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魯氏菌病是山羊養殖中比較容易發生的傳染性疾病之一,對養殖安全和養殖效益有明顯的威脅,更會威脅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做好山羊的布魯氏菌病防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山羊布魯氏菌病概述、盤州市山羊布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山羊布病的綜合防控措施三個方面作了論述,以期能為山羊養殖者在養殖過程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山羊;布魯氏菌病;綜合防控
盤州市養羊歷史悠久,山羊養殖量相對較大,養羊是人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因現在交通便利,物流、飼草、飼料、人員等八方通達,以致山羊布魯氏菌病發生的風險增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布魯氏菌病防控措施,保證山羊養殖的穩定性、效益性和人的安全性。
1 山羊布魯氏菌病概述
1.1 山羊布魯氏菌病的主要癥狀與危害
1)主要癥狀。感染布魯氏菌病的公羊主要表現為睪丸炎、附睪炎等癥狀 。母羊主要表現為明顯的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外陰腫脹、陰道排出黏液或者帶血的分泌物等狀況。妊娠期的母羊易出現流產,時間多在妊娠后3~4個月,且多為死胎。流產后陰道內會排出較多的黏性分泌物。部分母羊會出現關節炎、滑液囊炎而至跛行。
2)主要危害。一是此病一旦發生便要按相關的動物布病處置規范進行撲殺,對養羊戶經濟效益影響較大;二是此病早期隱蔽性較強,發現時多數已出現群體感染,撲殺數量加大;三是此病是人畜共患病,比較容易感染人特別是山羊布病對人的感染率更高。人布病同樣是無特效藥,生殖系統受損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是對人類威脅較大的一種疫病。
1.2 山羊布魯氏菌病的傳播方式與流行特點
山羊布魯氏菌病潛伏期較長,可長達14~180 d,所以多隱性傳播。此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接觸性傳播,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消化道、呼吸道、受傷的皮膚和黏膜。流行特點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性,山羊易感性比其他動物強,母羊比公羊易感,妊娠期比空懷期易感,性成熟羊比育成羊易感。無明顯的季節性,但高溫季節發病率較高。
2 盤州市山羊布魯氏菌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
2.1 養殖分散,感染風險加大
由于盤州市的山羊養殖戶比較分散,絕大多數又是放養,養羊戶區域跨度大、羊群活動范圍廣,以至感染風險大、防控難度大。
2.2 隱蔽性強,容易忽視
此病潛伏期長,很多情況下都是隱蔽性傳播。由于個體差異較大,發病時間和癥狀都差異較大,所以在小型養殖場和散養羊戶中,發病羊多呈個體化癥狀表現,很少呈群體化的臨床癥狀表現。且很多個體流產后易于康復,出現多次不孕或流產后,易被淘汰。因此,養殖者的忽視性較強。
2.3 養殖者防控意識低下
盤州市目前從事山羊養殖的多分散在農村山區,且年齡結構嚴重偏大,絕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加之養殖分散,信息閉塞,養殖戶的法律意識和科學意識普遍低下。不知道此病或就知道了也不無可能的會為了利益不上報而采取屠宰自食或銷售。
2.4 科普難度大
因養羊戶分散和文化程度低不僅是盤州市的常態也是六盤水和貴州省的常態,所以,難以科普到大部分養羊戶,更別說入腦入心了。
2.5 檢疫監測難度大
目前盤州市能開展羊布病檢疫監測的機構只有盤州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但因盤州市養羊戶分散、區域跨度大、養殖量大,很難做到采樣監測全覆蓋。
2.6 調運監管難度大
由于養殖區域跨度大、養殖分散、農戶意識差以及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問題等的主客觀因素的疊加,很難做好調運監管。
2.7 養殖建設不規范
絕大部分的養羊者,所使用的圈舍都是依家而建,就地而設,防病能力嚴重不足。
3 山羊布魯氏菌病的綜合防控措施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山羊布魯氏菌病隱蔽性強、傳染性強、易感性高、對養羊者的經濟效益和人身安全威脅較大。所以是山羊養殖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的病種之一。現結合盤州市的實際情況,特提出如下幾點防控措施。
3.1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
規模養羊場的選址,要保障羊場與公共場所之間的距離達到相關規定中明確的標準。同時,要避免將羊舍建在公路邊、居民生活區、飲用水源地、學校等公共區域周圍[1]。在羊舍建設方面,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建造相關房屋圈舍設施,并確保羊舍與羊舍、羊舍與其他房屋設施之間的安全距離 ,便于防疫和安全生產。例如,在養殖場內除了建設羊舍外,還要配備與山羊養殖相關的消毒室、隔離室、獸醫室以及化尸池等設施設備??茖W分區,各區之間及各區之內的建筑及設施布局要合理規范。
3.2 規范調運,嚴格監管
在養殖過程中,養殖主體應盡量堅持自繁自養。若必須從外部引入山羊時,要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嚴格按照相應的引種規范進行引種。在引種環節,禁止從高風險區域(免疫區)向低風險區域(非免疫區)調運羊進行飼養。應選擇來自布魯氏菌病凈化區的健康、無布魯氏菌感染的羊,并要嚴格遵守相關部門的調運監管要求,配合做好申報檢疫工作,確保引進的羊是經過嚴格檢疫且合格的。對調入的羊群,要嚴格執行隔離制度。使用配套的隔離場進行隔離飼養,隔離30 d以上,每日要做好觀察記錄。密切觀察羊群的健康狀況,如發現發病、死亡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向當地鄉鎮/街道辦的農村工作服務中心報告,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3.3 消毒滅源,翔實記錄
在日常的飼養活動中,一定要把消毒滅源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消毒設施和相應的消毒制度。養殖主體要在專業獸醫指導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消毒計劃。重點確定圈舍、飲水設施、飼料槽、運輸工具等關鍵區域和設施的消毒頻率和消毒方式。在消毒劑選擇方面,養殖主體要選擇對布魯氏菌具有較好殺滅效果的氯化物、酒精、過氧化氫等消毒劑。在實際消毒時,養殖主體要按照所選消毒劑的使用說明和專業獸醫的相關指導,使用正確的濃度和操作方法進行消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消毒劑的濃度和接觸時間可能有所不同,養殖主體務必要嚴格按照說明和指導進行操作。在完成消毒后,要進行充分的清洗和沖洗工作,以去除殘留的消毒劑和病原體。進行清洗和沖洗作業時,要注意使用清潔的水源,并確保沖洗水流充分覆蓋目標區域。如果出現流產的情況,則要及時對流產物、胎兒、胎衣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的方式有化制、深埋、焚燒、消毒等。需要注意的是,養殖主體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做好無害化處理,在處理過程中嚴格遵循安全操作規程,確保自身安全,降低疾病風險和危害。在處理完后,要對環境進行嚴格的消毒,并第一時間進行采樣監測。養殖主體要建立常規的山羊養殖臺賬,對病死山羊的處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保證相關防控內容的可追溯。
3.4 全面采樣,適時監測
通過堅持常規化的采樣檢疫監測和及時的應急性監測,養殖主體可以早期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病原體的傳播。養殖主體要堅持每年對羊群進行2次布魯氏菌病常規化的采樣監測,采樣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羊只,涵蓋不同年齡、性別和來源的羊只,以增加監測的準確性[2]。日常飼養中一旦發現可疑的臨床癥狀,應立刻采樣送檢。并第一時間對患病羊只進行隔離,限定全場羊只及場內外人員的活動范圍,等候監測結果。對于檢測出現陽性的山羊群體,嚴格按相關規范組織撲殺和嚴格做好相應的無害化處理,對圈舍、污染的草料、排泄物及污染的場所場地用具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消殺。
3.5 良好飼養,精心管理
養殖主體注意從飼養密度、飼養水源和飼料的管理方面入手做好飼養管理工作。適當的飼養密度有利于山羊的運動、舒適和健康,減少疾病傳播的可能性。應根據養殖場的面積、資源和設施條件,合理安排山羊的飼養數量,避免過度擁擠,同時要合理規劃飼養空間,確保山羊有足夠的休息、活動和采食空間。在飼養水源和飼料來源的管理方面,養殖主體應確保山羊飲用水源的安全性,并定期進行水質檢測,防止山羊飲用到受污染的水[3]。同樣地,飼料的采購也應選擇正規、可靠的供應商,以保證飼料質量符合標準,無布魯氏菌病病原體污染的情況。并且,養殖主體還要定期檢查飼料的保質期和保存條件,防止給山羊投喂霉變或者被細菌污染的飼料。
3.6 多方聯動,增強意識
提升人民群眾和養羊主體對本病的主要癥狀、流行特點、危害程度、處置方式、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認知度,增強人民群眾及養羊主體的防控意識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應采取政府與部門、市與鎮、鎮與村、村與養殖主體多方聯動的方式,采取明白紙、文化墻、自媒體等多方位、多渠道的宣傳方式進行科普知識宣傳。
4 結語
綜上所述,布魯氏菌病是目前盤州市山羊養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和防控的疫病之一。考慮到布魯氏菌病傳播途徑多、危害性大的情況,在平時的山羊養殖過程中,養殖主體要注意在合理布局養殖場的同時,嚴格遵守調運監管要求,并加強消毒滅源,定期開展檢疫監測,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對山羊布魯氏菌病綜合防控的能力和效果,確保山羊養殖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效益性。
參考文獻:
[1] 景娟.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診斷與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1):5-6.
[2] 許聲松.東方市山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及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1):3-4.
[3] 趙子欣,吳健皓,閉璟珊,等.一起山羊布魯氏菌病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2,39(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