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蛋雞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場的科學養殖技術的欠缺,就會導致養殖中存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影響到蛋雞的生長發育,還會影響到產蛋量,甚至會導致養殖場出現疫病和死亡情況,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通過對蛋雞養殖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全面歸納和總結并具有針對性地指出應對策略,可以為廣大蛋雞養殖場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蛋雞;養殖管理;應對策略
蛋雞養殖量在不斷增加,而養殖場的養殖水平卻沒有隨著養殖量的提升而提升,導致一些養殖場還依舊保持原來的養殖水平,這就會導致飼養管理水平不能適應當前的養殖模式和養殖量,出現脫節,從而導致各種飼養管理問題,給養殖場造成嚴重困惑[1]。
1 蛋雞養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養雞場的規模大小差別很大,而且以小型養殖場居多,這類養殖場中常常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這樣就不能跟上蛋雞養殖業的發展,使得管理方法落后,而且相關的部門并沒有相對統一的指導性文件,這就導致管理更加混亂,基本上都是養殖場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管理,導致養殖企業之間出現明顯的差異性,也導致管理落后的企業在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成本過高。
1.2 管理措施不規范
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知識,使得管理措施不規范,飼料和飲水隨意供給,而且不注重營養搭配,雞舍內的密度過高,內環境不穩定,隨著外界的變化影響非常嚴重。沒有根據蛋雞的日齡進行相應的免疫接種等工作,甚至都沒有制定出免疫接種程序。而且在免疫的時候沒有科學規范,導致免疫接種效果不好。有的養殖場沒有消毒計劃,不進行消毒工作。
1.3 污染問題嚴重
養殖中會產生多種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對雞群形成潛在的威脅。但一些飼養管理人員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污染物存在會造成的危害,常常會將雞舍內清理出來的污染物隨意丟棄到養殖場內或者是在養殖場的周圍,沒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無害化處理,從而導致這些污染物中各種病原滋生,還會招來蚊蠅等。
2 蛋雞養殖管理中各種問題的應對策略
2.1 合理選擇和規劃養殖場
在蛋雞養殖前,要做好準備工作,這些工作是關系蛋雞養殖成功與否的基礎。這些準備工作包括養殖場的選址和合理建設。養殖場應當選擇在遠離城市和鄉村的位置,但養殖場周圍應當有便利的交通條件,以便于進行運輸工作。養殖場要遠離居民區,避免靠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防止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2]。而且適宜建設在向陽背風的空曠地方。遠離其他動物飼養場和屠宰場等。選好地址后,建立養殖場四周的綠化帶。在選址后就要著手規劃養殖場內的布置,需要建設種雞場-孵化場-青年雞養殖場-蛋雞養殖場,還需要有辦公區、養殖區、污染區、隔離區、消毒通道等。
2.2 種雞的引進
科學選擇優質的蛋雞品種是關系到養殖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在養殖中要根據養殖場的情況,當地的氣候以及養殖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最好是選擇在當地養殖量大,具有良好生長潛力的雞品種進行飼養。而且種雞需要從生產條件較好的養殖場購買,并且在購買前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并且要對所購買的種雞進行抽檢,確定合格后方可引進。
2.3 科學飼養管理
對蛋雞養殖管理要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階段的要求不同,管理方案也不同。
1)育雛雞飼養管理。育雛雞通常是指在42日齡以內的雞,這個時期的雞應當以保暖為主,注意避免環境的變化。雞在出殼后的一周內的溫度應當保持在34 ℃左右,不能相差較大,而后要在每周逐漸下調3 ℃左右,同時對雛雞進行觀察,雛雞沒有出現扎堆,說明溫度合適。育雛室內還需要有適宜的濕度,避免出現脫水的情況。10 d內的濕度以60%~70%為宜,最高不能超過75%[3]。10日齡以后的雛雞應當保持濕度在55%~60%之間。
雛雞孵化后首先應當提供溫度適宜的飲水,通常是在0.5~1 h內開始,同時要在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一些鹽,一直飲用到2周左右,也可以飲用2 d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在飲水后的1~2 h后就可以給其飼喂開食料。開食可以用小米或者細碎玉米粒,在飼喂兩次后改為飼喂雛雞全價飼料,飼喂時采取少量勤喂的方式。
雛雞舍在經過3~7 d后就需要進行通風,尤其是當人進入時明顯感覺到有刺鼻的氣味,就要進行通風。通風應當選擇在環境溫度較高的中午時間,這樣對室內溫度影響相對較小。養殖時還要控制好飼養密度,以40只雞/m2為宜,而且隨著日齡的增長,要逐漸降低飼養密度。
剛出殼的雛雞視力沒有發育完善,需要對其加強光照,通常光照強度控制在20~30 Lx之間,而且在前3 d要保持24 h的光照,以便能夠讓雛雞適應環境,也便于雛雞進行采食和飲水。而后隨著雛雞的生長,逐漸減少光照時間,直至雛雞到21日齡時的光照時間維持在8~12 h之間。
雞群在1日齡時,要接種馬立克氏病疫苗,用于預防馬立克氏病。其他疫苗的接種應當根據養殖當地的疫病發生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2)育成雞的飼養管理。當雛雞超過42日齡后,就進入育成雞階段,這個的階段的雞已經適應環境,溫度也控制在15~22 ℃之間,飼養密度應當為15只/m2左右。
育成雞時期飼養管理的關鍵是要通過這個時期的飼養使得其整體情況發育良好,符合標準,逐漸向產蛋雞過度。要使得雞群的骨架和整齊度進一步達標,這就需要通過制定飼養計劃來達到這個標準。在飼養時要注意調整飼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尤其是其中蛋白質和能量性物質的比例,避免雞群在這個時期飼養過肥或者過瘦。定期對雞群進行抽樣檢測,使得其體重達到標準體重。通過這樣進行飼養管理,就可以為以后母雞的產蛋性能的發揮打下基礎,也可以延長母雞的使用壽命,減少母雞的淘汰率,也就相當于提升了養殖效益。
育成雞的光照時間要嚴格把控,尤其是要堅決避免光照時間過長的情況。如果光照時間過長,就會導致育成雞過早的進入性成熟階段,提前進入產蛋期,而過早的進入產蛋期會對所產的蛋產生影響,不僅會導致產蛋的重量以及所產出蛋的質量下降,還會因為提早開產而使得產蛋期縮短,而要盡早被淘汰,使得養殖場的養殖成本升高。所以在育成雞階段,每天的光照時間應當控制在8 h以內,最長也不能超過10~11 h,否則必然會導致性早熟。
3)產蛋雞的飼養管理。當蛋雞到120日齡后就進入產蛋期,產蛋期又可以分為產蛋前期、產蛋中期和產蛋后期。
在產蛋前期的育成雞階段,其14周齡進行轉群,通常轉群是由平養模式轉變為籠養模式。而后就進入產蛋前期。這時候可以在飼料中加入一些中草藥和多種維生素,能夠提升雞群的免疫力和營養準備,為產蛋做好準備。添加的中藥有黃芪、菊花和刺五加等,還可以添加一些鈣、鋅等,還有多種維生素。蛋雞在這個階段還在進行生長發育,體重也有所增長,這個階段也是為產蛋高峰期打基礎,所以給蛋雞的飼料一定要營養豐富。而且要注意這個階段時的體重變化,嚴格控制體重,保持最佳的體型。
產蛋中期也就是進入產蛋高峰期,這個時期的管理應當重視環境控制和營養物質的含量和搭配。這個時期就是蛋雞精細化管理的時間段,不僅要保持雞舍內的清潔和衛生,還需要保持良好溫度和濕度,通常溫度應當控制在15~23 ℃之間,濕度應當控制在60%~70%之間。每個雞籠內放置4只產蛋雞。這時候的光照時間控制在16 h左右,光照強度應當保持為10~20 Lx。
在產蛋高峰期的營養供應非常重要,隨著產蛋率的變化而控制營養物質的使用量。當產蛋率達到80%左右時,要將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7%左右,以后隨著產蛋率的提升,改變粗蛋白的含量,產蛋率每提升約10%,蛋白質的含量應當提升約1%。能量性物質也要隨之而改變,當蛋雞的產蛋率達到90%時,其中日糧的代謝能應當控制在11.34~11.55 MJ/kg之間。能量的變化會對采食量有很大的影響。能量要與蛋白質以及采食量之間進行科學的配比,促進產蛋高峰期的到來。高峰期的蛋雞由于對鈣、磷等消耗過大,因此,在飼料中按照1:5的比例添加磷和鈣對產蛋性能的發揮尤其重要。
產蛋后期指雞群到300日齡以后,需要根據產蛋量和雞蛋的市場價格來綜合評價雞群是否應當進行淘汰。當產蛋率下降到80%以下時,要對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予以下調,到15%左右。而后產蛋率還會逐漸下降,當下降到50%時,就應該對全群進行淘汰。如果雞群的日齡達到500日齡時,產蛋率到60%左右就可以予以淘汰。
2.4 污染物質的無害化處理
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質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尤其是糞便,可以建立化糞池進行廢物利用,也可以對糞污進行堆肥發酵,這樣均可以將其中的病原殺死,同時還可以起到化廢為寶的效果。對其他各種污染物要及時清理出養殖場,防止長期在養殖區內造成病原的滋生,從而引發雞群出現疾病。在清理后要進行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擴散。
3 結語
在蛋雞養殖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飼養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措施應用不科學,還有就是飼養管理人員沒有科學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這就導致蛋雞養殖場的養殖效率和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損失。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提升飼養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科學管理的理念,還需要從養殖場的選址、建設、種雞的引進、各種年齡雞群的科學養殖方式的管理以及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等方面進行把控。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養殖效果。
參考文獻:
[1] 易旭.蛋雞養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7):96-97.
[2] 胡紅坤.蛋雞標準化養殖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12):43-44.
[3] 錫東穎.蛋雞規模化養殖管理主要技術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