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哺乳仔豬是指出生到斷奶期間的仔豬,而哺乳期是生豬養殖中較為重要的階段,仔豬在哺乳期生長發育的速度是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仔豬抵抗力較弱的時期,而且在哺乳期仔豬的身體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還處在發育初始階段,會因消化不良導致仔豬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問題,還會因免疫系統的發育不完善讓病原的侵襲引起疾病的發生,嚴重的會導致仔豬的死亡,對此哺乳期對仔豬的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哺乳期根據仔豬的生長發育有針對性地進行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進一步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及仔豬的生長發育。本文從仔豬的生理特性、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進行闡述,為養殖戶管理哺乳仔豬時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哺乳仔豬;生理特性;飼養管理;疫病防控
隨著生豬養殖業向著規模化模式轉變,其中哺乳仔豬的健康生長對養殖場的發展至關重要,哺乳仔豬的生長發育成了養豬場發展的重要環節,對此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及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出來。如今不少規模養殖場為了保證養殖場的發展,對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尤為重視,從哺乳仔豬的生理特性、養殖場的飼養管理以及疫病防控等多方面全方位進行管理,特別是仔豬的器官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對外界抵抗力較差,極易受到溫濕度、日糧、衛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對此為哺乳仔豬營造良好環境,可以保證哺乳仔豬的健康生長,進一步促進養殖場的健康發展及保障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1 哺乳仔豬的生理特性
1.1 生長發育快
仔豬剛出生時,體重輕、體型小,不足成年豬的1%,但在哺乳期階段仔豬生長發育迅速,在一個月左右,其體重可以達到剛出生時體重的5~6倍,兩個月后其體重可達剛出生時體重的10~13倍左右,而且哺乳期的仔豬因生長發育快,其體內沉積的蛋白質可達9~14 g/kg·bw,是成年豬的20~30倍左右,其新陳代謝的強度要優于其他階段的豬,對此哺乳期的仔豬對營養物質及元素的需求都較為嚴格,這樣才能保證哺乳仔豬在生長發育中的營養需求[1],所以哺乳仔豬在哺乳期內的生長發育較快,明顯優于成年豬的生長發育。
1.2 免疫力低下
仔豬出生時還沒有先天免疫力,因其母豬的血管與胎兒臍帶血管不相連,母源抗體無法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胎兒體內,所以初生的仔豬沒有先天免疫能力,自身難以產生抗體,要吃初乳才能獲得抗體,產生抵抗力。而仔豬吸收母乳中的抗體后只能維持兩周的效果,在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逐漸消失時,因仔豬在4周左右才能自身產生抗體,仔豬在這個免疫力低下的時期,會因抵抗力弱,遭受病原侵襲,引發疾病。
1.3 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
哺乳仔豬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消化功能不健全,要隨著日齡增長,仔豬胃的生長發育才會不斷完善,到2月齡左右才到達接近成年豬的水平;其小腸長度從出生到兩月齡增長至5倍左右,其容積也擴大到50倍左右。還有仔豬的消化酶系統也尚不完善,胃內的凝乳酶、蛋白酶較少,且胃底腺尚未完善缺乏游離鹽酸,還不能夠激活胃蛋白酶的活性,不能較好的消化蛋白質,哺乳仔豬的各個消化器官在哺乳階段都處于發育中,消化吸收的功能也顯得較差,對此要科學地飼養管理保證仔豬的采食規律[2],避免影響消化,誘發疾病發生。
1.4 體溫調節功能不全
仔豬出生時候大腦皮層的發育還不夠完善,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全,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仔豬難以自身調節體溫,而且仔豬的體表皮毛少、皮膚厚度不夠,體內的脂肪含量不足,仔豬自身的能源性物質貯存不足,對環境溫度變化的抵抗能力低,在溫度出現劇烈變化時,會引起仔豬不適,嚴重的會導致仔豬死亡,對此在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對仔豬生長活動的區域進行溫度調控,保證哺乳仔豬在適宜的環境健康的生長發育。
2 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
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對仔豬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對此要在仔豬開始吸吮母乳,到生長環境、飲食等方面的要求都較為嚴格,要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保證仔豬的生長發育。
2.1 及時飼喂母乳
對于剛出生的仔豬需要及時地飼喂母乳,保證仔豬從母乳中獲得充足的免疫球蛋白,提供抗體,保證仔豬對有免疫力預防病原入侵,對此在飼喂母乳前,飼養人員就要根據初生仔豬狀態和數量合理地分配乳頭,保證仔豬可以吸吮到母乳,同時可以讓仔豬的生長發育在同一水平。針對母豬乳頭的分配,一般中間乳頭分泌乳汁多,分配給體型小,體質弱的仔豬,而體型大、體質好的仔豬分配到兩邊的乳頭進行飼喂[3],都可以保證仔豬所需。
2.2 科學配比飼喂
哺乳仔豬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快,體溫高,而且母乳濃度到,對此在3~5日齡需要及時給予仔豬飲水,同時可以在水中加入相應的葡萄糖、維生素等,以滿足仔豬需求。而且在3周左右母豬母乳達到高峰后逐漸下降,難以維持仔豬營養需求,可以在仔豬1~2周齡時,按照仔豬需求配比出有營養、抗病性能好、適口性好的日糧進行自由采食為主的飼喂,在保證仔豬營養需求的同時,對礦物元素及微量元素進行及時補充,避免因缺鐵導致的貧血,或缺硒導致營養性肝壞死和白肌病。
2.3 合理的溫濕度
哺乳仔豬的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對此就需要飼養是進行合理的溫濕度調節,進行御寒防暑,保證仔豬有適宜的生長環境,對此就需要針對仔豬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溫濕度的調節,剛出生的仔豬,要保證圈舍溫度在30~32 ℃,1周齡的仔豬圈舍溫度保證在28~30 ℃,8~15日齡的仔豬溫度保持在25~27 ℃,16~30日齡保持在22~25 ℃,在31日齡直到分群飼養溫度保持在22 ℃左右,其濕度都保持在60%~80%。采取合理的調節措施可以創造出舒適的生長環境,保證仔豬健康成長,降低仔豬的死傷率。其次在不同季節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溫濕度的調節,如夏季以防暑為主,可以地面灑水或機械通風等,冬季則以保暖為主,避免賊風進入[4],可以在圈舍鋪放干草或使用保暖設備等方法進行溫濕度的調節。
2.4 加強圈舍環境
加強圈舍環境是保證仔豬更好地生長發育,減少疫病發生的風險,對此加強圈舍環境是對仔豬生長的重視。對于圈舍環境飼養人員要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防蟲滅原,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避免因圈舍環境問題誘發仔豬產生應激反應,或是因環境清潔不到位引起細菌的大量滋生,導致仔豬疫病的發生;其次加強圈舍環境也是更好的保證養殖場生物安全制度的規范及完善,促進養殖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3 哺乳仔豬的疫病防控
3.1 健全免疫制度
免疫是養殖過程中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養殖場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健全養殖場的免疫制度,減少疫病發生的風險。同時要加強對養殖場管理人員及飼養人員的疫病防控知識的培訓及指導,進一步提高養殖場防控隊伍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知識的更新培訓,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如廣播、電視、講座等途徑對養殖場人員進行培訓指導,提高養殖場人員對疫病防控的認識[5]。其次進行科學的免疫接種,在仔豬出生后到斷奶前的時間段內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可對仔豬常見腹瀉疾病能起到科學的預防作用。
3.2 加強日常監測
要加強日常監測,確保哺乳仔豬的健康。養殖場的飼養人員要加強日常監測,對哺乳仔豬的圈舍進行嚴格的管理,對圈舍進行巡邏監管,若發現問題及早處理,對哺乳仔豬的采食、活動、體型等進行記錄觀察,確保仔豬的生長狀態是否正常,同時對圈舍中發現問題的仔豬進行及時處理,及時隔離觀察、采樣檢測,對同群仔豬加強管理監測,確保仔豬健康生長發育,同時要對養殖場內的母豬或育肥豬進行日常檢測,保證能及時發現疫病,減少疫病傳播的風險。
3.3 強化常見疫病的防治
對于哺乳仔豬常見的疫病要加強防治,如傳染性腹瀉疾病中的仔豬黃白痢、仔豬副傷寒、仔豬紅痢、傳染性胃腸炎等常見的導致仔豬腹瀉的疾病。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要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滅原,減少傳染性腹瀉疾病的發生。若是發生了仔豬的傳染性腹瀉疾病,要對其病原進行實驗室診斷,確定其病原后,用選擇合適的中藥或西藥進行治療,合理的用藥治療可以對常見的仔豬腹瀉疾病進行科學的防控及治療,保證哺乳仔豬的生長發育。
4 結語
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對仔豬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對此要充分了解哺乳仔豬的生理特性,針對其特性進行科學飼養管理,哺乳仔豬免疫力低下極易生病,就需要在仔豬出生后及時飼喂母乳增強其免疫力;仔豬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代謝旺盛,就要進行科學配比飼喂,充分保障仔豬所需營養成分;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就要合理調節圈舍溫濕度,保證哺乳仔豬不會因溫度變化引起應激反應;加強圈舍環境,保證哺乳仔豬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其次要進行科學的疫病防控,要加強健全養殖場的免疫制度,保證豬群的健康發育;加強日常監測,保證及時發現問題后及時處理;強化常見疫病的防治,影響仔豬的常見疫病一般是傳染性腹瀉疾病,就需要加強對常見疫病的防治,確保哺乳仔豬的健康生長,促進養殖場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俊曉.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9):71-73.
[2] 張云征,李夢媛.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
25(8):62-64.
[3] 羅厚才.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與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5):77-78.
[4] 蘭洋.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及飼養管理技術[J].畜禽業,2022,33(2):44-45.
[5] 白志林.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