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犢牛病毒性腹瀉是一種病毒性腸道傳染病,病原不止一種,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病牛以劇烈腹瀉為主要表現,后期會出現脫水和衰竭,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對此,本文從保持活動場地的干燥潔凈,做好犢牛的程序性防控,加強細節化疾病防控管理,科學使用微生態制劑等角度詳述了本病的具體預防措施,同時也闡述了病牛的具體治療方案,以期為廣大牛場防控本病帶來幫助。
關鍵詞:犢牛;病毒性腹瀉;防控
犢牛病毒性腹瀉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病牛表現急性腹瀉,生長發育不良,機體脫水和衰竭[1]。由于犢牛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瘤胃菌群尚未建立,感染后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防控本病,就此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犢牛病毒性腹瀉簡介
本病的病原不止一種,最常見的為呼腸孤病毒、冠狀病毒,分屬于呼腸孤病毒科和冠狀病毒科,除了這兩種外,很多病牛體內還分離到杯狀病毒、星形病毒、腺病毒、細小病毒等病原。單一病毒感染致病性較弱,犢牛表現不嚴重,多種病毒共同作用下病牛會出現持續性下痢。上述病原對大多數種類消毒劑都敏感,經糞便外排的病毒污染環境后,通過加強消毒的方式能阻止病原體的擴散。消化道是病毒侵染的主要途徑,但病原也能以塵埃粒子、氣溶膠等為媒介懸浮在空氣中,健康牛吸入后也能經呼吸道侵入機體,并隨血流到達腸道,間接導致腹瀉的發生。本病四季都可流行,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發病日齡多集中在10~20日齡。對于新建牛場,由于牛群普遍沒有抵抗力,一旦發現病牛傳播將非常快,感染牛癥狀也更嚴重,最終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老場由于牛群普遍存在抵抗力,母牛體內的抗體可通過母乳形式傳授犢牛,發病率通常較低,即使感染癥狀也相對較輕。
2 臨床表現及病變
感染初期病牛精神萎靡,體溫正常或稍有升高,采食量下降,糞便顯黃綠色,呈液體狀態,有些嚴重感染者糞便中能找到脫落的腸黏膜。隨著疾病的發展,糞便中開始出現血液,且呈噴射狀排出,病牛頻繁回頭看自己的腹部,這是腹痛的典型表現。隨著時間延長,病牛開始脫水,皮膚變得松弛,眼睛凹陷,鼻鏡干燥,步態不穩,喜獨臥一角,頻頻發出痛苦的眸叫。很多病牛因機體脫水衰竭而出現酸中毒,最終以死亡而告終。本病全程基本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后期因機體衰竭開始出現全身癥狀。對病死牛進行剖檢,可見病變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腸腔內容物稀薄,腸黏膜充血、出血,易脫落,空腸、回腸的絨毛萎縮,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3預防
由于本病的病原不止一種,且發病機理較為復雜,目前還未有商品化的疫苗。預防本病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保持活動場地的干燥潔凈,做好犢牛的程序性防控工作,加強細節化疾病防控管理,科學使用微生態制劑預防。
3.1保持活動場地干燥潔凈
母牛臨近分娩時務必將四周環境衛生打掃,保持地面潔凈、干燥,重點做好糞便和塵土的清理,必要時可噴灑過氧乙酸溶液進行消毒,以使犢牛出生后不受環境中的病原威脅。如果遇到母牛產程不順,人工助產時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待產母牛需單獨飼養,確保飼養環境安靜、干燥,最好有陽光照射。安靜的環境有利于母牛隔離外界應激因素的影響,利于泌乳和保持機體穩定,干燥環境則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而有陽光照射時,一方面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環境病原體有殺滅作用,另一方面牛在陽光下活動更利于健康,也能促進犢牛體內鈣質的沉積。有條件的牛場建議將地面做硬化處理,硬化后的地面利于保持干燥,同時也更便于消毒和清理衛生。如果地面為泥土,甚至長期不清理糞便的地面有厚厚的積糞,這種環境很容易為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創造條件。
3.2做好犢牛的程序性防護
犢牛從出生開始就制定一套防護程序,飼養員務必遵照嚴格執行。犢牛出生后先幫助清理體表的羊水,防止受涼感冒,而受涼正是本病的常見誘因,尤其是寒冷季節分娩的母牛,犢牛出生后如果不采取基本的取暖措施,很容易發生腹瀉。正常情況下,犢牛出生后半個小時內就能自行站起,并尋找母牛乳房吮吸乳汁,為了避免病原經口感染,母牛乳房建議用0.1%溫高錳酸鉀水進行清洗消毒。犢牛吮乳時不要人為干預,一定要讓其吃足初乳[2],因初乳中含有大量多效價的母源抗體,對環境中接觸的野毒病原具有較好的中和作用,可保護犢牛免受感染。若犢牛身體虛弱,長時間無法站立和吮乳,建議采取人工擠乳方式取初乳飼喂。實踐表明,初乳吃的越足,泌乳期腸道性疾病發生率就越低。
3.3加強細節化疾病防控管理
引發本病的病原體較多,生產過程中消毒時建議使用廣譜消毒劑,或將多種消毒劑復配使用,確保盡可能多的病原得到殺滅。由于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故應確保水槽、飲水器、料槽的潔凈,使用水槽的場每天需更換新鮮水,尤其是夏季,隔夜水必須丟棄,每周用酸化劑將水槽內壁消一次毒,推薦使用封閉式水線供水,這樣飲水不容易受到污染。料槽盡量建在圈外,這樣牛需要將頭伸出欄桿外進行采食,最大程度降低糞便污染率。糞便是病原污染環境的重要載體,建議每日至少清理一次,最后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集中堆肥發酵,通過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生物熱將其中的病原體殺滅。對于規模化場,獸醫人員要做到“勤巡場、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由于發生該病的犢牛日齡較小,隔離時需將母牛和犢牛一起隔離,發病嚴重的需盡快治療。
3.4科學使用微生態制劑預防
微生態制劑是一種以益生菌和益生元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添加劑,有些獸藥廠家也將其作為藥物使用。益生菌本質是微生物,對動物的健康維持及疾病防控具有較好效果,近些年廣泛應用于養殖業。益生元則是能促進益生菌生長和繁殖的一類物質,臨床以寡糖類使用最多。益生菌進入消化道后能通過平衡微生態來增強機體抵抗力,另外,有些益生菌還能分泌促進黏膜修復的物質,有利于提升腸道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對于犢牛來講,早期使用益生菌還有利于菌群的早期定植,同時益生菌在繁殖過程中還能刺激黏膜表面的淋巴組織發生黏膜免疫,進一步產生分泌性抗體IgA,有助于腸黏膜的保護。目前市售微生態產品眾多,所含的有益菌種類也不同,對于犢牛來講最好使用乳酸菌、丁酸梭菌、糞腸球菌、釀酒酵母菌、凝結芽孢桿菌等菌種。因本病多發于20日齡以內的犢牛,該日齡段內牛基本不吃飼料,故而拌料型的粉劑并不適合,而上述菌種臨床有液體制劑存在,可以飲水或灌服使用,適口性也更佳。
4 治療
本病治療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以抗病毒、防脫水、防繼發感染和調理腸道菌群為治療原則。
抗病毒首選黃芪多糖口服液,按照20~30mL/頭牛的劑量,灌服2次/d,癥狀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黃芪多糖注射液肌注。除了黃芪多糖外,獸用轉移因子和干擾素也能起到較好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和黃芪多糖搭配使用以增強療效。
因本病死亡的牛多由于機體脫水后出現水鹽代謝紊亂而死,故防脫水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3],一方面需要對病牛及時灌服補液鹽,有條件的還可靜脈輸入葡萄糖生理鹽水,另一方面還必須進行止瀉,避免體內水分過多排出,建議灌服蒙脫石粉或白頭翁口服液,用藥后能在數小時內止瀉。對于腹瀉時間較長的病牛,其腸道黏膜必然會受到損傷,此時可服用收斂劑來保護腸黏膜,如每頭牛按照體重大小飼喂5~10 g堿式硝酸鉍或10~20 g藥用炭,以起到保護腸黏膜和收斂的功效。
防繼發感染可口服廣譜抗生素,如恩諾沙星、慶大霉素、鹽酸大觀霉素鹽酸林可霉素、復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也可肌注頭孢噻呋鈉、硫酸頭孢喹肟等藥物。本病雖然由病毒感染導致,但腸黏膜受到損傷后,其他細菌性微生物會乘機侵染而加重病情。使用廣譜抗生素能預防病牛發生繼發感染。
調理腸道菌群可灌服益生菌液,雖然益生菌主要起到預防本病發生的作用,但當病牛癥狀改善并進入康復期后,灌服復合型的益生菌液可使胃腸道菌群重新平衡,受損的腸黏膜也能逐漸修復,利于后期育肥。
中藥對本病也有理想的治療效果,且毒副作用相對更小,對早期菌群的定植不產生干擾,比較適合反芻動物使用。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健脾和利水止瀉為原則,每頭牛取白頭翁90 g,黃柏、黃連、秦皮各45 g,加入1 L水,先用武火煮沸,再調至文火連續熬制40~50 min,將藥液過濾后放涼灌服,1次/d,連用3~5 d即可顯著止痢。
5 結論
病毒性腹瀉近些年在我國未出現過大范圍的流行,但在個別中小型養牛場仍有報道,雖然對我國整體養牛業不會造成嚴重威脅,但發生本病的牛場病原會存在較長時間,除非采取全方位措施對環境進行徹底凈化才不會對下批次牛產生影響,而凈化過程需要投入較大成本,同時也需要較長時間。目前本病還未有疫苗出現,也沒有研制疫苗的相關進展報道,牛場應將重點放在整體的生物安全建設上,盡最大努力將本病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賈存花.犢牛病毒性腹瀉的防治[J].養殖與飼料,2018(1):57-58.
[2] 妥尚虎.犢牛病毒性腹瀉綜合防控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1):106.
[3] 王霞.犢牛病毒性腹瀉及其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6(9):47.