TransTaq?誖 DNA polymerase(5 U/μL)0.5 μL,上下游引物(10 mol/L)各0.5 μL,ddH2O 18 μL。PCR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適當時間30 s,進行30個循環;72 ℃延伸10 min。擴增產物用1.5%瓊脂糖凝膠,電泳條件為恒定電壓110 V,時間30 min,之后使用凝膠成像儀進行觀察。
4)PCR檢測結果。利用合成的引物,以提取到的病毒cDNA為模板,擴增出明亮的428 bp大小的目的片段,且片段大小與預期一致(圖6)。PCR產物送公司測序,證實有鵝星狀病毒感染。
結合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變、鑒別診斷及實驗室PCR方法診斷,確診該病為鵝病毒性痛風。
5 防治措施
5.1 治療方案
未見該病治療確切方案報道,但經筆者組方用藥,對該病例及前后確診的23例該類病例進行了治療,取得有明確的治療效果。
將10%氟苯尼考、10%安普霉素和“激活”(飼料添加劑,主要成分為屎腸球菌及中草藥發酵產物)混合兌水,前3 d按照說明書建議用量的2倍飲水治療,早晚2次;后續2 d按照說明書建議用量使用,鞏固治療效果。通過上述組方治療,用藥2 d后,大群鵝中未發現新增病例;用藥3 d后,未死亡病鵝也已基本康復。
5.2 預防措施
雛鵝星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痛風病主要通過糞-口傳播,采用地上網架飼養或多層籠養等育雛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和糞便污染過的飼料及水源的接觸,從而降低感染病原的幾率。
1)場地用具消毒。空置的欄舍分別用過氧乙酸、2%氫氧化鈉先后全面各噴灑一次,食具等設備用2%氫氧化鈉溶液浸泡1~2 d后,先清水洗滌清潔干凈,再用消毒劑如聚維酮碘等噴灑1次,晾干后備用。
2)帶鵝舍常規消毒。夏季帶鵝噴霧消毒1次/3d,秋冬季帶鵝噴霧消毒1次/7d;發病時,每天帶鵝噴霧消毒1~2次,經常使用過氧乙酸、聚維酮碘等帶鵝消毒藥,濃度的選擇一般按說明書的規定。
3)飼養場地消毒。要定期對飼養場周邊環境進行清掃、消毒,一般保持1次/10d。
4)嚴格飲水衛生。注意飲水的衛生與消毒,日常要注意保持料槽和水槽的清潔,最好每天對料槽和水槽各洗滌1次,減少飲水和飼料被糞便污染的情況發生等。
5)購買健康雛苗。若發現疑似病毒病,要從根源上切斷傳播途徑,無害化處理被患病鵝接觸過的垃圾、糞便,同時做好及時隔離。
6)定期中草藥預防。飼料中添加防止腸道感染的中草藥制劑如穿甘苦參散、白頭翁散等,以及添加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制劑如雙黃連、板藍根、清瘟敗毒散等。
7)加強飼料管理。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注意調節圈舍溫、濕度,尤其是鵝苗到場的前14 d內,要保持到合理的理想溫度;鵝苗到場后第1天要在飲水中加入多維及防腸道感染藥物進行預防。
8)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每批育肥鵝出欄后,對飼養圈舍及內部用品要做到及時徹底清洗消毒;對于潮濕的棚底積糞和道路,可用生石灰粉吸濕、消毒,針對戲水池用二氯異氰脲酸鈉等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同時注意要保持鵝舍至少空置一周以上再投入使用;如是活動式棚舍的可移動到其它清潔衛生干燥的場所飼養。
參考文獻:
[1] 姜曉寧,田家軍,楊晶,等.導致雛鵝痛風新型鵝星狀病毒的分離鑒定[J].中國獸醫學報,2018,38(5):871-877+894.
[2] Wu Wankun, Xu Rong, Lv Yingjun, et al. Goose astrovirus infection affects uric acid production and excretion in goslings[J]. Poultry Science, 2020(99):1967-1974.
[3] 張玉霞,楊金興,孟凱,等.鵝星狀病毒LAMP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獸預防醫學報,2019,41(11):1137-1140.
[4] Xiaoyu Niu, Jiajun Tian, Jing Yang, et al. Novel Goose Astrovirus Associated Gout in Gosling, China[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8(220):53-56.
[5] 張玉杰,孫寧,劉東,等.鵝星狀病毒的分離鑒定及全基因組序列分析[J].畜牧獸醫學報,2020,51(11):2765-2777.
[6] 奚雨萌,閆俊書,應詩家,等.雛鵝痛風發病原因及其防控技術[J].中國家禽,2018,40(23):63-66.
[7] Dalin He, Jing Yang, Xiaoning Jiang, et al. A quantitativ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detecting a novel goose astrovirus[J]. Poultry Science, 2020(99): 6586-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